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eyes4 於 2010-1-22 01:36 AM 編輯
8 h1 v" B3 b" g z! f' I-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7 ^! r2 ^! g. ]3 _公仔箱論壇
5 P! X% ]* U4 d% o( W5 M) Xtvb now,tvbnow,bttvb炒粿条,本来就是潮州人的传统米食小吃,然而随着先人飘洋过海来到这片土地,炒粿条不只从此在全马各地开枝散叶,更繁衍出不同的品种。公仔箱論壇- d+ z! t0 N/ `* N
马来式的湿炒粿条(Koay Teow Basah),便是其中一个例子。tvb now,tvbnow,bttvb& S0 o+ q" o' g% r
3 `5 @# ? c% O1 m* Q
, ^7 D& I3 X( r# H/ F) L
华人炒粿条的厨艺炉火纯青,锅气十足,早已经远近驰名。可是来自槟城大山脚的“依斯萨”尽管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马来友族,炒粿条手艺却一点也不逊色。
" K) i8 h6 @" A- n- zos.tvboxnow.com
6 K& i$ C& h/ D9 Z/ }8 r眼见他神乎其技地抛舞着锅铲,挥洒自如地炒着粿条,手法似乎和华人粿条同源同宗,我忍不住问他:“你是从哪学来的?”6 _, E! G2 H& ?, ^# m
tvb now,tvbnow,bttvb3 z' P% I; u% O$ U. }4 l# g
7 w. r8 ~" H; W果然不出所料,依斯萨曾经跟一位华人雇主学习炒粿条的技巧长达好几年。不过,奇怪的是,华人炒的粿条非常讲究火候,要炒得既干身,又不能有焦味,但是依斯萨炒的粿条却如同沐浴在汤汁般,湿漉漉的。因此有人甚至开玩笑地把这种满身淋漓的炒粿条,称为“水沟炒果条”,形容词虽然有些恶心,却又挺贴切。os.tvboxnow.com8 T6 [+ O& i O
- q4 a1 |; k8 q5 N6 z$ b( z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D5 {. h% N0 ~+ r" M
原来,累积了20年炒粿条经验的店家一开始炒的,也是华人传统味浓身干的粿条。不过,在顾客不断要求炒湿的情况下,才逐渐越炒越湿,如今其汤汁多得更像是广式滑蛋河。卖相虽不见得诱人,可是却成功俘虏了包括华人在内的广大食客。
" R; ^. a2 `$ r, b4 z) q湿炒粿条和传统炒粿条的制作过程大同小异,先是把锅烧红,然后下油将虾炒香,倒出多余的油,再添加辣椒酱、蚶和豆芽,然后才加入粿条和摊主独家制作的酱汁,最后就是加蛋快炒几下,便可以上碟了。
9 p/ X7 R" m' N ^&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A* e. J; Z+ }8 M2 T0 h6 T3 G
+ W* {( ]3 V, B# Y* R
5 z1 R( E9 d) V: ?9 o! Q, sos.tvboxnow.com每一碟湿炒粿条看起来淋淋漓漓的,却飘逸着浓郁的锅气,吃起来味道咸香呛辣,让人舍不得浪费每一口果条、每一滴酱汁。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6 ^* \4 i' }9 W
一碟湿炒果条,足以体现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美食特色。华人烹饪的内敛手法,加上马来料理的豪爽奔放,在同一个锅里经过10多年的火热碰撞之后,造就了这款湿漉漉的变种炒果条。
! c! v/ B& H# B$ xos.tvboxnow.com
( e- l7 Z% C+ `5 A$ I$ Jos.tvboxnow.com店家如今的好生意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10多年来,他们都是在一条巷子里,以简陋的小摊子经营炒果条,直到3年前,才搬到现在比较宽敞的地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