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其它] 地球最深海溝 驚現塑膠垃圾

公仔箱論壇1 ~% _. I$ G+ P3 Y4 C0 J* A
潛艇探索海溝後浮回水面。路透社
1 Q# n. V; a/ d3 G4 i5 D8 Cos.tvboxnow.comos.tvboxnow.com+ R6 Q/ V1 G* B+ n+ R
人造垃圾無處不在,連地球最深的海溝也成了「垃圾桶」。美國一位探險家本月造出人類乘坐潛艇下潛深度的新紀錄,在海洋深處發現了四種此前無人見過的海洋生物之餘,同時也發現人類的塑膠垃圾已經殺入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深處。
8 s5 m: M; E3 S* F6 T# I  Y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9 [7 G; O5 J/ E0 k1 U
53歲探險家韋斯科沃(Victor Vescovo)乘坐「限制因素號」(DSV Limiting Factor)潛艇,探索馬里亞納海溝南端、被稱為「挑戰者深淵」(Challenger Deep)的海溝最深處,潛到水平面以下10,928米,比起美國海軍在1960年創下的10,912米紀錄,還要深16米。這是人類第三次闖「挑戰者深淵」,另一人是《鐵達尼號》金像導演占士金馬倫。他在2012年曾下潛10,908米。
7 |- j  b, @* b4 r6 o6 f8 n! |! V9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M4 k3 F8 c8 k6 w2 T6 N  }

- s$ Y" ^0 X6 G8 x+ ?公仔箱論壇
1 q6 |- c$ p1 }) a! d# l0 J# k. wos.tvboxnow.com潛艇在全球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發現右上角的人造物件。路透社: ~* e* q! \$ Q' j. V" u0 W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A& E; U2 N( ~/ C& B$ K4 U

; g1 f) U8 |, Q* S$ h7 ltvb now,tvbnow,bttvb深海生物圍着海溝稀客游泳。路透社
  R& O! ?/ z8 n; Y. ]4 R* H" g;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v% C# B# n% f3 G! q; B; g' t公仔箱論壇* S: J( P) Y+ I( n/ y% B
韋斯科沃(小圖)駕駛「限制因素號」潛艇探索海溝最深處。
# Z7 y# _9 |" w, o0 W. ]$ q$ v9 ~公仔箱論壇6 Q5 j  c: P' F- q
tvb now,tvbnow,bttvb0 v3 Y+ C7 a' C7 o9 T  G
「海洋非巨型垃圾桶」
+ j3 k# G/ m3 L8 |% ros.tvboxnow.com去到此前未有人類到過的海溝深處,韋斯科沃前日形容「很美麗,很寧靜」。令人沮喪的是,在深海世界,除了有各種海洋生物,「還有垃圾,是有角的物件,肯定是人造的,沒可能搞錯」。他清楚見到垃圾上有文字,相信是膠袋和糖紙。「在最深的海床處,見到人類帶來的污染,真的叫人失望極了。」
! u" b9 k2 F) v3 D+ L& `9 Y" @: {3 v: Y5 T' a) W/ {) Y
現時每年全球有800萬噸塑料廢物流入大海,海洋已累積了1億噸塑膠垃圾。這位退役海軍軍官就希望,在馬里亞納海溝發現人造垃圾的消息,會令世人驚覺塑膠垃圾氾濫問題是極度嚴峻,齊心向各國政府施壓,加強規管。他語重心長地說:「海洋並非巨型垃圾桶。我們該對大海表示更大尊重。」
  [! t" ~1 R9 w/ m4 U  a'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E  t& ^) w" r3 H& V: g
韋斯科沃表示進行深海深索,除了要挑戰人類極限,也為了科學研究。過去三周他四度下潛馬里亞納海溝,其中一次更在海底逗留四小時,除了採集生物和石頭樣本,還發現了四種此前未知的海洋生物,包括長了長長步足和觸角、類似蝦子的節肢動物,以及形似海參的半透明「海豬」。不過,探索馬里亞納海溝,只是計劃的「五分一」。他的「五大深淵探索計劃」目標是潛遍世上五處海洋的最深處,最後一站是今年8月,潛下迄今未有人到過的北冰洋「莫洛伊深淵」。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n# V: ^2 m1 W5 R7 m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路透社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