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神靈借廟中塑像為儒生解天理人欲之辨(圖)


- A* I8 ?5 m/ E. @& B5 R6 ]$ d神靈借助廟中泥塑判官為儒生解天理人欲之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9old9)

6 L. w& G6 t  U, C; I$ {

; X: t/ D9 L4 l/ L- P7 K

2 [3 Q7 _+ u1 v( h* h天理人欲之辨乃是過去讀書人的一大命題。一個老年儒生在廟中受到神靈借助泥塑判官而為他解題。
" N( E; O2 P6 \3 v& n這個老年儒生本是個品行端正之人。他在寺廟中讀書,由於廟宇很寬敞,來此就讀的人也還不少。但這個儒生性情孤僻,對廟中人一概不聞不問。一天半夜,他因失眠而不困,便在月下散步。忽有一位客人湊近前來閒談。儒生也正好寂寞,便請客人進屋,兩人閒談起來。$ p7 w" ~( F5 V4 z  Z0 Y
客人的談話顯出很有條理,在閒談中,偶爾涉及到一些因果報應的事情。儒生便說:“聖賢做善事,都是沒有主觀目的而做成的。如果懷著主觀目的去做,即使所做的事情合乎“ 天理 ”,其用心也就純粹是屬於“人欲”了。所以君子是不去談論“福田”之說的。”
( J# X0 m6 a; Q2 K3 T3 M) q8 L5 `& o5 `客人對此說道:“先生的話純粹是屬於儒家的言論。然而,用來要求自己是可以的,用來要求別人則是不可以的;用來要求君子還可以,用來要求普天下的人則是斷然行不通。% f" w! x) C) ~
聖人立教,無非是要人做善事而已。不能做善事的人,就誘導扶持他去做;不肯做善事的人,就用鞭子驅趕迫使他去做。於是也就產生了刑罰和賞賜。公仔箱論壇  `9 F! j( E  ^1 E+ L* V7 n
對於能因為追求賞賜而做善事的人,聖人就肯定他是善人,必定不會責怪他為了求賞才做善事;對於能因為害怕刑罰而做善事的人,聖人也承認他是善人,必定不會追究他為了逃刑才做善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 s' ^9 O% _6 j$ [' e0 c- I
如果用刑賞手段驅使人們去遵循'天理,,卻又指責人們喜賞畏刑是“ 人欲 ”,邢麼人們遵從刑賞會被說成是不善,不遵從刑賞也會被說成是不善,人們也就手足無措,不知怎麼做了。況且,既然把喜賞畏刑稱為“人欲”而又使用刑賞手段,豈不成了聖人實際上是以“人欲”引導人民,有這個道理嗎?
2 q1 g( }4 c1 S" |4 |8 u' btvb now,tvbnow,bttvb因為普天之下上智少而凡民多,所以聖人的刑賞其實是在為“中人”以下設教的。佛家的因果,也是在為“中人”以下說法的。佛儒兩家的宗旨雖然不同,但在教人為善這一點上,意思完全一致。$ Q0 F1 ?$ J: e; n* N* f; @, M
先生拿謀利計功學說,來批駁佛家的因果理論,是要連聖人的刑賞主張一同批駁嗎?先生只見有僧眾誘人布施錢財,說這就是行善,可以得福,不布施就是不行善,必定有罪。從而也就對佛教產生懷疑。其實是並沒有了解到佛家所說的善惡與儒家沒有區別,所說的善惡報應也與儒家沒有區別。”
* e) V% R9 [% X9 p儒生似乎還想再說些什麼,進一步申述自己的見解。這時,天已開始發白,於是客人起身要走,儒生執意挽留。客人忽然挺身不動了,儒生仔細一看,原來是寺廟內的一個泥塑判官
Truth can not be deleted by any means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