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莊迪澎/耄耋馬哈迪:巫統的幸與不幸

「最強的在野黨人」馬哈迪此次終極逼宮,最終會否迫使納吉下臺,還得看事態的後續演變。他修理安華令公民社會復甦、修理阿都拉促成「政治大海嘯」,逼宮納吉則是將巫統進一步推向斷送政權的方向。若後者因1MDB醜聞下臺,不僅是馬來西亞史上第一次有首相因財務醜聞而下臺,也令巫統業已斑駁的道德姿態和政權正當性進一步崩裂,有利於在野黨和公民社會未來實現讓巫統下野之夙願。
4 R. r& ?+ e, W. q今天(7月10日)是馬哈迪的九十歲生日,若以青年馬哈迪參加抗議馬來亞合邦(Malayan Union,1946-1948)方案及以C. H. E. Det為筆名在英文《海峽時報》論政算起,堪稱一生都活在政治中,不但是個如假包換的政治動物,而且不是泛泛之輩——他推翻或參與推翻了三個首相(東姑阿都拉曼、胡先翁、阿都拉巴達威)、幹掉了自己的三個副首相(慕沙希旦、嘉化巴巴、安華依布拉欣),至於能否推翻第四個首相(納吉),戲正上演。
4 U0 F' A" j! g3 U; x  ]* d像馬哈迪這樣一個至死方休的政治梟雄,馬來西亞的政治史,或範圍更小一點地說——巫統黨史,在他百年之後將如何記載和評價他,目前比起一般從政者更加無法蓋棺論定,而關鍵在於他會不會成為國陣/巫統政權的送終人。
' N2 h: }% P2 E馬哈迪雖有印度人血統,卻對強化馬來人政權和壯大馬來人政黨巫統功不可沒。他身先士卒參與推翻開國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從發表公開信指責開國首相東姑阿都拉曼領導不力和政策親華人,到撰寫出版《馬來人的困境》(The Malay Dilemma),最終「求仁得仁」,並讓馬來民族主義者阿都拉薩(Abdul Razak Hussein)接任巫統主席和首相大位,才有後來的「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y Policy)培養馬來人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讓馬來人致富,以及改組「聯盟」(Pakatan/Alliance)為「國陣」(Barisan Nasional/National Front),令原來和兩個盟黨(馬華公會和印度人國大黨)平起平坐的巫統崛起成為這個執政集團的神聖不可侵犯的主宰者,在政治上奠定馬來人當家做主(Ketuanan Melayu)的地位。
% G  q% O( g  T, D7 w公仔箱論壇在胡先翁(Hussein Onn)短短五年(1976-1981)的首相任期後,馬哈迪雖是三個副主席之中資歷最淺的一個,卻憑著前者的欽點而接任巫統主席和首相大位。對巫統和馬來人而言,此時的馬哈迪應是政績彪炳,例如1983年開始推行的私營化政策嘉惠幾許馬來人資本家和豐富了巫統黨庫,包括將當時總值34億令吉的南北大道興建計劃等項目交給巫統黨營企業,藉著「國庫通黨庫」的做法讓斥資三億六千萬令吉的40層樓高巫統總部自1984年開始屹立在吉隆坡(即太子世界貿易中心),象征著馬來人政權君臨天下,更別說重工業政策及後期的「2020年宏願」、多媒體超級走廊等發展主義政策與項目,以及維持可觀的經濟成長率,營造歌舞歌昇平的氣氛,提振馬來民族在經濟上的自信。tvb now,tvbnow,bttvb- Z4 D: o+ {. V8 P
tvb now,tvbnow,bttvb* E% e# S' \3 w8 ~7 r( T! Z
扶植朋黨、打壓異議、破壞制度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n6 V7 y5 D- i0 W3 S6 I0 O8 P. l# |
馬哈迪以資歷最淺的副主席身份接班,註定要面對黨內元老和其他派系的圍剿,但是1987年和東姑拉沙里(Tengku Razaleigh Hamzah)的激烈黨爭,他雖以區區四十張多數票險勝,卻也清理和收編了黨內的敵對派系。這場黨爭衍生的「茅草行動」(Operasi Lalang,逮捕106人、吊銷三家報社的出版準證)及「1988年司法危機」(將最高法院院長和法官共三人革職),既鞏固了他個人在巫統的權位,亦強化了巫統的統治地位。馬哈迪還在1983年及1993年兩次修憲削弱統治者(皇室)的權限(前者廢除國家元首否決法案的權力、後者廢除蘇丹的司法豁免權),這一切成就了巫統成為同時駕馭行政、司法、立法、皇室、媒體和公民社會的超強執政黨。
, J( w/ n5 T  w2 D) z: R" ^. vos.tvboxnow.com然而,巫統似乎成也馬哈迪、敗也馬哈迪。馬哈迪在1982年招安活躍於馬來西亞伊斯蘭青年運動(ABIM)的安華依布拉欣(Anwar Ibrahim),讓他在政途和仕途皆平步青雲,既是巫統第二把交椅,也官拜副首相兼財政部長。在1980年代巫青團長和教育部長任內,雖然「安華,華人不安」,但1990年代他的一系列「伊斯蘭(教)儒(家)對話」研討會、設立馬大文明對話中心,揮毫寫下「我們都是一家人」等搞作,與馬哈迪營造經濟繁榮、小開放氛圍相得益彰,可以想象假使安華順利接班,巫統盛世應會延續下去。( d9 I& P9 {7 _$ i6 e9 e/ D- l
但是,歷史未必都能憑個人意志演變。備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困擾的馬哈迪,為了避免成為第二個蘇哈多和拯救長子的企業王國,在1998年革除安華的官職、開除黨籍,更以瀆職、肛交等罪名將他下獄,引發了「烈火莫熄」(Reformasi)改革運動。而且,當時恐怕沒有人料到,「烈火莫熄」改革運動會在十年後有了比較具體可見的收成,令巫統政權痛失國會三分之二多數席優勢和五個州政權。tvb now,tvbnow,bttvb" ~: h3 L% Q& Z9 I& B8 f
8 P/ \7 |# d: \) s- b
沒錯,我認為2008年大選的「政治大海嘯」是「烈火莫熄」十年的一次成果驗收。若非「烈火莫熄」讓「茅草行動」後沉寂十年的公民社會復甦(進而有凈選盟大集會、印裔大集會等民間反對運動),以及安華下野,使得在野黨陣營有了各族人民可以接受的替代首相人選,「政治大海嘯」恐怕只能維持想象。沒有2008年「政治大海嘯」的鼓舞,2013年大選的「505換政府」呼聲亦不會響徹雲霄,令國陣再失七個國會議席。
. X$ w' j* k( N# V0 f政治海嘯與「馬哈迪因素」
- I6 k/ s( j$ j; V4 }$ ]7 j4 y同時,就近而言,馬哈迪在2005年以後為了個人的面子、兒子的仕途和朋黨的商業利益,對他欽點的接班人阿都拉巴達威(Abdullah Badawi)窮追猛打,炮轟他治國不力、對國產車等官聯企業治理不善、靠28歲的女婿出謀獻策、打壓新聞自由等等,幾乎過去能從在野黨議員口中說出的責難言說,以及阿都拉政府的缺失,此時都由馬哈迪代言揭露了。我以為,馬哈迪重炮追擊阿都拉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提振了公民社會展開政治反對運動的士氣和膽識;所以,阿都拉領導國陣-巫統參加2008年大選卻遭逢重挫,馬哈迪應記一功。; e+ F, f; q) \
阿都拉雖然任內改革不力,甚至被視為軟弱,但他仕途中沒有涉入重大醜聞,且以親和力維持了相對較好的公共形象,所以在2004年大選時能以新首相效應狂勝在野黨。然而,馬哈迪策動逼宮,推翻了阿都拉之後,卻扶持了政績平庸、醜聞纏身,素來形象乏善可陳的納吉接掌巫統和出任首相。! w, P8 \. a) E& T" Z# {* l1 H
納吉在副首相任內已備受蒙古女子阿爾丹杜雅(Altantuyaa)命案所困擾,雖然在2009年接任首相後一度擺出改革姿態,宣佈一些看起來像是「鬆綁」的修法動作(例如廢除《1960年內部安全法令》、《1948年煽動法令》、修訂《1984年印刷機與出版法令》),但他畢竟只是不可雕的朽木,這些假改革很快就破功,不是另立同樣嚴厲(若非更嚴厲)的新法取代,就是食言——《煽動法令》非但沒有廢除,反而在2015年4月10日在國會通過修訂案,更為嚴厲。公仔箱論壇; t$ N4 H' C% j- U4 m
作為扶不上墻的爛泥,納吉更糟糕的是接任首相大位之後,不僅在國家發生重大災難時悠然度假,納吉家庭成員的各種醜聞接踵而來,從妻子羅斯瑪(Rosmah Mansor)搭乘政府專機出遊、千萬鑽戒、兒子納茲弗丁(Nazifuddin)涉入股市內線交易、繼子里扎阿茲(Riza Aziz)百億令吉買豪宅和投資電影《華爾街之狼》,到納吉本人涉入一馬發展有限公司(1MDB)的420億令吉債務醜聞,以及今年7月2日《華爾街日報》揭露1MDB的七億美元(26.7億令吉)匯入納吉私人銀行帳戶、7月9日《砂拉越報告》(Sarawak Report)揭露有人在今年二月至四月分八次合計匯入兩百萬令吉到羅斯瑪的銀行帳戶。  s: p" C9 Z% R3 c1 }' ?) c
(照片來源/The Malaysian Inside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3 C2 I  K! a% W8 u2 N( f+ @- t
逼宮大戲危及巫統政權
. I' @2 j9 W4 W; Pos.tvboxnow.com馬哈迪晚近幾個月猛打納吉的力度和狠度,比起他逼宮阿都拉時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最強的在野黨人」——雖是對馬哈迪修理其接班人的調侃,但以其在位二十二年累積的人脈和資源實力,以及在野黨積弱、民聯分崩離析的現實來說,卻也是事實。馬哈迪此次終極逼宮,最終會否迫使納吉下臺,還得看事態的後續演變。雖然有意見認為,單是納吉下臺並不能改變什麼,但我不同意此說法。在我看來,納吉若因1MDB醜聞下臺,不僅是馬來西亞史上第一次有首相因財務醜聞而下臺,也令巫統業已斑駁的道德姿態和政權正當性進一步崩裂,有利於在野黨和公民社會未來(雖然不知多久)實現讓巫統下野之夙願。公仔箱論壇" r4 h$ }( z( |6 c5 y
一言以蔽之,從1998年開除安華、2005-2008年修理阿都拉、2015年逼宮納吉,馬哈迪這一切政治舉動雖然主要出於一己私利的算計,但其作為之後產生的政治效應,卻未必盡如他意(這一點公民社會功不唐捐)。修理安華令公民社會復甦、修理阿都拉促成「政治大海嘯」,逼宮納吉則是將巫統進一步推向斷送政權的方向。我曾在2008年5月21日為《獨立新聞在線》撰寫社論〈他的頑強生命力是國家大不幸〉批評馬哈迪為一己和家族利益而干政,在馬哈迪慶祝九十大壽的今天,恐怕巫統才要悲歎,他的頑強生命力是巫統的大不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