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 古今風雲人物 - (338) 蘇軾 (六) - 濮議之爭 - 05-11-2016
, 描述: 【節目主持】:張偉國、曾卓然
每集會介紹古今中外的已故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節目主持】:張偉國、曾卓然
【檔案格式】:mp3, lrc
【檔案數目】:2
【下載方式】:直接下載
【檔案容量】: MB
【下載連結】:
蘇軾 (六)︰濮議之爭
宋仁宗趙楨在位四十二年,前十餘年是母后章獻明肅劉太后臨朝聽政,後三十年是仁宗親政,這四十多年,是北宋的承平年代,由於仁宗性情溫文,對臣民寬厚,所以被當時和後世人稱頌為「仁宗治世」,「海內大治」。北宋學者邵伯溫這樣讚美仁宗:「蓋帝知為治之要:任宰輔,用台諫,畏天愛民,守祖宗法度。時宰輔曰富弼、韓琦、文彥博,台諫曰唐介、包拯、司馬光、范鎮、呂誨。嗚呼,視周之成、康,漢之文、景,無所不及,有過之者,此所以為有宋之盛歟?」但盛世之中,積累不少弊病,隱藏不少危機。例如行政機構十分龐大和腐朽,官吏敷衍塞責,用人唯親,升遷只問資歷,少論才幹,犯錯縱容包庇,大事化小;科?考試科場流弊叢生,考試?容、方式陳腐、死板,評卷只重文辭、不尚實學,恩蔭寬泛,學校教育的廢弛,於是,官場上「無能之士,祿以利臻;才俊之流,坐成白首」。仁宗晚年,「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引致「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國家財政出現危機,南宋學者葉適曾經這樣批評:「當仁宗四十二年,號為本朝至平極盛之世,而財用始大乏。」
當時一些有識之士,紛紛上書提出意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時任提點江東刑獄,任滿返京述職的王安石,給仁宗皇帝上萬言書,即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人才問題的嚴重性和迫切性。他分析當時人才嚴重不足的狀況:一方面,「在位之人才不足」,「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緩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職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簡貪鄙之人,至不可勝數」。另一方面,由於不重視教育和培養,「夫人才不足,則陛下雖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其勢未必能也」,「方今之急,在於人才而已。誠能使天下之才眾多,然後在位之才可以擇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變更天下之弊法,以趨先王之意,甚易也」。王安石認為:要培養社會國家所急需的人才,首先要君主要有至誠之心,要求君主以社會安危?己任,長顧慮後,革除因循苟且的社會弊風,振興人才。王安石又提出了改革學校教育,應以實用為原則,「苟不可以?天下國家之用,則不教也;苟可以?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於學」。王安石說:「今士所宜學者,天下國家之用也」,而凡是於國家政治沒有實際用處的都一律要從學校教育?容中刪除。王安石認?,「人才成於專而?於雜」,君主要信任所用之人,而不要「一二以法束縛之」,即一?一動都得受到約束,否則,即使「賢者在位,能者在職,與不肖而無能者,殆無以異」。
王安石這篇萬言書,在士大夫之間回響甚大,蘇軾雖然官小言輕,也在鳳翔向朝廷上〈思治論〉。他在文中指出「天下有治平之名,而無治平之實」,「當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指西夏和契丹),而內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內之民實執存亡之權」。老百姓之所以「可畏」,繫於是否能安居樂業,是否能與朝廷同心同德。他針對「材之不豐,兵之不強,吏之不擇」三大弊端提出改革方案,希望皇上「滌蕩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但仁宗皇帝已久病不癒,溘然而去,由皇侄英宗趙曙繼位,朝廷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名分之爭,亦即史書上所記的「濮議」。
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
使用 Megaupload時,會出現空白頁問題: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 編碼>>其它>>Unicode(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