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第十九(下)0 r- L9 U/ n4 Q( |
/ x; p/ k" {7 q. \* h( H0 d- y公仔箱論壇【辦喪事不是演戲】
& @7 v* d, w7 D' y5 Y) G公仔箱論壇4 |6 o2 }. e1 E, W! y2 A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8 ^+ s1 U1 ?) itvb now,tvbnow,bttvb
0 M% H% x; c u3 E1 @+ ~tvb now,tvbnow,bttvb這是講喪事,我們看到四書五經,尤其在《論語》中,很多次都說到喪事,以現在年輕人的觀念來說,講死人的問題太多了,這也是一個問題。儒家為什麼對於喪事——死人的問題講了那麼多?我們要瞭解兩個道理:第一要瞭解所謂人生,只有生與死兩件大事,這兩個階段就是兩頭,好比天像一樣,早晨和夜晚;或如一年的過程從正月到年底,就是這樣一個現象。1 p$ C) k% F( v0 n/ ?- J
! `, O. \4 J u1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所以中國文化對人生問題的重點,在於養生送死。西方文化的重點只有一半,養生非常重要。小孩子在西方文化中很有地位,老年人可憐得很,因為他們對送死不是太重視的。中國則顧到兩頭,養生與送死,因此自古對喪禮就非常重視。但是這種重視,產生了一個流弊,在春秋戰國時,喪禮的繁複,討厭到極點:一副棺材有三套,所謂衣、櫬、棺、槨。朱熹有一部著作專門講這些的,如土葬還要放木炭石灰等等,說來也蠻科學的。有的地方則不同,天葬的掛在樹上給鳥吃了,水葬的丟在海裡就葬了,簡單得很。而中國的喪禮很繁,繁得過分了,所以當時有人出來反對。孔子以後的墨子,也是最反對重視喪禮的一個。他討厭透了這些,所以《墨子》裡有一篇《節喪》,以社會經濟的觀點,認為這是很大的浪費,很不應該的,這也是墨子經濟道德觀點。但是孔子、孟子的思想。對於過分的節省是反對的。在《禮記》上有規定,對喪禮是有所修正的,這是我們要注意的歷史文化的事實問題。第二個要注意的是屬於人類文化的,我們可以不用這個「喪」字,我們研究古書,對這個「喪」字,並不須要頭大,如果思想貫通起來,從人類學的觀點來看,都是一樣的。$ e. \; @: L& n- `3 }8 w
& n& i k- l/ A, \: i6 Stvb now,tvbnow,bttvb我們說過,西方文化的根源是宗教,由宗教發展為哲學,由哲學發展為現在的科學,這是三位一體的東西,對於世界上的宗教,我們就以比較宗教來講好了,這也是近年以來在大學裡一門新興的學科,哈佛大學等都有這個系,對每個宗教的教義、哲學理論、方法,都作一個客觀的比較,我們以比較宗教的立場來看,先不談教義,每個宗教首先講人死問題,而且每個宗教都是專管死人的,教人不要怕死,死了以後到我這裡來,好像每個宗教教主都開了一家觀光飯店,招攬生意:「到我天堂上來,我的天堂第一。」有的說「你到我西方極樂世界,招待周到,非常清淨。」好像我們當年到了上海,一上碼頭,很多打燈籠的旅館茶房來拉生意一樣。
2 {3 K6 F) P2 Vtvb now,tvbnow,bttvbos.tvboxnow.com. o8 e; l+ P# [
為什麼每個宗教都如此,都管死的事,沒有管生的事?這一點唯有我們中國文化值得自豪,我們中國文化很少談到宗教,我們固然管死,但也管生的,你們站在殯儀館門口看,看得很可憐,每天都有抬出去,有時候每個廳還排隊,上午下午都忙不過來。可是中國文化,是站在婦產科門口看,天天看到孩子抱出來,沒有什麼悲哀,你那裡抬走一個,我這裡抱出兩個,高興得很,「生生不息」。這是西方原始文化與中國原始文化的基本不同點。
2 D0 \% I* i: T' K$ N+ ?- s& n公仔箱論壇
5 J: b" l" W" @$ V! W# L,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注意,不管如何,都對於生命的生與死的問題在研究。生與死的確是個大問題,到現在還沒有解決。這就是說中國文化喪禮的境界,古人為什麼到處提到喪禮的內涵,它包括的問題有這樣大,並不簡單,我們不要輕視它。
* z/ B) X0 e4 X+ U7 l# g( nos.tvboxnow.comos.tvboxnow.com1 B, I4 y3 t& k- Z8 v! z1 p
現在回到書上: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6 N+ q6 o4 P( y5 P& U( I$ I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 O8 f8 |( V5 }
子游的思想是根據孔子的傳統來的,他對於當時社會風其中,對喪禮過分的鋪張,有一個修正的論調,認為辦喪事要誠心哀痛就夠了,表面上辦得非常鋪張,辦得非常隆重,內心沒有一點哀痛,外面的禮貌再好,仍不是喪禮的精神。古代就是用這樣一句話,概括了上述的觀念,如果現在寫文章,便可以在報章雜誌上,寫好幾評論文批評這個事。我們現在如果把這句話對年輕學生講,一定會引起反感,他們認為這句話有什麼了不起。這就是學問與時代沒有辦法配合。
) [! y6 f: U& `: [' H3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k1 s5 G; M6 r1 u$ Y2 r, l0 P0 k
我們這一輩知道,中國舊式社會因幾千年來的習俗,有的地方,可以出錢僱人來哭喪的,那種喪聲,比唱歌還好聽,就有專門以替喪家哭死人賺錢維生的人,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流弊。而且這種風氣,過去在廣東、福建某些地方最盛行,因為這是漢唐文化的遺風。這種替人哭喪的人名為「挽郎」,等於現在出殯行列中的中西大樂隊,因此子游提出這個主張來,修正這種社會風氣。
# l& V: m# `- \+ a; b公仔箱論壇
2 ^0 f' @' t( O# z! [7 ztvb now,tvbnow,bttvb【難能可貴】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0 N! f4 n# n& {# [% b ?% @
' `$ p+ K3 q H+ X4 h4 S公仔箱論壇《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 V& Q# Q1 |3 `2 l, Vtvb now,tvbnow,bttvb
+ q* @1 u. N% j% Hos.tvboxnow.com這是孔子死後,同學們互相的評論,大家關起門來的檢討。這一篇是子張開始,所以這裡討論到子張。子遊說,我們的同學子張,作人的確了不起,一般人很難做到的事情,他去做了,困難的事情,他敢去負責任,敢去挑這個擔子,而達到任務。這一點子張做到了,但是還沒有達到夫子那個仁的境界。5 L" ^* _ R' }0 i
0 S9 b1 A' P h3 E3 t. D) _
這是子游對子張的評論。曾子也隨著附和,認為子張是個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但是他修養的內涵,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
( L6 p! Y/ M' a- p8 q: |! I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 v* K0 Z- D, ]. H! d$ ?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os.tvboxnow.com6 K+ Y, |9 p/ s/ h
, E% O9 ]2 m3 @- V# ~' u7 \
這是用曾子的話,說明學問的道理,這裡又提到喪事,他說,據我當年聽到夫子(指孔子)說「人未有自致者也」。這是一個問題了。自致是自動自發,就是說自動自發的人幾乎是沒有,雖然有這個心情,但很難構成有恆的行為,而能夠達到最後目標的很少。這個話看起來很空洞,但孔門的道統比較注重內心自省的修養,這也是求學問仁的中心。所以這句話就是說,一個人很難做到自己肯責備自己,乃至由自己內心的反省,而到達了聖人的境界,這是很少的事例。
% G, n9 _; X# T# |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5 {, N$ A: q- Q4 {
換句話說,就是任何一件事,都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出於不得已,完全出於主動的很少,例如有一件事——打牌,三缺一的時候,還跑很遠的路去拉一個人,這是出於自致。但以心理學來研究,這也不是出於自致,因為打牌這個娛樂就不是靠自己來的,而是靠幾個人湊合成一種環境而影響來的。所以真正由自己內心自發,自致,達於仁的境界,的確非常少。嚴格的說,一定要講,哪一件事情是比較自發的呢?曾子便引用孔子的話「必也親喪乎!」一定說起來,只有父母死了的時候,內心真覺得悲哀,那種悲哀是自然的,可以勉強說純粹是自發的悲哀。但是注意「必也」兩個字,就是「勉強、一定、硬是要說的話」的意思,實際上那種悲哀,有時候也是迫於不得已,而並不是真情。(所以說中國古文,虛字裡有許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因此一個人內心的情感與良心,真正能自發自致的畢竟太難。這節書看起來很簡單,如以心理學、哲學來看,可發揮的地方太多了。* S$ q# `8 |* b9 Z$ t
【繼往開來】
( f! X; T. }5 Z, h公仔箱論壇
7 ]3 f4 @+ W% D* N {' { ?公仔箱論壇《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 j+ ^" [" p4 h( G
3 Y) t5 o! r1 \ u/ W
這是歷史哲學的問題。孟莊子是古代的世家,魯國世襲的大夫,姓仲學,名速,他的父親孟獻子,名蔑。孔子當時說,孟莊子可真是一個孝子,他對於父母的孝行來說,其他的一般人都做得到。(像我有一個朋友,六十幾歲了,也是白髮蒼蒼,事業很大,工作忙得很,家中有八十多歲的老父,他每天晚上一定回家陪父親吃飯,否則他父親就吃不下飯,有時父親還罵他,甚至用手杖打他,他趕緊跪下來給父親打,但這些孝行還不算太難。)孔子說,最難做得到的,是孟莊子承繼高位以後,對於他父親原來用的這班老幹部,並不改變,同他父親一樣待他們,沒有變更,而且對於父親的政策,繼續執行。這兩句話實在道理很多。歷史上古代的政治形態,秦漢以前的宗法社會與秦漢以後又不同,與現在更不同,現在社會假使和古代一樣,那就糟了。現在是工商社會科學時代。春秋戰國不但是農業社會,而且還保留濃厚的宗法社會形態,非常保守的,那時是敬老尊賢,重視前人的經驗。現在重視年輕人,著重求新求變。這又是歷史文化一個大問題,將來是不是人類整個文化會走回頭路?這很難說,看歷史的演變,說不定會走回頭路。這是第一點。
p1 u3 z4 m C0 n2 I% Y" ]3 N公仔箱論壇; W( ]. X5 I+ Z- @& j* P
這段書還要注意的,中國講孝道,曾子著了一部書,後來列為十三經之一的《孝經》。嚴格研究孝道,這中間也有些問題,如果我們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狹義的孝子,那就不會有人去革命了,大家都去當孝子,這個社會還是不會有進步的。所以孝與不孝之間,存在著問題。後來發展到孝與忠是相關連的,但後來又變成忠於一人;忠於一事的狹義的忠。實際上講孝道,就要研究曾子所著的這本《孝經》,其中說到孝道的精神,就是西方文化的愛,愛要擴充到愛天下人,就是大孝於天下,後世所提倡的忠,就是孝的發揮。
0 k8 G# f3 O- a/ r+ R; t0 h
G4 m( d1 a. g: _) O, Z# @1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因此唐宋之後,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這句名言。一個人對父母家庭有真感情,他如出來為天下國家獻身,就一定真有責任感。古代的「忠」,現在的名稱就是一個大的責任感,不過這兩個詞句作一比較,我認為還是中國古代的「忠」更好,因為「責任」只是法治的觀念,而法治觀念產生的流弊,就是會在我們的思想上產生有價值沒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沒有價值又何必盡這個責任?中國古代的文化則不談價值的問題,只有情義的問題,所以我們要了解,孔子講孟莊子的孝道「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是說他能大孝於天下,繼父親善良政治的成規,是難得的。這是第二點。公仔箱論壇$ I" {( _6 l5 r# p" @/ ^- u% f
: I9 z! T7 f4 _
第三點我們要注意的,這個「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有什麼難呢?其實非常難,也許我們大家沒有這樣的家庭環境,體會不到,假使有這樣的家庭環境就可以體會到,往往對於老一輩的幹部不會用。中國有句話「一朝天子一朝臣」,我們講歷史上兩個故事就可以看出來:
9 o" V- a6 I8 P( A( i! `% b) D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 V! e2 p _3 @3 [8 d
漢武帝殺他最寵愛的妃子鉤弋夫人,是因為要立她所生的孩子為太子。當漢武帝立定了這個決心的時候,先把太子的母親殺了。有人問漢武帝為什麼這樣做,漢武帝說,自古以來國家所以會亂,都是帝王年少,母后年壯干涉政治所致,我年紀已大了,這妃子還年輕,將來我兒子當了皇帝,母后如果干政怎麼辦?漢武帝這種做法,說來是一種權術、帝王的統治手段,但也不能說沒有道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p2 ]" C/ J! r( t5 \7 ^
; E/ |8 C+ L0 b2 k+ ttvb now,tvbnow,bttvb第二個故事也是出在漢朝,以前提過漢文帝到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漢文帝進不了營門;周亞夫出迎,以甲冑之士不便跪拜,拱手為禮,軍容嚴肅,文帝讚他的軍隊最好,重用他。但是後來景帝時,周亞夫還是被逼死。為什麼殺他呢?漢景帝講了一句話,批評周亞夫為「此人鞅鞅,非少主臣。」這是景帝就決定要殺了他。他也認為周亞夫絕對是忠臣,但只忠於我景帝、忠於國家,可是我年紀已大,將要死了,兒子年紀還小,上來當皇帝,他心裡就不會服氣、不痛快了。1 v! k) q1 G/ m% e/ }
# v: E! F9 X8 i. N" Q( A, o3 O我們讀歷史,看到了很多事,所以有人看通了,一輩子都不願出來做事。(但現在民主時代當然不同。)像這些帝王處理這些事情,如果只以古代宗法社會的體制來說,則有他的道理。
; G0 g2 W+ Z( F. S' j0 w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5 D& M1 Q" X; @9 q
再說唐太宗與徐世績的故事。徐世績和太宗一同起來打天下的,戰功之多,武功之高,都是了不起的。當唐太宗將死的時候,第一個決定,馬上發表徐世績去邊遠地區戍守邊疆,等於一個總司令降下來當一個團管區司令。唐太宗並且告訴他的兒子高宗,注意這道命令送達後,徐世績是怎樣起程動身的。可是徐世績到底是年輕時和唐太宗一同起來打天下的,也很高明。深懂唐太宗。他是在半路上接到命令的,一接到命令,連家裡都不回去,立即就去邊疆報到。別人把這情形報告以後,唐太宗放心了,知道他將來會聽高宗的。
, X( ~/ | Q0 @( A" c# z1 n公仔箱論壇& Q9 d5 u7 r: n
假使徐世績有猶豫或不愉快的表現,恐怕也要被殺了。這件事足見唐太宗的英明。也好在是出於唐太宗的手上,因為他的好處太多了,就把這種玩手段的事忘了,如說出在秦始皇這類人手上,一定給世人罵慘了。唐太宗是怕他功太大了,所謂「功高震主」。
, P. [3 e z; s; P2 v5 w. wos.tvboxnow.comos.tvboxnow.com. W3 v' o# ?/ S# ~
其實社會人情都是一樣。豈但是政治?對人付出太多的感情時,對方會受不了,對朋友熱心幫忙,如果過分得干涉到他的事務,必會遭反感,所以人生就是政治,政治也是人生。看多了,就知道「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的確很難。所以這幾句書表面上很簡單,卻是真學問,要好學、要深思,用頭腦從人生中去體會。
\5 ~/ Z/ E! t _/ i公仔箱論壇/ q% K/ o% Z' h3 z
【法律不外人情】
0 ]0 s) R) L3 f% ~0 F% Ctvb now,tvbnow,bttvb
* M, `6 ]- h' N7 n5 L《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os.tvboxnow.com2 Z6 H; g$ ^) | C: W2 H3 L& l/ @) R
* z) Y/ `' D( v4 P6 \$ D) j) c公仔箱論壇孟家找曾子的學生陽膚做士師,勉強比方,士師約等於現在的司法行政部長,但權還更大,可以直接處理執行的官。陽膚上任前向老師曾子請教,徵求意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S7 N, \1 j# P$ F
7 [$ V2 F, V9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曾子就告訴他說,上面領導的人,(古代帝王政治是說上面領導的人,現在可以說是整個的歷史時代)失其道,社會文化沒有上軌道,一個亂的時代,因為時代亂了,民心也散亂了,沒有中心思想,沒有中心信仰,也沒有真感情,這情形已很久了。(自春秋開始到曾子這個時代,已經亂了三百多年,比我們現在還可憐,所以我們的歷史是多災多難的歷史,中華民族文化會這樣深厚,也正因為歷史在多災多難中渡過的。知識分子在多災多難中,把政治的、人生的、社會歷史的經驗累積起來,流傳給我們。這便是歷史文化的精神。)「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這是曾子對法治的觀點,他認為應該把社會的實際情形與法治配合起來,這是執法人員應該具有的態度,判案的人,要深深瞭解人的內情,犯罪的動機究竟在哪裡?有許多是社會問題促成人去犯罪,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辦案的時候,對犯罪的人,應該別有一種憐憫悲痛的心情,因為大家都是我們的同胞,我們的老百姓,為什麼這人會犯罪?這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只有無比的悲痛和憐憫,沒有什麼功績可喜的,更不要認為辦了一個大案,自己有功了而高興。如果社會上永遠不發生罪案,那有多好呢?所以古代的士大夫,對於社會風氣壞了,每人都有自己應該負責任的感覺。tvb now,tvbnow,bttvb. N& @; G* y4 `. @* o+ H6 b# j$ N# \
4 i& m+ E. G* j) \! s上面幾段,用曾子的話說明學問外用的道理。下面便提到子貢的觀念:9 O) j4 S3 P& Y8 o7 q+ Y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q6 X; \) B+ \2 z9 ^9 U
【成敗論英雄】os.tvboxnow.com; }& y: w# Q9 V) J. Q6 T) A
tvb now,tvbnow,bttvb: J1 X% z2 ]* j# @0 Z. U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 O7 O+ v2 Q7 W
os.tvboxnow.com8 F# D& _( T6 l4 ]+ ~: I) D: y9 |
這是子貢對歷史哲學的一個批評。周武王推翻紂王建立周朝,是因為紂王暴虐。子貢說,紂王的壞,並不像後世說的那麼嚴重,等於另一派的人說秦始皇的壞,不如一般人說的那麼壞,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事實,說他把天下的書都燒了則不見得,他只是把全國的書集中到咸陽阿房宮,不許民間多流傳,怕老百姓知識高了難統治,這才是真的。至於坑儒,他坑的儒,是實在令人討厭的一些人,我們注意歷史上「處士橫議」四個字。秦始皇最初找好多高級知識分子開會,提出很多問題向他們請教,開會時,大家屁都不放一個,開完會以後,心裡又在嘀咕。這還不算頂討厭,更討厭的是那些沒有做到官的處士們,又生橫議,雞蛋裡去挑骨頭,蠻橫地找道理,又不是走直道,所以秦始皇一氣就坑了這些人。tvb now,tvbnow,bttvb8 C! W: ~' s( i: S$ R% M1 K+ u
os.tvboxnow.com# L% D$ X- g/ K: Q7 t
我們大家也要反省,讀書人最容易犯這個毛病。開會開多了就會知道,一些人在開會的時候,唯唯諾諾,對什麼事都沒意見,等散會以後,他又到處亂批評。所以秦始皇坑儒也有他的理由。這些都是李斯干的,而罪過都歸到秦始皇的身上。中國的書誰燒的?項羽燒的,咸陽一把火,連續燒了三個月。秦始皇建阿房宮當然不對,像那種建築,如果不被項羽燒掉,還流傳到現在,那是了不起的文化古跡。假定根據《阿房宮賦》的形容,人站在馬上,高舉十丈長的旗桿,仍然可以通過阿房宮的城門,義大利的建築是不能比的。所以我們古書文化的破壞,這位項老兄的罪過也是很大的。
$ _! B1 Y+ K- r; L# I公仔箱論壇
! V: E0 z3 L7 c4 L! N. a; r不但項羽罪過大,蕭何也有罪,他到底只是縣吏——科員出身,到了咸陽以後,所注意搜羅的,都只是戶口、錢糧這些行政方面的基本資料,都搬走了。至於書,因為他也沒有把書讀好過,就不管了。等項羽一到咸陽,這位世家公子一把火,把書都燒了,這也歸罪於秦始皇嗎?這都是對歷史講公平話。世家公子而兼太保的項羽,就有這樣不懂事。近人易實甫有一首詩說他:「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無命欲從龍。咸陽宮闕須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非常有趣。' `. v9 ~/ y1 W' `8 ^$ _5 H1 A
所以這裡子貢說紂王的壞是壞,但並不是後世所說的那麼壞,一個人,尤其是一個領導的人,如果自己做得下流,做得壞的時候,天下的錯盡都歸到他身上。因些我們看歷史,有些人真可憐。不但歷史如此,社會也是這樣,子貢這個是老實話,所以作人要小心。
) @7 v0 V7 f+ B: L. `tvb now,tvbnow,bttvb
4 M/ z" U" k!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O* Y& p. \' b* @1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6 @% Y9 I# F. g
子貢說,一個大丈夫有過錯,沒有什麼關係,好像日月一樣,一個本來發亮的東西,給別的影子掩蓋起來了,大家都看得見;變轉來,大家也看得見,仍然仰慕。這段文字就是這樣,在意義上有兩個:第一個意義是說,君子人不怕有過,不要自己去掩飾,錯了就坦承錯了,給大家看得見,這是君子風度,不過現在明白了,改過來了,人家就像對太陽、月亮一樣,仍然會仰望他的光明。第三個意義,君子就是代表在上面的人,領導人。在過去的社會,小人有過錯沒有關係,他本來就是一片無明,黑洞洞的,再也找不出一點亮光,大家看慣了。但對太陽,大家都看慣了他是亮的,假如他有一點黑,就要被人指摘,所以在客觀上看,君子之過,有這樣的可怕,如果錯了,要馬上改,一糾正大家都會原諒他,因為人們始終是仰望他的。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D7 h( r# m7 m3 Y1 v) F2 H7 l; u% ?
9 ?/ ^6 e, v6 S" Z+ b3 `: P
【聖人無常師】
& _% i0 F2 L# l9 U8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2 d; @. d2 \: O8 F: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 u; V: u, `: P, F# j) ?os.tvboxnow.com
5 ^' g; B4 O0 I& p這一段是研究孔子本人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幾個不同觀點。公孫朝是衛國的大夫,他問子貢,孔子是跟誰學的?學問怎麼這樣好?等於我們現在說他是哪個大學畢業的?子貢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中國文化集大成的是周朝,周朝有三個人具代表性。文王、武王統一天下,而周公建立中國文化與政治的基礎,所以周代維持了八百年的政權。春秋戰國的時候,正是周代衰落的時候。子貢這句話,就是說,中國文化並不是完全沒有了,還是存在的,問題在於人。如果有比較賢的人,(「賢」代表有智慧、有道德的人。)就懂得中國文化大的一方面。不賢的人,對於中國文化小的部分也知道。等於現代有人以為要瞭解中國文化,到故宮博物院看看就夠了,對於科學方面的文化,不但不欣賞,還反感,甚之還認為我們沒有人文科學,不知道中國文化在精神方面的偉大。這也就說明不賢者不是完全不知道。如繪畫、編織、木刻,乃至有名的三把刀——廚師的菜刀、裁縫師的剪刀和理髮師的剃刀也不能說不是中國文化,它還是中國文化的一種,是其小者。不管大小方面,中國文化,從文、武、周公以來,到孔子那個階段,都有中國文化的精神。至於老師孔夫子,不管對於哪一樣中國文化的精神,樣樣他都有,如果問他的老師是哪一位,那是沒有的,誰有長處,他就跟誰學,所以無常師。沒有認定跟一個人學。哪一門有所長,他就學哪一門。後來唐代韓愈「師說」的觀念,也由此而發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