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這個曾沉寂已久的傳統節日再度火爆,被普遍歸結為傳統和民俗的回歸。os.tvboxnow.com5 g' K1 m; z0 H* B
這種說法也對也不對:人們的節日和傳統情結,固然是端午等傳統節慶復興的重要因素,卻並非全部。
* R$ }. R' O+ Utvb now,tvbnow,bttvb 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有“避瘟疫說”、“屈原說”、“伍子胥說”等等,但這個節日源于夏季濕熱多蟲的江南,則是公認的,也正因如此,幾乎所有記載中或流傳下來的端午習俗,都和驅蟲、辟邪、乞求風調雨順等有關,如賽龍舟的含義一說是祭祀龍王後走親訪友,一說是爭先搶救投江的屈原;插菖蒲、飲雄黃、佩香囊、挂鐘馗像等,是為了辟邪驅瘟,毒蟲不侵……可以說,這些習俗之所以產生,是和地域、氣候、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認識水平息息相關的,是最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成分。
1 {$ C& c! h9 F 也正因為此,當時代變遷,地域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認知水平也隨之改變,一言以蔽之,當社會變了、生活也變了的時候,端午的習俗也隨之悄然發生著變化:在夏季蚊蟲不多、瘴氣不盛的北方,雄黃酒並未隨著端午節的傳入而大行其道;在糯米罕見的山西許多地方,粽子被餾米(黍)飯所代替……就算最經典的粽子,從形制到含義,也都因時、因地而異,可謂千變萬化。7 @; g. N+ |8 W% j
古代如此,今天也一樣。端午的復興不僅僅是傳統的回歸,也和這一天成為法定假日、忙碌的當代人需要更多修葺、娛樂有關;而同樣是傳統、同樣是舊俗,那些和驅邪避蟲有關的越來越罕見,而與乞求風調雨順有關的則仍大行其道,也和如今居住條件變化、瘴癘瘟疫不再是人類大敵,及氣候與收成、收成與民生依舊關係密切息息相關。
: Y+ M8 b8 ^9 H, i* j' E2 L3 { 不僅端午如此,春節、元宵、清明、中秋,眾多傳統節日和節日傳統的興衰存廢,無不遵循一個自古顛撲不破的規律:貼近社會和生活的節日和傳統才有生命力。
3 S& s/ k @ D U! } 說到這裏不免要提一則新聞:在屈原投江的汨羅,由于幹旱,傳統的龍舟大賽難以舉行,有關方面為“保傳統”特意築壩蓄水。這種心情固可理解,做法卻有本末倒置之嫌:大旱時節,農忙之際,寶貴的水資源應留給龍舟還是農田,是為了節日還是為了生活,不是一目了然的嗎?os.tvboxnow.com, G( k4 b: q) a* U2 W6 S/ b
有些地方傳統節日的“異化”,也是在一片傳統復興的熱鬧之中,所應該警惕的。tvb now,tvbnow,bttvb, Y$ N. ^! h9 `7 S/ _* v0 f
: x5 e0 J- Y1 P( Y4 s1 Y公仔箱論壇 陳在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