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 撰文/嚴永龍tvb now,tvbnow,bttvb' U5 ]( m! C, N# ^
tvb now,tvbnow,bttvb: @* }; W3 |5 U# d
圖片提供/食力細菌的繁殖速度驚人,當溫度、濕度、酸性、食物、氧氣和時間此6大條件適宜,多數細菌分裂1次需時20至30分鐘。不少人為了方便,習慣把喝過的瓶裝水,留待隔天再飲用,殊不知口腔中的細菌早就依附在瓶子上,悄悄地大量繁殖。
S; G; I0 y$ B; E; l- n9 Otvb now,tvbnow,bttvb
3 Z3 T: x5 D6 w2 H'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各位可曾想過,如果這些細菌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到底什麼時候才會有致病的危險?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邱家琪博士表示,喝過的瓶裝水存放5天後,菌落數竟由一開始每毫升約有730個,激增至每毫升11,600個,含菌量的升幅高達10倍以上! tvb now,tvbnow,bttvb) {- E+ \3 o4 |9 X$ R
os.tvboxnow.com' G/ Q$ P$ a$ W
喝過的瓶裝水存放5天 水中含菌量激增10倍
9 S! Y5 O( {6 W1 mtvb now,tvbnow,bttvb
2 C/ d. A9 J/ e+ X$ @( E8 _tvb now,tvbnow,bttvb所謂菌落(colony),指的是由單一細菌分裂,不斷繁殖而成的細菌族群,這些細菌群集可在固體培養基上用肉眼觀察。香港理工大學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進行瓶裝水含菌量的實驗,先從市面上購買同款的瓶裝水,分為3種實驗情況,並且抽取樣本、檢測各自的菌落數,接著置放於室溫環境中5天,期間每2天檢測1次。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 M6 ~! g# C
第1種實驗情況:迅速把瓶裝水倒出來後,幾十秒內關好瓶蓋。「我們發現從實驗的第1天到第5天,樣本上都沒有什麼細菌。」邱家琪如是說。
- M8 s3 Z& j. m% l8 o" Dos.tvboxnow.com第2種實驗情況:把瓶裝水倒入杯中飲用,才關好瓶蓋,瓶裝水會在空氣中暴露幾分鐘。邱家琪指出,一開始並無發現細菌,到最後也只有每毫升30個菌落,含菌量極少,合理推斷是來自取樣時的外部環境。 & Z2 c7 ]4 Z! T. P. u+ ~
至於第3種實驗情況:實驗人員先直接飲用瓶裝水,再檢驗其含菌量,以此作為最初的樣本基準,邱家琪解釋道:「最初的樣本已有每毫升730個菌落數,存放5日後,菌落數上升至每毫升11,600個。除了外部環境,細菌主要來自實驗人員的口腔。」實驗證明,直接飲用瓶裝水再存放,5天內含菌量竟然會激增10倍以上! 公仔箱論壇: Y, i8 x* t; z* |( l4 [
/ `9 v+ R4 m s2 Z. l, }: O; Tos.tvboxnow.com到底要多少細菌才會對人體產生風險?tvb now,tvbnow,bttvb2 Y2 J6 E" l0 g, F, K9 z
4 b7 o3 ^- D' B. M, f
當瓶裝水的含菌量激增10倍以上時,到底有無微生物危害的疑慮?邱家琪解釋道:「直接飲用瓶裝水,除了細菌,也會將口腔裡殘餘的糖或養分帶進去,細菌就能繁殖。不過,這些糖或養分最終會消耗殆盡,細菌不會無止境生長下去,除非你再次直接飲用。」她表示,雖然我們的口腔有大量細菌,但大部份屬於安全的共生菌,只有小部份具致病性,而且身體的免疫系統可抵禦病原菌的入侵。
$ x$ W; |; {- S9 Z6 t, A公仔箱論壇邱家琪指出,飲用瓶裝水致病有3個要件:身體組織(如:口腔、消化道上的黏膜等)受傷,或者身體狀態不佳,免疫力下降,以及足夠的病原菌,種種因素組合起來,人體才會生病。香港理工大學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副總監黃家興博士補充說:「除了致病性較高的細菌,一般而言,菌數必須到每毫升10萬,才會有一定的風險。」 tvb now,tvbnow,bttvb- P. {2 B4 A& V+ g1 q
* _9 w9 K6 }! T/ B2 {3 D: {' [公仔箱論壇低溫環境抑制細菌生長 學者:儘快飲用為妙os.tvboxnow.com, f% N/ S4 x' {4 v% u
; X" w* N: v( }. xtvb now,tvbnow,bttvb邱家琪建議民眾,瓶裝水最好倒出來喝,避免直接飲用,如果真要保留喝過的瓶裝水,冰箱等低溫環境可減緩細菌繁殖,算是較為理想的存放空間;瓶裝水開蓋後要儘快飲用,儘量不要與人共享,因為一旦患有疾病,或者口腔內有傷口,可能會造成交叉感染,因為每個人體內的細菌種類都不盡相同,你已經適應的菌種,對別人可能是病原菌,反之亦然。(審稿編輯:林玉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