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短文分享] 燈節與燈謎

按照我國的傳統習俗,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夜,舉國張燈誌慶,所以又叫燈節。據《水滸傳》第六十六回記載:「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節,好生晴明,黃昏月上,六街三市,各處坊隅巷陌,點放花燈,大街小巷,都有社火。」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詞中,將元宵節燈綵的盛況描繪得如夢如幻:「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os.tvboxnow.com. H# O; y  L7 L+ E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6 Y8 `$ j' G$ W) R* A
每逢上元張燈,為了增添情趣,人們就會在花燈上書寫謎語或藏頭詩,任人揣摩,謂之商燈。猜中謎底的,通常會得到一些香囊、團扇、文房四寶之類的彩頭,或將花燈拎走。元宵節猜燈謎的習俗,興起於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和周密《武林舊事?燈品》中都有記載。當時世界知名大都會汴梁,先後有宋庠、葉清臣、王安石、呂吉甫、蘇東坡、黃庭堅、秦少游、劉貢父等一批文人聚集於此,以隱語相酬和,創作了大量的燈謎,使之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並留下了一些膾炙人口的文壇佳話。這一民間風格濃郁的文字聯想遊戲,明代以後逐漸走向成熟,至清代中葉,又得到了新發展。在《紅樓夢》中,曹雪芹曾用兩個章回的篇幅,詳細地描述了猜製燈謎的場面,先後出現了二十七條燈謎。
4 v# J- w* w2 o9 e) W( mtvb now,tvbnow,bttvb隨著大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燈謎也成為啟迪智慧、傳播知識的文化手段之一。元宵佳節前後,許多地方公共娛樂場所,都會舉辦觀花燈、猜燈謎活動,有些娛樂網站也會舉辦專題謎會。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有家娛樂小報叫《鐵報》,陳蝶衣、邵飄萍、吳崇文、柯靈等曾先後擔任過主編。某年春節,該報以懸賞的形式連續刊登了十條燈謎,全部猜中者可獲得美麗牌香煙三聽、馬敦和禮帽一頂、培羅蒙西裝一套,十日內寄往報社有效,元宵節在報社門口揭曉頒獎。一時間競猜者踴躍,《鐵報》銷量也因之猛增。正月十五晚上,主編何月珊當眾宣讀了謎底和獲獎者名單,人群中發出一陣陣歡呼。但當人們聽到獲獎者竟有百人之多時,不禁懷疑小小的報社能有這麼多經費發獎嗎?獎品端上來後,何月珊拿起美麗牌香煙置於耳旁敲了三聲,說這是香煙三聽,然後將馬敦和禮帽戴到頭上,說這是禮帽一頂,接著把培羅蒙西裝往身上一披,說這是西裝一套。原來,出謎的人將量詞「聽」、「頂」、「套」巧妙地別解為動詞,與讀者們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精於此道的人都曉得,燈謎不過是個智力遊戲,其樂趣不在獎品。大家聽了解釋後,很少有人計較,而是稱讚這種別出心裁的遊戲好玩。
  v0 S! o6 U* t3 Gtvb now,tvbnow,bttvb猜燈謎,同行酒令、對聯句一樣,是人們在年節假日、茶餘酒後娛樂消遣的一種文字遊戲。雖說登不了大雅之堂,但由於它簡便易行,又有文化含量,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歡迎。它是開放在民俗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小花,自古而今,常開不敗;它是點綴在文化大餐中的一碟小菜,雅俗共賞,老少咸宜。特別是到了元宵大放花燈時節,謎以燈載,燈以謎雅,謎是燈鴛儔,燈為謎伴侶,燈與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不論是市井百姓,還是騷人墨客,抑或皇親國戚,都會樂此不疲,一邊賞燈,一邊猜謎。「彈壁燈貼三面題,摩肩搭背來猜謎。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機敏方解疑」;「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這兩首清代的詩,描述的就是猜燈謎活動的場面。
+ s. Z1 d9 b1 P5 w1 U4 B5 H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燈謎的運作過程分為製謎與猜謎。製謎是按照一定的規則架構謎題的創作藝術。儘管製謎不過是雕蟲小技的文字遊戲,但從其創作過程看,大小也是個腦力活,高雅一點說也算是一門藝術,並特別講究運用別解以增強趣味性。猜謎則是按照一定的規律探索謎底的智力活動。 公仔箱論壇, Y7 z* t2 t) O8 i8 _8 G3 C
從遊戲角度來說,猜謎者的角色像偵探,探求謎底的過程像破案,箇中滋味很耐咀嚼,能讓人不必歷恐怖之險,就能過把破案之癮。製謎者在遊戲中的角色像軍師,除了要布下迷魂陣之外,還必須有意地留下蛛絲馬跡,以便猜謎的人發現端倪,窺伺破陣,使人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氛圍中漸入佳境,領略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