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 N9 _0 X2 Z6 a0 b) K' }( h& `- Q& O* B公仔箱論壇

" q+ |0 C+ V- c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 a$ K8 R: Z9 U1 ]: i" C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全心定在求學上;到了三十歲,學業有了根底,能立住不會搖動;到了四十歲,遇到任何變故,都能權巧應付不被困住;到了五十歲,就能知道上天的命令;到了六十歲,聽到任何一句話,都能明白它的本義;到了七十歲,順從自己內心的欲望做事,都不會超越規矩法度。」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p2 I- U2 T/ I- Z* y  S, N9 l
, b% z! p4 e0 o8 ?+ l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是十五歲。孔子幼年和鄰居小朋友遊戲,就喜歡擺設俎豆,學習祭祀的禮節,可見孔子從小就樂於學習。「志于學」,是孔子全心全意定在求學上,志向堅定不移,學習永不停止,這正是成聖成賢的活水源頭啊!tvb now,tvbnow,bttvb" q# v, H7 \) s6 _% \

# [5 r2 Y7 N. g. `4 }9 d( U;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三十而立」,經過十五年奮發求學,學問就像樹木生了根紮住地,可以挺立不移,也就能自立於成聖成賢的大道而卓然挺拔。
3 \/ T" D2 R3 W" @% R8 R, m+ c   

. h  c9 n9 t2 k+ |' R「四十而不惑」,遇到事情能分辨清楚,好的積極辦理,壞的就湊合人情應付了事,這種通權達變的智慧,能處世而不生困惑,才能真實做到自利利人。《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G) ?" P6 G: p+ e1 b5 m4 oos.tvboxnow.com
6 v2 w; w6 a6 c9 k( `1 o
「五十而知天命」,一般人認為「萬般皆有命,半點不由人」,把個人的際遇歸於上天的安排,自己卻作不了主,顯出消極無奈的想法;孔子卻懷著「樂天知命」積極的態度,逆來順受,更相信命運受個人心念所左右,肯下決心改過遷善,命運就跟著改善。我國很多歷史記載星辰的變化,正反映出人事的異動,而人們心念的改正,星辰也跟著變動;如能深明天命的道理,才能不怨天、不尤人,持守君子大道而樂觀進取。9 X1 z9 j" m# |, B$ i8 ^$ A% D
   

% h+ a+ a# \2 z5 z, G8 o: R「六十而耳順」,同樣的一句話,只因人、時間、地點種種背景不同,它的含義就有不同,所以聽明白對方的心意是不容易的。「不學詩,無以言」,詩是婉轉含蓄,透過學詩,了解它的文法,進一步體會詩的旨趣,才能進入詩的內心世界。學詩、懂詩,運用這種聽話能力,才能正確了解對方的心意,也才有恰如其分的對答。所以,一聽就明白對方的本義,這種「耳順」的境界豈是容易?「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理也,頁川。」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o3 y6 T  N+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8 s* n7 C* _; F( }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常人起心動念,都是善惡交雜,甚至充塞著損人利己的念頭,難怪人與人之間,衝突不斷,痛苦煎迫。反觀孔子心中所想到的,都是純善的念頭,這種自然毫無掩飾的境界,何等光明!何等自在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踰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 {* ?, O( T4 ^" q* G+ E公仔箱論壇「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孔子自十五志于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大有道理。tvb now,tvbnow,bttvb4 X+ Y' K- q  p( O

8 z, ^2 Y3 h- ]9 D" B+ ]7 G5 ytvb now,tvbnow,bttvb孔子周遊列國時,楚國的葉公遇見子路了,就請問子路說:「孔子是怎樣的人物啊?」時常陪侍孔子左右的子路,竟然不知從何角度,才能得體地描述高深莫測的老師。後來,子路向孔子稟告此事,孔子就教子路:「你為何不這樣講:『我們老師一發憤學習,連吃飯的事也忘了。學習產生了樂趣,最憂愁的事也不見了。甚至不知自己已將邁入老年,卻像年輕小伙子一樣積極奮發呀!』」
" u: T2 G" S3 V: X! `4 B6 |  @9 N公仔箱論壇   
os.tvboxnow.com; p5 Z3 ^% s  R& i% o
孔子自述每十年都有新的境界,正是來自他一生「學不倦」的精神。我們要把握年少的黃金歲月,努力向學,往「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踰矩」的境界前進。這五個階段,雖然不能一蹴可及,也正告訴我們目標尚遠,應該力學不輟,不可半途而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