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世界上最大的螺旋多米诺骨牌


万多张彩色的多米诺骨牌,直径达10米,几乎覆盖了整个大厅的地板,耗时40小时,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螺旋多米诺骨牌。
15岁的德国少年Patrick 与他的伙伴一起,在市政厅里摆出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螺旋多米诺骨牌。在世界纪录审查员与200名观众的见证下推倒了这一杰作。


Calenclock 2012 十二点 十二个月



“Calenclock 2012”是一个时钟和月历的结合设计。
时钟的主体是一本月历,12张12个月,中间有一条可以手撕的虚线,一月过去对半撕去即可。巧妙的设计在于当月月份和时间数字的对应,如一月就是1点的时间方向,二月就是2点的时间方向,依此类推。尽管这时钟看时间也只能是个大概,但是设计还是挺有新意,将十二点和十二个月巧妙的结合。设计:Ken Lo。














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这是中学计算机课本第一页的一句话,是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但有多少人知道世界第一台笔记本叫什么名字,又是什么年代诞生的呢?1985,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T1100正式问世,命名为“the King of the Laptop”。东芝的这款笔记本电脑采用了Intel 8086(1MHz)微处理器,256KB内存,选用3.5寸或者5.25寸磁盘驱动器。MS-DOS操作系统,没有硬盘。采用9英寸单色显示屏,分辨率为640 x 200,重量为6.8公斤,很遗憾的是它需要依靠外接电源运行。也就是这款笔记本的问世,开始了东芝公司在笔记本业界的21风雨路程。

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电视机是英国的约翰贝德(1888-1946)在1925年发明的。小时候很爱科学,喜欢动脑筋。长大后,他经过长期努力制成了第一台电视机。在1941年他又研究出了彩色电视机。
  上世纪初期,无线电技术广泛运用于通讯和广播以后。人们希望有一种能够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都在着手研究。
  1906年,18岁的英国青年贝尔德雄心勃勃,开始研究电视机。贝尔德家境贫寒,没钱购置研究器材,只得就地取材,把一只盥洗盆与从旧货摊觅来的茶叶箱相连,作为实验的基础设备。箱子上安放着一台旧马达,用它来转动“扫描圆盘”。这扫描圆盘是用马粪纸做成的,四周戳着一个个小孔,可以把场景分成许多明暗程度不同的小光点发射出去。这样,一台最原始的、只值几英镑的电视机便问世了。
  经过18年夜以继日的努力,他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1924年春天,他把一朵“十字花”发射到3米远的屏幕上,虽然图像忽隐忽现、十分不稳定,但是,它却是世界上第一套电视发射机和接收器。
  接着,他想到应该把图像发射得远一点、清晰一点。他把几百节干电池串联起来,使电压达到了两千伏,这样,马达就会转动得更快,使“扫描”图像的速度加快,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可是,他在操作时太大意了,不当心左手触到了一根裸露的电线上。他只觉得浑身一麻,就被弹了出去,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幸亏被人及时发现,对他进行了抢救,贝尔德才大难不死。
  第二天,伦敦《每日快报》用“发明家触电倒地”的大标题报道了他触电的新闻,也介绍了他不懈努力研究的情况。
  在这之后,贝尔德的实验毫无进展,甚至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无钱付房租,他只得把设备上的一些零件卖掉,换钱糊口。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探索并在亲友的资助下,1925年10月2日,贝尔德的实验有了突破,他将一个人的图像发射到了屏幕上,而且十分逼真,眼睛、嘴巴甚至眉毛和头发都清晰可见。一架有实用意义的电视机宣告诞生了。
  1941年,贝尔德又研究成功了彩色电视机,可是,当英国广播公司1946年6月第一次播送彩色电视节目时,他没能看到,不久,他便与世长辞了。
  贝尔德(1888-1946),电视机的发明者。他的发明成功后,申请在英国开创电视广播事业,英国广播公司不愿意,后经议会决定才获准。1936年秋天,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在伦敦播放电视节目。
  他发明的第一架电视机,现被陈列在英国南肯辛顿科学博物馆中。
世界上第一个无烟日

1977年,美国癌肿协会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烟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无烟日。这天,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劝阻吸烟者在当天不吸烟,商店停售烟草制品一天。美国把每年11月第3周的星期四定为本国的无烟日。以后,英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无烟日。

  在1987年召开的第39届 世界卫生大会 上, 世界卫生组织 作出一项决议:决定1988年4月7日为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要求世界各国对群众进行戒烟宣传,群众在这天不吸烟,商店不售烟。此决议受到广大会员国的支持,并取得很大成功。但因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2004年世界无烟日主题是“控制吸烟,减少贫困”。
世界上第一个歌曲录音

世界上第一个歌曲录音是哪个?
1877年,托马期·爱迪生完成他的留声机发明之后,进行了录音尝试。
世界上第一首被录音的歌曲是《玛丽有个小羊羔》(Mary Had a Little Lamb)。
世界上第一家全自动餐厅



  德国纽伦堡市日前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全自动餐厅:巴格斯餐厅。该餐厅没有一名服务员,所有点菜、上菜、桌面清理等任务全都通过自动装置完成。
  尽管吸引了不少人光顾,但这家全自动餐厅仍然让许多顾客感到不习惯,有人甚至抱怨称,那些冰冷的机械装置简直就像是农场里的自动喂猪系统。
世界上第一个无烟国家

新加坡一位高级官员说:新加坡政府决定要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烟国家。  
    新加坡政府早有规定:在公共场所包括影剧院、体育馆、百货公司、学校、医院、图书馆,一律禁止吸烟。  
    石油化工厂、造船厂、气站、油漆店等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禁止吸烟。在私人住宅楼内,如果有冷气开放设备的,禁止吸烟,在马路上禁止吸烟。在户外公共汽车站等可能出现两三人排队情况的地方,也禁止吸烟。  
    在地铁车站、列车内禁止吸烟。在公共汽车内禁止吸烟。在酒吧间、卡拉OK厅和其他夜生活场所禁止吸烟。在楼梯间、电梯间、洗手间等处,禁止吸烟。对违章吸烟者,初犯罚一千新元(约合七百零九美元),再犯罚二千新元,(约合一千四百一十八美元)。  
    禁止少年儿童吸烟,禁止在校学生吸烟。在公共场所的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凡携带烟者不论实际上是否吸烟,同样可以吸烟处以罚款。  
    凡香烟店,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者,罚一万元(约合七千零九十美元)。  
    禁止吸烟,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还可以预防吸烟不慎引起的火灾。
世界上第一个日军慰安所

世界上第一个慰安所——大一沙龙原址


举世闻名的杨家宅慰安所


等待进入慰安所的日军士兵

   60年来,人们纪念抗战的过程也是在轻抚战争留下的创伤。但有一道伤疤,中国人却不轻易碰触。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历史书上几乎从不提及中国慰安妇。中国人对勇敢站出来指证日军暴行的韩国慰安妇表达同情和尊敬,却不愿正视自己同胞更加血淋淋的遭遇。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智良先生及助手经过13年的艰苦调查后发现,中国竟是日军慰安制度的发源地。在人数上,中国20万妇女被迫充当慰安妇,是日军慰安妇最主要的来源;在时间上,日军在上海建立了世界第一家慰安所,上海慰安所持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可以说,中国妇女是日军慰安制度最严重的受害人群。
    上海第一家日军慰安所"大一沙龙"
    苏智良教授在日本留学时偶然发现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有两排日式木屋,中间是碎砖铺就的路,一个日本兵在女性管理者的陪同下,正准备进入"慰安妇"的房间去作乐。旁边的文字说明是:上海杨家宅慰安所,1938年1月建立,日本上海派遣军东兵站司令部管理。在此之前,苏教授并不了解这个位于上海的慰安所。看到这张照片后,他感到一股热血涌上心头,由此产生的历史使命感让他最终走上中国慰安妇调查之路。"我首先从杨家宅慰安所查起。原来以为这个慰安所的地点当然在杨家宅,但经过相片比对及走访当时住户后我发现,这个慰安所建在东沈家宅。杨家宅慰安所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家慰安所。通过调查我发现了一个更让我震惊的事实,位于今天东宝兴路125弄的’大一沙龙’竟是世界上第一个日军慰安所,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日军慰安所。"苏教授说。
    慰安所的制度
    根据知情者的回忆,东宝兴路125弄1号为二层西式砖木结构建筑。最初此处的日本"慰安妇"只有7人左右,由于这里地处北四川路(现四川北路)旁,为日本海军陆战队集中之地,所以海军陆战队员相约而来,生意十分兴隆。于是,经营者夫妇便又从日本国内招来20名少女,并逐渐吞并了后面的两幢中国人的住房(今125弄2号、3号)。经营者还购置了用来接送客人的汽车,在路对面设立了停车库(东宝兴路120、122、124号,1997年已经拆毁),形成一个规模颇大的慰安所。
    据知情人陆明昌等人回忆,大一沙龙和杨家宅慰安所的式样都是日本和式。有的慰安所有10间小房间。每个房间的面积约4个半榻榻米大小,约合7平方米;宽的建筑中间有走廊,两边是"慰安妇"的房间,有的房间有6个榻榻米。房间里面陈设十分简单,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房门上写着编号,并钉有插"慰安妇"名字的金属牌。木墙上开了一扇50公分高、30公分宽的木窗,窗上有6块玻璃,下面的4块是磨砂玻璃,外边不能轻易窥探屋内的情况。可笑的是为了让日军官兵感到安宁,慰安所里还设立神龛让日本官兵和日本"慰安妇"参拜。
    慰安制度缘于日军恐惧军队爆发性病
    臭名昭著的慰安制度日军竟筹划了好几年。日军占领中国领土后爆发大规模灭绝人性的强奸。在国际谴责和日益严重的性病面前,日军高层不得不加紧慰安妇制度的实施。于是,在上海和南京等地建立慰安所的决定被迅速提上日程。"大一沙龙"是1932年开设的海军指定慰安所,由日侨近藤夫妇一直经营到1945年战争结束。1931年11月,日本海军为了给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提供性服务,在虹口选择一批日本妓院作为其海军的特别慰安所,其中就有"大一沙龙"。随后"大一沙龙"被称为"海军指定慰安所"而获得了扩张。这一情况也得到了日本外务省的一则档案的证实,到1932年在上海开业的日海军慰安所共达17家。这些慰安所以日本海军官兵为客人。同年底,这17家慰安所有艺妓279人、"慰安妇"163人。
    日军对慰安所管理非常严格。慰安妇每周须经日本军医的身体检查,确认是否患有性病。当时执行"慰安妇"体检任务的日医麻生彻男摄下了《慰安所规定》,从而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的物证。买票进入慰安所的日军官兵被强制使用避孕套,一时间避孕套竟成为"战略物资"运至中国。(麻生彻男拍摄的《慰安所规定》节录:本慰安所只限陆军军人、军方聘用人员入场,入场者须持有慰安所出入许可证;入场券的价格,下士、士官、军聘人员为2日元,军官为5日元;购买入场券者进入指定的房间,时间为30分钟;入场时间,兵士为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下士官及军方聘用人员为下午1时至9时。)
    上海是日军慰安所最多的城市
    由于对"大一沙龙"的模式满意,日海军率先开始的慰安制度由此在中国推广开来。1938年1月13日,由上海派遣军东兵站司令部管理的位于上海东北角的"杨家宅娱乐所"开业了。104名日本和朝鲜少女成为杨家宅慰安所的第一批慰安妇。从那以后,源源不断的外籍女子被迫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日军在上海的慰安所,散见于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经营者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日军直营,另一种是日侨、朝鲜侨民经营,还有一种是汉奸经营。苏教授最新统计数字是,上海有史料或证人证明的慰安所有149家,他说上海可以说是日军"慰安妇"制度最完善、慰安所数量最多的城市。
    南京大屠杀前后,日军开始意识到其在华的作战势必长期而艰苦,于是,他们开始变本加厉地在各地建立慰安所。据苏教授等人调查,日军的慰安所遍及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海南、台湾和香港等地,数量可以千万计。
    在"大一沙龙"原址上建一座纪念馆
    "大一沙龙"这个魔窟在苟活了13年之后,终于随着日军投降彻底消失在中国土地上。"当日本战败的消息传来,这里的日本兵和日本人像发疯似的,喝酒、狂歌、痛哭、傻笑。然后他们在慰安所的木屋上浇上了汽油,一把火烧掉了。被侮辱的中国女子们也流散了出去。日本和朝鲜的女子则各自回国了。" 沈德福老人回忆说。"现在’大一沙龙’原址还在,因建设绿地,四川北路、虬江路周围已拆除了一大片旧屋,东宝兴路125弄已被簇新的大厦所包围。据了解’大一沙龙’虽被规划部门列为保留建筑,但因所处位置接近轨道交通建设区域,仍有可能被拆。2004年秋杨家宅慰安所最后的遗址已消失。" 苏教授不无担心地说。"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为了永久保留日军推行军事性奴隶制度的暴行记录,先后建立了’慰安妇’纪念馆。作为最大的受害国的中国,作为日军’慰安妇’发轫之地的上海,能不能在第一个慰安所旧址上建立一所’中国慰安妇纪念馆’!"让那些曾被凌辱的同胞永远被历史和国人铭记是苏教授最大的愿望。
    文并摄 《法制晚报》记者 袁婷(本文特别感谢苏智良教授及学生姚霏女士大力帮助,资料照片由苏教授提供)
【延伸阅读】
    6月12日出版的《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在公开会议上再次极力否认历史,声称日本“根本不存在”慰安妇问题。
    60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历史书上几乎从不提及中国慰安妇。然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苏智良先生及助手经过13年的艰苦调查后发现,中国竟是日军慰安制度的“发源地”:     
    人数:中国20万妇女被迫充当慰安妇,是日军慰安妇最主要的来源。     
    时间:日军在上海建立了世界第一家慰安所,上海慰安所持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     
    基本结论:中国妇女是日军慰安制度最严重的受害人群。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

工作中的ENIAC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莫奇来(Mauchly)博士和他的学生爱克特(Eckert) 设计以真空管取代继电器的"电子化"电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电子数字积分器与计算器), 目的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 这部机器使用了18800个真空管,长50英尺,宽30英尺, 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达30吨(大约是一间半的教室大,六只大象重)。它的计算速度快,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运作了九年之久。由於吃电很凶, 据传ENIAC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
  另外,真空管的损耗率相当高,几乎每15分钟就可能烧掉一支真空管,操作人员须花15分钟以上的时间才能找出坏掉的管子,使用上极不方便。曾有人调侃道:「只要那部机器可以连续运转五天,而没有一只真空管烧掉,发明人就要额手称庆了。


两位发明人莫奇来和爱克特


ENIAC使用的电子管
世界上第一个证明“灵魂”存在的科学实验
对于“灵魂”的传说由来已久,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之一。相信“灵魂”存在的人认为:人的“灵魂”和人的肉体是组成人生命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部份,即使人的肉体死亡了,其“灵魂”依然存在。各种正统宗教信仰都相信有“灵魂”的存在。例如,基督教认为,信基督的人的“灵魂”在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而不信基督的人则要下地狱。佛教认为,人的肉体死亡之后,“灵魂”要转生,即六道轮回,转生成什么取决于其在世间的所作所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相信“灵魂”存在的人认为:“灵魂”是人们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想象出来的东西,人肉体死亡了,那么这个生命就结束了,他的思维停止,一切都过去了。他们的理由是,“灵魂”看不见、摸不着,连最先进的现代科学仪器也探测不到它的存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但也无法否定“灵魂”的存在。因为看不见、摸不着、现代科学仪器探测不到的,并不能证明不存在,也可能是因为这个仪器还不够先进。他们认为,“灵魂”的存在是一个“信”的问题,信则有,不信则无。他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最公正的。  
“濒死体验”为揭开“灵魂”的神秘面纱照亮了一线曙光。所谓“濒死体验”,就是这个人的心脏跳动、脑电波都停止了(死亡),后来在医生的抢救下又活了过来,并能回忆起在“死亡”那一段时间里的经历。例如,一位研究“濒死体验”的科学家在他的研究报告中写到:  
“我访问了一位12岁的病人,她不知道由于哮喘而致的心脏停搏后她的病情多么的危急。在一小时的访问中,我们交谈了她住院的方方面面,从护士如何对她进行治疗,到食物的口味。最后访问结束时我问她:‘你还记得关于生病任何其它的事情吗?’她皱皱眉翘起鼻子说道:‘是的,发生了一件事,但很难描述,你可能认为我发疯了,但我确实认为我离开了我的身体,我想我是在往下看着我自己,我可以看见我妈妈握着我的手,我可以看见一束光。’”  
科学家们发现,成千上万的人都经历过“濒死体验”。有的人离开自己的身体后看到医生在抢救自己的身体;有的人从身体里飘起来浮在天花板下,能看见房间的顶灯在自己的旁边;有的人感到自己飘起来后的身体很小;也有人看到了其它生命,等等。研究发现,“濒死体验”与人的性别、年龄、种族、宗教背景、职业、文化程度等无关。  
现在科学家们对“濒死体验”现象存在的真实性已经没有争执,但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却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1)生理学解释(Physiological):认为该现象是由于人大脑中化学成份的变化,例如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引起的一种幻觉效果;  
2)心理学解释(Psychological):认为该现象是由于人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想象,并不是真实存在;  
3)超自然解释(Transcendental):认为该现象反映了一种超常的客观存在,“濒死体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  
英国医生山姆·帕尼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实验证明“灵魂”真实存在的人。他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如果病人死后“灵魂”能飘起来,还能看到自己的身体,看到医生们在抢救他的身体,看到天花板上的灯,那么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块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体(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么物体,别人不知道),那么“灵魂”就应该能看到这些小物体。如果这个病人能被抢救过来,能够说出板上的小物体是什么,那么就能区分出“灵魂”到底是虚无缥渺的想象呢,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  
山姆对100多个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7个被抢救过来的病人醒来后能说出自己“灵魂”离体时看到的景象,特别是板上的小物体,说的全都对。山姆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山姆的实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是世界上首次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灵魂”的客观存在。“灵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有一定的大小,可以飘起来,可以移动,它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而不是虚无飘渺的想象。  
2001年6月20日,山姆应邀在休斯顿莱斯大学作了题为“濒死体验:透视脑死亡还是透视一门新的意识科学?”的报告,吸引了不少对生命研究感兴趣的人。在他的报告中,山姆首先介绍了对“濒死体验”研究的背景情况,有许多医生、科学家都对“濒死体验”进行过研究。在谈到意识(灵魂)与大脑的关系时,山姆介绍了不同的观点。
传统观点认为:意识是在神经网络中产生的,如果没有神经网络,也就没有意识了;其它新观点有这样几种:  
1)意识是由于量子效应产生的;
2)意识是由于形态共振效应产生的;
3)意识是独立于大脑而存在的,就像电磁场可以独立存在一样;
4)“精神”本身就是一门科学。  
山姆还介绍了下一步研究情况:英国将花费140,000英镑进行心脏停搏的“濒死体验”的多学科研究;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将进行“意识与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还有英国和美国进行的其它研究。  
最后山姆放映了典型的有过“濒死体验”经历人的谈话录像,并回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  
休斯顿德州医疗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山姆的研究表示极大的兴趣,认为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有重大意义,提出与山姆合作,共同研究这个生命的新领域。
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
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被人畏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能当真。
Record me 你的留言机


很多时候留言习惯会用上即时贴,在公司贴在白板上,在家里贴在冰箱上,而这个“Record me”用语音的方式留言。

“Record me”是一个留言机,或者说是录音机。可以方便的代替即时贴,听音就能知道是谁给你的留言,比写更能传达准确详细的内容。使用非常的简单,中间的按钮左右选择为未使用过的空记录,按动中间按钮红灯亮即进入录音状态,完后,再按一下即可保存,相应的空记录就会点亮,变成有留言状态,长按中间按钮可删除留言,最多可以录制12条留言。设计:Luc Van Hoeckel。





32111Flaca一片台灯 薄薄的一片


“Flaca”是一盏钢架结构的LED 台灯,设计上非常的简单,采用非常薄的钢板为台灯的灯架,此灯架重量只有170克,模具冲压一次成型。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整片的灯架掰开,定型成一盏台灯的模样-见图6,安装上LED 灯泡,插上电源即可使用。整体设计是如此的简单,但电线和开关却显得不那么的协调。设计:Masiosare Studio。







本帖最後由 lalapo88 於 2012-2-23 01:46 PM 編輯

头发的万分之一 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



这种“纳米导线”是迄今世界上最细的纳米导线,仅为人类头发的万分之一,而导电能力可与传统铜导线相媲美。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墨尔本大学以及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精心设计的原子精度扫描隧道显微镜,在硅表面以1纳米间隔只安放1个磷原子的方式制备了纳米导线,其宽度相当于4个硅原子,高度相当于1个硅原子。通过这种方式设计的纳米导线可以使电子自由流动,有效解决了电阻问题。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