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與年齡、運動、飲食及其他疾病(腎臟方面疾病、肝問題等)有關,年長者走路變慢、手握力變差常是肌肉流失的表現。哥本哈根大學醫院研究人員柏瑞喜特蔓指出,如果肌肉結實,胰島素敏感性較佳,研究發現肌肉結實,行動力較佳,且脂肪比例少的人比較不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
; f a. A8 k+ u# G! F; bos.tvboxnow.com研究人員指出,隨著年齡增長,會帶來生理、心理變化的常見改變包含口腔唾液分泌減少、牙齒脫落造成咀嚼功能變差;年長者消化酵素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弱,易飽胃口變小。再者,腎臟功能退化,口渴反應遲鈍飲水量變少、行動不便覺得上廁所麻煩,使長者容易便秘、泌尿道感染。同時骨質密度隨年齡增長慢慢減少,年紀越大骨質越疏鬆,骨折機會越高。老化在生理、心理改變影響進食,且老人常伴隨有慢性疾病,如果長期營養狀況不良,後續健康狀況更需留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w: _, h, \" {4 w
肌肉的比例可以透過儀器進形初步檢測。研究顯示,身體組成分析儀檢測女性肌肉與體脂肪比率,發現不少女性腿部肌肉量不足的比例較高,恐與女性大多數以靜態活動為主,久坐時間長,處理家務多使用手部肌肉而少用腿有關,這類女性當中,大部分看起來不胖,但卻有體脂率偏高的困擾。增加身體的肌肉量可提升安靜代謝率,進而增加能量消耗,一天中肌肉組織所消耗的熱量比例超過身體總消耗量的食分之一,甚至連在睡眠的時候,肌肉組織都還持續在消耗熱量。增加身體的肌肉比率,有助控制體重。提升肌肉質量的最好運動方式就是阻力訓練。os.tvboxnow.com8 Z/ L$ X0 c! X( C
彰基骨科主治醫師王偉勛表示,肌肉流失會增加跌倒的風險,運動、蛋白質的攝取能減少肌少症的發生。
" s! D3 |- E9 L( s' X6 {tvb now,tvbnow,bttvb一般而言,30~60歲肌肉量每10年會流失6~8%;也有其他相關的研究指出,50歲以上肌肉量每年流失1~2%。
7 J. w% M0 w+ X% g1 s( ]5 g& }* Q年紀愈大關節也會隨之退化,年長者變得不愛運動,而使運動量減少;或者,有身體疾病者,像是曾中風過、曾跌倒骨折過或是臥床者,肌肉流失的速度會更快,醫師表示,躺10天,肌肉量會減少1公斤左右;每躺1天,會減少1%的肌肉量。os.tvboxnow.com& d+ p9 I4 v1 j2 i
長期臥床者,要藉由復健運動來減少肌肉流失,從躺訓練到坐或站,肌肉力量能維持身體的平衡,減少肌肉的流失。
% A) d. C5 h6 I6 Q Z' Eos.tvboxnow.com判斷是否有肌少症,會先用下列方式來概論評估:肌力一般是用握力計來做手的握力檢查,手無力能反映全身問題;或是評估走路的速度,太慢代表肌肉不夠;或者,也能從BMI來看,超過30或是低於23,代表太胖、太瘦,則代表肌肉量減少。
/ @3 z1 e) D3 Dos.tvboxnow.com也可選擇到健檢機構做肌肉質量檢查,則運用一些儀器來檢測身體成分組成,看全身脂肪、肌肉分布。
2 g2 N% n3 O* r) h, X公仔箱論壇有肌少症者,要檢查運動及是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運動不只是走路而已,可輔助使用彈力帶、腳踏車等,或是做些重量訓練,如寶特瓶裝水等。醫師表示,年長者若到健身房做重量訓練時要注意,別看一旁的年輕人能輕易拿50磅來做重量訓練就自行做,小心會因此使肌肉拉傷、斷裂,建議未曾做過重量訓練的年長者,應從較輕的慢慢訓練,之後再逐漸增加、量力而為即可。% w. h O3 D4 p3 m; {
蛋白質攝取方面,衛福部建議每1公斤攝取1克的蛋白質,若為60公斤,則建議攝取60克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建議以瘦肉、蛋奶豆類為主。運動方面,建議每周運動三次,每周運動150分鐘或每天做10分鐘的核心肌群的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