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清明節文化傳統面臨傳承隱憂公仔箱論壇! l# R! `2 J) a6 D
公仔箱論壇* C/ {: S: q# {; T X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施人* b& [# Y, ?/ |
, z) g- V. R, ~! m) H4 Ctvb now,tvbnow,bttvb 25歲的曾小樂正在北京一家金融機構實習,她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享受清明節為期3天的“可以睡懶覺的假期”。對於從小在城市中長大的曾小樂來說,清明節是父母回鄉祭祀的日子,是別人掃墓的日子,但這些都與自己無關。
3 Y; A7 E1 ]$ J' P! G公仔箱論壇
! |4 S( ?2 y+ ~ 距離4月5日清明節還有3天,中國各地民眾已經開始掃墓、祭祀活動,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但在祭掃人流絡繹不絕的同時,在一些民眾、尤其是青年人群體中,“清明節”似乎成為“睡懶覺的日子”,祭祀與他們無關。有專家認為,隨著都市快生活的發展,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正面臨著隱憂。. w. u5 U9 s5 V) p; \
tvb now,tvbnow,bttvb# @; p( X" a+ A* v# ^" l% `
在孔子的家鄉山東曲阜,孔子七十六代後人孔令紹認為,清明節的意義一方面在於緬懷先人,一方面在教育後人。在58歲的孔令紹的記憶中,過去在清明節前後,人們會帶著祭品、香紙到家人墳前焚燒、跪拜。家中的長輩先將一年來家裏發生的大事“講給故人隆”,然後指導晚輩上前祭拜,並告訴他們家族長輩的名字、生平、故事,講述整個家族的興衰變遷。家族的意識、傳統和祭拜的儀式就在這種言傳身教中一代代延續下來。
8 V1 L" U7 `) [公仔箱論壇 tvb now,tvbnow,bttvb8 s* k! Z/ S7 `& u+ a, ^3 k3 W
“清明節強調了親人間的感情聯系,祭祀的儀式本身也是一種對後代的教化。”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副教授李浩說。公仔箱論壇2 W" v# u! u( d U9 a* d
# K; S$ K1 G3 p& m1 K
據內地媒體報道,“清明節”文化的傳承在城市中正發生變化,在不少年輕人心裏,清明節越來越淡化為一個可以放假睡懶覺的日子。曾小樂的祖父母去世時,她只有7歲。因為年齡小,父母回鄉祭祀時從來不帶著她,後來久了也就成為一種習慣。現在她完全不知道家鄉傳統祭祀方式和禮儀,更記不清楚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名字。" V& j( ~" S"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M2 g7 A& I# `6 e. G9 k
而另一個方面,與傳統祭祀文化相比,現代祭祀方式似難於推廣。據中消協網站統計,每年清明節期間,中國內地居民用於祭祀焚燒的紙張達千噸以上。清明節當天,全國“白色浪費”達到高峰,折合約為百億元人民幣。tvb now,tvbnow,bttvb, \2 o. u7 u ?
. t! Y5 a5 g2 ?' g 有人士認為,中國是文化傳統源遠流長的禮儀之邦,類似追思先祖這樣的精神活動都需要通過一定的儀式來表達,清明掃墓就是這麼一個傳承久遠的莊重儀式。但問題是在當今一些地方,人們注重清明祭掃的形式甚於其實質意義,這種舍本逐末的意味,早已偏離了清明掃墓的傳統文化意義。5 q. M( ~: @- t0 i
* S. {% d0 n/ ]9 x* W1 }8 ^7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實際上,那種相互攀比的祭品大比拼,除了給商家提供了發財的難得商機之外,並不一定就與生者對逝者的緬懷之情成正比。在清明這個特殊的日子裏,中國人應重新彰顯孔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的祭祀文化內涵。 m) ]: V' m/ i2 b9 u! V3 a
- N+ h8 ~, s5 O% W- b 《呼和浩特日報》的文章認為,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當下出現的網上祭祀、鮮花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盡可以採用,又何必一定要使墓前的紙灰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