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 古今風雲人物 - (093)袁世凱(六) - 新建陸軍 - 11-02-2012
, 描述: 【節目主持】:張偉國、羅永生
【節目主持】:張偉國、羅永生
【檔案格式】:mp3, lrc
【檔案數目】:2
【下載方式】:直接下載
【檔案容量】:21.97 MB
【下載連結】:
袁世凱(六):新建陸軍
清光緒二十一年年底,亦即1895年12月,袁世凱得到當時的滿洲重臣榮祿起用,以直隸按察使官銜,負責督練新成立的新建陸軍,亦即一般人所稱的「新軍」。榮祿隸屬滿洲正白旗,世代擔任八旗將領,由於辦事幹練,深得慈禧太后及恭親王信任,曾經出任內務府大臣、工部尚書、步軍統領、兵部尚書等要職,甲午戰爭之後,代替李鴻章掌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後來更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可以說是權勢顯赫。袁世凱得到榮祿賞識,稱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袁世凱對榮祿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對榮祿自稱「門生」。
新建陸軍引入西式編制以及西式訓練,全部採用西洋裝備,軍服亦全部西式,軍官和士兵都不需要留辮,與清朝原有的八旗兵、綠營兵以及鄉勇無論在外觀上、性質上都有巨大的差異,而且袁世凱治軍嚴整,選拔兵員非常嚴格,使新建陸軍訓練成為當時清朝最現代化、最精銳的軍隊,人數亦由四千多人增加到七千人。由於兵營附近有一個小規模火車站,所以兵營所在地稱為「小站」,而小站練兵,成為袁世凱仕途的轉捩點。小站出身的教官、軍官、士兵,對日後中國的歷史,影響非常重大。
在甲午戰爭慘敗之後,清朝派全權大臣李鴻章到日本求和,新一代的有識之士,面對國家民族的恥辱,感到難以形容的激憤。適逢當時舉行三年一次的禮部考試,數以萬計的各省年青讀書人聚集北京應試,甲午戰爭的時局成為這些士子們議論時政的焦點。其中廣東舉人康有為言論激切,成為士子們的領袖。
康有為自幼學習儒家思想,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在省城廣州接觸西洋文化。光緒八年(1882年),康有為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沒有考取,南歸時途經上海,購買了大量西方書籍,開始對當時西方流行的進化論,以及西方各國的歷史作深入探討,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光緒十七年(1891年)之後,康有為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陳千秋、麥孟華、徐勤等人。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年初,康有為與梁啟超等到北京參加乙未科會試,得知《馬關條約》簽訂,中國再次喪權辱國,康、梁等非常激憤,在宣武門外聚集一千三百多名舉人,痛陳國恥,要求「拒和、廢約」,並由梁啟超記錄演說詞,寫成萬言書,集合一千多人簽名,準備呈交皇帝,即所謂「公車上書」,但由於不合程序,而且言詞過份激切,未能上達。同年五月底,康有為再次上書,修訂了過激內容,通過光緒皇帝的老師、軍機大臣翁同龢,呈獻到光緒皇帝的御前。同年秋天,康有為考中進士,被任用為工部主事。梁啟超考試失敗,在北京創辦《中外紀聞》報刊,不久又在北京組織「強學會」,成為宣揚維新改革的民間組織,袁世凱亦曾經參加強學會的講論,而且曾經捐助經費。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佔領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年1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月,他和梁啟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衙門章京,准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后的干預,維新運動失敗。
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
使用 Megaupload時,會出現空白頁問題: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 編碼>>其它>>Unicode(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