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八十後」置業難 宜研究針對性「補底」

過去兩個星期出現的社會爭議,「八十後」成為備受關注的一群,除了他們的想法和主張,社會也關注這批新生族是否對前景感到迷惘,以致在工作、置業等實際問題上,覺得無法追上其他人的步伐。公仔箱論壇4 ]$ j4 C+ R/ }0 _. K

* Q: j  l& D7 O: p: A: c
( g4 J' c$ v& m. S- Oos.tvboxnow.com年輕一代對社會有看法,並不是壞事。過去,有人喜歡用「憤怒青年」來形容二、三十歲的新一代,這種情況可以說是正常的現象。現在有人把年輕一代稱為「八十後」,這班人年紀都在三十歲之下,正是剛踏入社會,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想法,本來沒有甚麼問題;就算他們對社會和建制不滿,也應該以平常心看待,對他們多聆聽、多溝通、多回應,問題相信就會有改善。而且,「八十後」只是籠統的名詞,這批二、三十歲的新生代,他們關注和感興趣的事物並不一樣,不宜把他們的想法簡單歸納。os.tvboxnow.com  L2 L/ J3 D) q7 N  [) c

8 U, w" _0 Y, w* u( {os.tvboxnow.co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u$ L: T- \3 J3 M* g) v7 J
置業是每代人問題
; m! z' T6 Z! p' i7 v公仔箱論壇新生代面對的問題,也不全是思想上的,部分也與現實生活有關,譬如有人提出,現在私人樓宇價格不便宜,年輕人固然不易有能力自己置業,甚至展望將來,要自置物業也非容易。這種連「追車」也無力的挫折感,其實也是「八十後」潛藏不滿的底因。
, J9 y" r$ S- O  d9 m
1 D% Z! ]/ E" }! g* U0 u9 p0 S公仔箱論壇有人會認為,香港地少人多,買樓難不是這一代年輕人的問題。過去數十年,當「五十後」、「六十後」仍是二、三十歲年輕人的時候,他們首次置業,同樣不容易,部分「七十後」在二、三十歲時,好不容易做了業主,結果卻在九七前後的樓市高峰期入市,變成負資產、苦業主,他們的狀況更差。" `/ i2 j6 b& Y( O  e4 [

+ I% l0 Q; A: {0 |; @* i5 ]5 }" ytvb now,tvbnow,bttvb現代社會,物業不單是居所,還成為資產,令到房屋政策變得複雜。昔日「安得廣廈千萬間,盡庇寒士盡開顏」的理想,只要經濟上有能力做到就可以達致,但今天就要考慮供應太多,造成資產跌價的震盪。美國土地不缺,克林頓政府開始推動低下階層置業,結果造成次按危機,埋下金融海嘯的災難,如何處理房地產政策,成為顧慮多多、不能掉以輕心的重要議題,「八十後」買樓難的處境夾在其中,就顯得不易處理。* [4 W3 O) S% `

) K6 t$ X$ b% x0 k% y! @0 htvb now,tvbnow,bttvb1 S1 B" S. Y+ o1 O1 d3 d) ^
部分市民買樓難,要解決因此引起的挫折感和社會不滿,不宜隨便為房策動大手術,較可取的是採用針對性手法。
! c- H( m4 r; r9 K+ ~
  Q; O8 b( D" K! w( {
0 i9 G( V  u& B) R4 l( x, g* c& `波動太大難為買家
: J; v- h3 V+ M$ M) m公仔箱論壇九七年後的八萬五政策,期望把一半市民是業主的比例變成七成半市民可以做業主,結果因為進度太急,造成很大的經濟震盪,到了後期甚至出現樓價愈平愈無人買的情況,部分市民甚至認為「買層樓等如揹身債」。吸取了這個經驗,當局要滿足市民「上車」的期望,一方面固然要防止樓價急升,但同時亦要避免造成樓價急跌。在樓價相對穩定之下,再作「補底」工作,協助市民改善居住環境或滿足置業欲望。這種做法雖然看似是修修補補,缺乏做大事的氣魄,也不能消滅批評者的聲音,但已是處理這個複雜難題的務實方法。: d: a" U0 Z$ L$ p& j7 X
維持市道平穩,為有心置業者「補底」,是否代表不容許樓價下跌呢?答案當然是不,樓價起落本身會受經濟循環和供求影響,政府的責任是維持平穩的房地產政策,讓考慮「上車」的市民可以根據本身情況作出判斷,如果措施一下子改變太大,受損者就會覺得成為苦主,屆時當局就會進退失據,陷入兩難。os.tvboxnow.com* j- I% C2 g, a* S7 ]% J) h
「八十後」抱怨置業難,他們和其他期望置業人士的想法都值得當局關注。香港目前的樓市,單位總存量尚算充足,樓價高低相差甚闊,足以提供不同的選擇,當局宜善用這個空間,為完善房策籌謀善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