香港電台 古今風雲人物 - (458) 漢光武帝 (一) - 新朝弊政 - 02-03-2019
, 描述: 【節目主持】:張偉國、羅永生
每集會介紹古今中外的已故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節目主持】:張偉國、羅永生
【檔案格式】:mp3, lrc
【檔案數目】:2
【下載方式】:直接下載
【檔案容量】: MB
【下載連結】:
漢光武帝 (一)︰新朝弊政
公元9年年初,外戚背景的漢朝權臣王莽,掃平阻力,在數以十萬計的士大夫、儒生推舉之下,廢黜年僅五歲的漢朝傀儡皇帝孺子劉嬰,登上帝位,改國號為「新」。結束了漢朝二百一十年的統治。
王莽之所以能夠得到士大夫、儒生的擁護,取代漢朝,主要原因是漢朝自從成帝以來,朝政非常腐敗。成帝駕崩,哀帝繼位,有一位名叫鮑宣的大臣上書給哀帝,他說:「竊見孝成皇帝時,外親持權,人人牽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賢人路,濁亂天下,奢泰亡度,窮困百姓,是以日蝕且十,彗星四起。危亡之徵,陛下所親見也,今奈何反覆劇於前乎!」(據我所見,孝成皇帝的時候,外戚掌握了權力。他們人人都牽引自己的親信佈滿朝廷,妨礙了有才德的人進身之路,天下因此污濁混亂,他們奢侈荒淫沒有節制,老百姓卻非常窮困。於是上天提出了警示,出現了十次日食,四次彗星。這是國家危亡的徵兆啊!是陛下親眼所見。如今陛下登位,這種情況卻繼續反覆出現,而且比以前更加嚴重,如何是好呢!)當時社會貧富非常懸殊,貴族、豪門擁有大量田產、財富,貧者無立錐之地,生活困苦;數而百萬計貧民淪為農奴,失去人身自由,所以鮑宣又說:「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為酸鼻。陛下不救,將安所歸命乎?」希望新登位的漢哀帝能夠進行改革,可惜哀帝並無納諫,反而變本加厲,使民怨不斷加深。
士大夫、儒生滿懷為民請命的豪情,希望儒家經典中的「堯舜治世」重現,聖君賢臣實現儒家的仁政理想,為天下人謀幸福。王莽身為外戚王氏的成員,一向以儒者自居,提倡以儒學改革政治,深受士大夫、儒生擁戴,哀帝在位時卻受到排擠。哀帝駕崩之後,王莽重新掌權,推動改革,使士大夫、儒生感到治世即將來臨。於是王莽與他一群親信學者於劉向、甄豐、王舜等,借上天降祥瑞,推動「堯舜禪讓」,將王莽推上帝位,取代漢朝,改國號為「新」。
王莽建國之後,對於西漢晚期政治、社會的種種積弊,希望短期內一下子全部清除,他與親信重臣都深信儒家學說,認為只要按照典籍的記述實行,古代的仁政就會馬上出現,老百姓就會幸福安康,君主就會受到歌頌。於是制定一系列「托古改制」的新政,例於恢服傳說中的井田制,將天下田地收歸國有,重新分配;解除所有奴隸的身分,分配井田:所有官吏應該為百姓服務,不受俸祿,只授予井田;所有商業由國家經營,朝廷在各大城市設立「五均」「六莞」官負責貿易等等。但是,這些政策不切實際,無法施行,尤其是井田制,根本是紙上談兵,必須先沒收富人、豪族田產,但觸動不少人利益,遇到強烈抗拒;商業收歸國營,使大、小商人利益受損,而官吏不懂營商,只能與部分商人合作,形成官商勾結,使物價飛漲。隨著王莽的改革失效,社會的矛盾和怨氣不減反升。
近代學者對王莽的改革有如下評論:
錢穆認為:「王莽登位後推行之新政,大抵都是為了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可是古今風俗不同,環境各異,源於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時合宜。而這些新政都是違反了歷史規律,所以推行失敗,自屬歷史必然。所以這個角度看,王莽是一個事事復古,脫離現實的政治家。」
黃仁宇認為:「從王莽登位後發出的一系列詔書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脫離了當時的實際環境,亦缺乏適當的用人安排。他盡信中國古典,真的以為金字塔可以倒砌。」
王莽推行「托古改制」不出十年,已經大失人心,眾叛親離,王莽歸咎於大臣們未明經典意義,命令他們認真查核經典,找出解決方法,又舉行各種儀式,向上天禱告,祈求上天頒賜啟示,當然是無濟於事。失效的改革,為社會帶來更大的滋擾和混亂,民眾生活已陷於困境,於是開始懷念漢朝,即所謂「人心思漢」,也就是認為漢朝的統治雖然有許多不公平、不如意的地方,但仍然生活平穩,安居樂業。
對王莽怨很最深的人,是地方上的豪族大姓,他們往往擁有大量田產、農奴,在家鄉擁有崇高地位,卻因為王莽推行井田制,沒收田產、奴婢而受到打擊,對王莽非常痛恨。豪族大姓之中,漢朝皇族劉氏子孫經歷了兩百年的繁衍,根深葉茂,他們不少原本擁有王、侯等爵位,成為地方豪族,王莽篡漢之後,爵位被廢,失去「宗室」(皇族)地位,當然心有不甘。各地的商人,亦因王莽的商業國有政策而利益受損,亦對王莽非常痛恨。改革失效,士大夫、儒生認為被王莽所騙,逐漸離心離德。
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
使用 Megaupload時,會出現空白頁問題: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 編碼>>其它>>Unicode(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