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雄心》力壓《阿凡達》成為奧斯卡大贏家,證明劇情片比3D動畫更合奧斯卡評審的脾胃,尤其是這齣片子,帶了早被遺忘的伊拉克戰反思,從美軍第一身的感受和真相,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考。《拆彈雄心》說的是伊拉克美軍拆彈專家的故事。炸彈,是美軍在迄今七年伊戰中的最大敵人和核心經驗,當地反美武裝分子無日無之的路邊炸彈和自殺式炸彈,比其他武器都多,令美兵防不勝防,炸不死的,也炸得肢離破碎,有軍醫形容這是一場「斷肢戰爭」,訴說着戰爭的悲哀。
$ U, I. s/ S1 Q/ hos.tvboxnow.com
f( }4 p% m! S+ Y; s( x$ S, D5 Utvb now,tvbnow,bttvb「戰鬥會有一種歸屬感」悲哀,但有拆彈的雄心,片子要說的,也是個當代 Rambo──藍保故事。主角 WilliamJames是拆彈小隊隊長,天天面對無數炸彈,見識無數血肉橫飛場面,下屬一個受傷,一個承受不了壓力退出,他則有點麻木,但他返美回到家鄉卻念念不忘重回戰場。「戰爭是種毒品。」電影開場字幕這樣說。現實的拆彈專家格雷厄姆,很認同這種說法。他說,拆彈時生死一線,全身感覺和警覺性要極度專注,才能拆解殺人的炸彈,這種感覺「令人上癮」:「戰鬥會有一種歸屬感,覺得這就是自己的歸宿,要投入自己的生命,受訓也全為做好這差事。」脫離了戰場,歸宿沒有了,於是 WilliamJames在美國老家難以適應,在超市買穀物早餐,眼前選擇眾多,只覺搭不上邊,隨手拿一盒就算。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服過役的陸軍上尉漢沙,說對這一幕感同身受。+ j( L% d2 U! f8 h) y% S! A
os.tvboxnow.com. K$ y$ P+ _2 U6 m. J: q6 |* M+ D
回國士兵難擺脫罪咎感WilliamJames最終重回戰場「頂癮」,顯示他見慣炸彈,再也不能習慣風平浪靜的生活。即使他不返回前線,卻可能像很多回國士兵那般垮下來。美國前年就發表報告,指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反恐戰場歸來的士兵,兩成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抑鬱症,他們無法擺脫罪咎感和悲痛枷鎖,只能靠酒精毒品逃避,離婚和家庭暴力也很普遍。真人真事:伊戰退役美軍塞皮( Matthew Sepi)回國後流浪在拉斯維加斯的九反地帶,戰爭陰影令他晚上不喝酒就難以入睡,外出買酒更帶同AK47步槍藏在長褸下,一晚覺得眼前有閃光和爆炸聲,不由分說開槍殺死兩人。海軍陸戰隊隊員劉易斯( ChristopherLewis)回德州家養傷,教女兒上廁所不順利,於是殺女。WilliamJames的故事,是前線美軍的一個寫照,一個創傷的寫照。伊戰的對與錯,《拆彈雄心》沒批判,只由士兵角度出發。沒有批判,美國軍方也不能接受,陸軍發言人表明,軍方不支持本片,「因為片中一些元素與陸軍的價值不符」,是甚麼價值不符則沒加以說明。是軍人只能英勇有雄心,不能道出那種創傷嗎?《拆彈雄心》有一幕, WilliamJames因擔心跟他交了朋友的伊拉克小童安危,脫隊落單一個人在街上跑,被一些退役軍人批評完全脫離事實,但退役士兵約翰遜認為這主題沒有問題:「美國公眾需要知道,士兵就算穿了制服上戰場,都只是個人。」; Z2 w+ p- P( i8 T3 Q
( _2 Z* e& J' D3 G+ nos.tvboxnow.com3 l, g H4 S+ b. K6 L8 I, o- r
《拆彈雄心》刻畫了一名美軍拆彈專家打仗打上癮的心態。圖為《拆彈雄心》劇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