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 古今風雲人物 - (262)鄭和 (三) - 宮廷宦官 - 23-05-2015
, 描述: 【節目主持】:張偉國、曾卓然
每集會介紹古今中外的已故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節目主持】:張偉國、曾卓然
【檔案格式】:mp3, lrc
【檔案數目】:2
【下載方式】:直接下載
【檔案容量】:26.26 MB
【下載連結】:
鄭和 (三)︰宮廷宦官
明太祖洪武十七年,馬三保與一群戰俘,被明朝征伐雲南大軍押送返回京城應天府,亦即今日的南京市。由於馬三保尚未成年,於是被挑選入宮為奴僕。古代中國宮中僕人稱為「宦官」,為了確保皇室血統純正,必須「淨身」。所謂「淨身」就是做過閹割手術,切去男性生殖器官,成為沒有生殖能力的人。古代中國宦官的來源,主要是未成年的戰俘孩童、自願閹割的死刑罪犯,或者貧窮人家小孩被閹割之後送入宮中。宦官多數出身寒微,學識淺陋,社會背景薄弱,皇帝的信任和宮廷的勢力成為生存依靠。
古代中國宦官的職位經歷過不少變化,春秋戰國時期,有所謂「寺人」或「閹人」;秦漢時期,有「內侍」、「常侍」、「中常侍」、「中尚書」、「黃門」等職位和稱號及職位。隨著皇帝權力越來越集中,皇帝居住於深宮之中,與大臣關係越來越疏離,皇帝必須通過宦官向大臣傳達詔令,於是宦官因親近皇帝,權勢得以坐大。到了東漢,一些宦官因為協助皇帝從外戚手中奪回政權,得以封侯拜爵,操控朝政,形成政治派系。魏武帝曹操便是出自宦官家庭,他的祖父是漢桓帝時的大宦官中常侍費亭侯曹騰,父親曹嵩是曹騰養子。但是宦官出身寒微,雖然權勢顯赫,往往被士大夫所鄙視。
唐朝安史之亂之後,一部分地方藩鎮擁兵割據,皇權受到威脅,於是皇帝派遣親信宦官掌管禁衛,或者出任監軍,於是宦官勢力膨脹,甚至廢立皇帝,宦官權勢到達歷史上的高峰。五代兩宋時期,雖然出現過宋徽宗寵信的大宦官童貫,但整情況,宦官權力仍然受到限制、約束,宦官干政並不嚴重。元朝皇帝保持游牧民族習慣,宮廷事務由蒙古大汗親信侍衛負責,宦官權力不大;到了元朝末年,元順帝後期,順帝不理政務,來自高麗國的奇皇后與皇太子爭權,奇皇后借助宦官朴不花的幫助,得以干預朝政,但不久天下大亂,元朝滅亡。
明太祖開國之後,宮中雖然有宦官照料宮廷生活起居,但人數不多,大約只有幾百人。而且明太祖嚴禁宦官干政,規定宦官官階最高只有四品,不准讀書識字,而且在宮中立下鐵牌,上面有:「内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十個大字。但明太祖後期,經常派遣宦官到邊疆地方以絲綢、茶葉交換馬匹。例如洪武八年(1375年)五月,派宦官趙成往陝西河州向青海番人收購马匹;洪武十六年(1383年)九月,宦官梁珉奉旨到琉球國買馬,共得九百八十三匹;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二月,尚膳太監而聶、司禮太監慶童奉旨到陕西河州買馬,以三十多萬斤茶葉換得一萬多匹良馬,後來分配給河南、山西、陝西的衛所騎士。
明太祖時期,宦官人數日益增多,分工也日漸精密。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重組内官架構,設立九監、二庫、六局,九監即:内官監、神宫監、尚寶監、尚衣監、尚膳監、司設監、司禮監、御馬監、直殿監;二庫即:内承運庫、司鑰庫;六局即:巾帽局、針工局、織染局、顏料局、司苑局、司牧局。太祖之後,宦官架構不斷擴充,宮中的宦官人數增至數萬人,而宦官機構發展為二十四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宦官權勢越來越大。
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
使用 Megaupload時,會出現空白頁問題: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 編碼>>其它>>Unicode(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