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莊迪澎/報殤十四年,就只剩下錢了!

「報殤」之說並不言過其實,那是一場災難性的交易和政治行動,若說14年後的今天檢驗誰是最大受益者,那就非張曉卿莫屬了。憑著龐大的媒體集團,張氏求仁得仁,成了中共高層的貴賓、媒體吹捧的「愛國華僑」,大舉進軍中國商場,多年來在世華媒體也支領優渥的董事薪酬和股息。十四年後,沒剩下什麼給華人社會、中文報業和張曉卿滿嘴的中華文化,就只剩下錢給他和他的家族!
! w) y6 r, G# @3 c; C/ Dtvb now,tvbnow,bttvb2001年5月28日,金融大亨郭玲燦旗下的謙工業(Hume Industries)宣佈以二億三千一百萬令吉的代價將南洋報業控股的72.35%股權脫售給馬華公會的黨營企業華仁控股;當晚,當天較早時「辭職」的星洲媒體集團首席執行員劉炳權開著原公司座駕到南洋報業總部宣佈接管報社。馬華公會染指南洋報業的消息,自5月14日經《The Edge》報道到成事,在華團和評論作者的「反收購運動」和「罷寫運動」的反對聲中兵貴神速地完成,有別於一般企業的交易從提呈到獲准往往需時至少兩三個月(劉敬文,2001年,頁51)。
. Q4 N; V3 ?# K3 w當時《星洲日報》及其業主張曉卿均否認參與收購行動,但往後幾年,馬華公會分批將手上股權讓渡給張曉卿,終於令這名砂拉越州伐木大亨在2006年「正式」成為南洋報業的大股東,兼併了宿敵,並於2008年將星洲媒體集團、南洋報業控股及香港明報企業合組「世界華文媒體集團」(世華媒體集團),在馬、港雙邊上市。tvb now,tvbnow,bttvb3 A5 ?/ A; A8 z& G
這場收購案之以「報殤」喻之,一方面是因為這家其時已有78年歷史、由有「毀家興學」美譽的陳嘉庚所創辦的民營報社,因執政集團的政治慾望和政客的私利而淪為執政黨的黨營企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張曉卿壟斷中文報業的野心和星洲媒體高層收服對手的私心,寧可成為執政集團的幫兇,促成中文報業集中化乃至壟斷的局面,危害新聞自由和多元輿論。公仔箱論壇- p" m6 ~( o7 R2 |. R3 }
; J) e- T7 d( h, s8 A) M
各懷鬼胎鑄成「報殤」tvb now,tvbnow,bttvb% z6 N' n& Y: M7 \9 i
今天回顧「報殤」,若還有人辯稱那是一場普通的商業交易,不是無知就是睜著眼睛說瞎話。南洋報業收購案可說是各路人馬——馬哈迪、馬華公會政客、張曉卿——各懷鬼胎鑄成的交易。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b( K4 t4 |- Q8 P' m
馬哈迪任內兵分兩路完善化媒體操控系統,至1990年代中旬可說已完成英文和馬來文媒體的所有權控制,唯獨中文媒體尚未完全成事;1998年爆發「烈火莫熄」政改運動之後,英文和馬來文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崩盤,中文媒體成了馬哈迪政府加緊監視的對象,尤其是2000年的吉打州魯乃(Lunas)州議席補選,國陣(巫統)成了公正黨的手下敗將之後,有馬華公會部長打小報告說,敗選主因是中文報章炒作1999年的「華團大選訴求」課題(古玉樑,2006年,頁121)。此說並非無中生有,因為在馬華公會於2001年6月22日召開特大議決南洋報業收購案的前一天,馬哈迪在巫統大會的記者會上猛烈炮轟南洋報業旗下的《南洋商報》和《中國報》突出報道「極端」課題來反政府,例子正是在魯乃補選期間炒作「華團大選訴求」課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l0 x1 R5 h. M  ?5 y
馬華公會既有政治算計也有政客的私利。馬華公會雖控制英文《星報》(The Star),但自《通報》停刊之後,它就不再控制任何中文報紙。兼併南洋報業,或是讓對它「友善」的張曉卿(或星洲媒體集團)經營,均有利於馬華公會控制中文輿論;誠如資深新聞工作者何華芳當時在一篇報道中所述:「在過去一年半內,華文報章更大肆報道馬華公會涉及的財務醜聞,例如馬華公會向華社籌募的千多萬馬元的捐款,沒有完全分發給受立百病毒襲擊的豬農家庭。在這些醜聞及馬華公會失責的報道上,《南洋商報》與《中國報》皆比《星洲日報》出位,評論也較尖銳。事實上,在收購風波之前,林良實的人馬,包括得意門生黃家定,便多次聯絡南洋報業的高層,企圖左右新聞與言論的處理。」(何華芳,2001年,頁11。)tvb now,tvbnow,bttvb, p2 P9 f3 p# O% n% U
至於私利,在「報殤」前出任南洋報業執行董事的古玉樑的一段敘述,也許就是最好的注釋了:「南洋報業控股價格,在2000年當張曉卿向郭玲燦獻購時從每股5令吉突然飆升到13令吉,跟著跌至3.6令吉低點。有人趁低吸購,在528之後的全面獻議收購價5.5令吉拋出,再加上特別紅利,每股賺了至少2.4令吉,發了一筆『橫財』。」(古玉樑,2006年,頁134。)tvb now,tvbnow,bttvb8 H9 l9 ?  y7 C7 [# o* ^
張曉卿原來在西馬名不見經傳,卻因在1988年收購《星洲日報》之後,經報社高層悉心包裝成「儒商」,擴大政商人脈,嘉惠其跨國商業利益(尤其是中國)--張曉卿的常青集團曾在2011年更新資料披露,其時它在中國大陸的總投資近20億港元,業務遍布木業、石油產業、公路建設業等,「未來十年將實現項目投資及投資帶動100億美元、產值達1000億元人民幣的遠景目標」。我曾在2007年一篇媒體評論裡提到,張曉卿成為報業主之後,接見他的中共領袖層級不斷提高,從縣州市省級到部級,乃至國家主席;他能得此「殊榮」,與他的媒體版圖擴大到美國、加拿大、香港和東南亞其他國家密切相關,因為中共樂得利用這些境外中文媒體搞統戰維護中共利益。' y2 k3 I! G+ r% [! c; _) ^

' X* H' M/ E7 n) A公仔箱論壇花言巧語背後的剝削
/ y( x- Q) E+ s+ |公仔箱論壇回首十四年來的時局變遷,恐非一句不勝唏噓足以概括。馬哈迪為南洋報業收購案護航,但他應未盤算到自己會在2003年心不甘情不願地引退,壟斷控制中文報業對他已幾無意義。繼任的阿都拉和納吉固然坐享其成,但今非昔比,歷經2008年大選「海嘯」的洗禮之後,今日的讀者已非消極地照單全收世華媒體旗下各報的偏頗報道、造神和政治宣傳的昔日吳下阿蒙。從《中國報》的「說好的和平呢?」(2011年)到《星洲日報》報道「林蔡辯論」嚴重失衡(2012年)、錯誤詮釋「林吉祥:可與國陣組聯合政府」(2013年)和誤報卻沒更正「國陣13成員黨聯署反對伊刑法」(2015年)等事件,讀者毫不留情的批評,既印證世華媒體/星洲日報的公信力、叫座力和金字招牌已斑駁腐蝕。
, I4 n5 L) n1 {/ Z3 Q' k( @2 z7 U0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雖然晚近幾年的時局變遷並非執政集團的主觀意志所操控,某個程度上也使得當初強行收購南洋報業的政治意圖未必能得償所願;但是,「報殤」始終還是「報殤」,南洋報業收購案的無窮貽害並不因此而消解。無論是2001年收購案或是2006年兼併壟斷,備受批評的張曉卿皆以文辭雋永、大義凜然的聲明來辯解,例如2001年的「用中華文化壟斷報業」、對抗西方媒體、發揚中華文化等標榜「文化中國」論述,以及2006年的「競合」說辭——旗下各報競爭又融合,提升彼此的競爭力,避免不必要的「你死我活」惡性競爭,創造「多贏」局面。
2 P( c& n+ D0 w0 t' f然而,在這種「說得比唱得好聽」的花言巧語的背後,從削減外坡記者照片津貼、《全體育》停刊(2007年)、削減人力開支(但董事薪酬大增)、《少年月刊》停刊(2015年)到調職逼退等等,再再顯示壟斷雖然令世華媒體有能力實現範疇經濟和規模經濟,因免除競爭和資源共用而節省的龐大成本及較大的利潤率並沒有惠及員工。2008財政年度,世華媒體的僱員人數有5047人,到了2014財政年度,僱員人數為4659人,少了388人;鑒於今年初傳出將有另一波「激烈整合」作業,估計2015財政年度的僱員人數將再減少。
; F  u3 G1 x! M1 I, dos.tvboxnow.com削減僱員人數並不意味著留任者的福利將有改善。我曾在2012年發表〈董事荷包滿,基層苦皺眉〉指出世華媒體董事薪酬增幅與僱員薪酬增幅有大落差,三年後的情況並無多大改變,馬來西亞半島新聞從業員職工會星洲媒體分會於2015年1月22日在其網站發表的說明即為明證:
* P/ j1 [$ g4 L) D% M&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2014年的僱員開銷是1億零965萬令吉,對比2013年減少了3.5%,可是如果與2009年相比,公司的僱員開銷卻只增加了區區的12%,別說我們能不能應付物價騰漲的壓力,與公司在這段期間淨利增加42.2%的幅度比較,僱員開銷的增幅根本不成正比。tvb now,tvbnow,bttvb( _( [6 K) l8 y6 x
管理層可能會以節省開銷加強財務為藉口,那麼,為何2009至2014年的董事報酬卻能夠維持和淨利相去不遠的42.6%增幅?要知道,這段期間的董事報酬已經從367萬令吉提高到523萬4000令吉。」(引自大馬半島新聞從業員職工會星洲媒體分會)
2 R4 Y! j6 W" z5 j! }! d  [/ B
世華媒體集團賺了大錢,挹注在人才培養的經費卻相對稀薄,會在2012年爆發至少20篇社論乃抄襲自台灣《中國時報》及《聯合晚報》,以及該報自譽的「大馬中文評論第一人」副總編輯鄭丁賢把互聯網的英文故事及英文報章記者的評論摘譯為中文在自己的專欄裡發表等醜聞,還有各式各樣的錯誤(例如2011年誤把安華調侃記者的提問當成他承認長女努魯是人民公正黨的接班人,還以此為材料撰文批評安華),一點都不稀奇。2001年評論人「罷寫」運動以後,各報言論版位騰出許多空缺,但十四年來世華媒體尤其是《星洲日報》在培養叫得出名字的優秀評論作者和記者方面卻乏善可陳,有的是大量轉載港台作者的文章,要不就是任用執政黨的槍手和文棍盤踞版位,把政黨/政客文宣當做專欄文章發表。
$ L, }9 T! ]: Hos.tvboxnow.com: r) I% G+ ]& C# P4 X! e% }
壟斷阻擋不了發行量滑落
" k) W3 B8 I+ U公仔箱論壇事實上,世華媒體在2008年成立以來,旗下報紙的發行量增幅遞減,隨後就浮現滑落的態勢,。表一顯示,在2014年,除了《中國報》的發行量比2008年增加1萬5395份(9.68%)之外,《星洲日報》和《光明日報》的發行量分別少了9460份(-2.52%)和1萬4092份(-14.41%)。三份報紙的總發行量合計少了8157份(-1.29%)。
+ J6 ?5 @9 p7 p7 K公仔箱論壇
2 y! K$ x3 U# \9 U) F讀者切記,表一的數據並不包括「報殤」第一主角《南洋商報》,它的處境恐怕才是最不堪的。時至2000年,《南洋商報》仍有銷量17萬6798份、讀者人數52萬4000人,但曾如我在〈《南洋商報》會有百年報慶嗎?〉裡指出,14年後的今天,其銷量和讀者人數已經滑落到世華媒體羞於公布數據的地步——2012年8月29日的股東大會,世華媒體的匯報文案仍引用2007年11萬4049份的過時資料,不公布最新發行量;自2013年8月6日的股東大會開始,世華媒體改用尼爾森(Nielsen Consumer & Media View)統計的「讀者人數」,而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間,《南洋商報》的讀者人數僅8萬3000人。按一份報紙四人共享的計算標準,《南洋商報》目前的發行量恐怕只有三至五萬份左右。( X' K4 D; _8 j
此外,根據公司委員會的記錄,出版《南洋商報》的「南洋商報私人有限公司」(Nanyang Siang Pau Sdn Bhd)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累積虧損已達5477萬1000令吉。
* y) ]/ |. F- s$ G$ E; cos.tvboxnow.co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1 Z% B  }* D1 y+ t  P( E  w9 r
「報殤」肥了張曉卿的口袋
3 f7 ?' H/ K" r1 M7 ]9 X公仔箱論壇由此可見,「報殤」之說並不言過其實,那是一場災難性的交易和政治行動,若說14年後的今天檢驗誰是最大受益者,那就非張曉卿莫屬了。憑著龐大的媒體集團,張曉卿求仁得仁,成了中共高層的貴賓、媒體吹捧的「愛國華僑」,大舉進軍中國商場(除了後期押錯薄熙來而撞板),多年來在世華媒體也支領優渥的董事薪酬和股息。表二顯示,除了2008財政年度張曉卿支領的董事薪酬僅二萬一千美元之外,2009至2014財政年度支領的董事薪酬介於33萬至43萬4000美元。
; Z6 l4 Z% g+ A6 S6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3 p% d$ g: t( F6 y
董事薪酬對張曉卿可能還只是微不足道,從表二可見,以世華媒體的派息和張曉卿的持股率比對,他每年可得的股息更是羨煞許多人。值得注意的是,世華媒體曾在2012年10月宣布合計七億令吉(2億1978萬美元)的資本回退及特別派息計劃,派發每股41仙(0.13美元)的特別股息,身為大股東的張曉卿憑著其直接和間接持股(48.10%),可獲得3億3670萬令吉(1億571萬美元)股息,但七億令吉當中約五億令吉(1億5698萬5000美元,約佔七成)是向銀行貸款,每年約2394萬令吉的利息卻是由全體股東共同承擔。
9 m, E) n9 W" g- Los.tvboxnow.com「報殤」十四年,沒剩下什麼給華人社會、中文報業和張曉卿滿嘴的中華文化,就只剩下錢給他和他的家族!
& Y" c& M; ^. C- D5 \" L【參考文獻】9 t7 @- N& ?4 [" k1 V! [# Z
古玉樑(2006)。《528南洋報變大揭密――我在南洋133天》。吉隆坡:大眾科技。
. s' m+ I4 B2 x; c. Wtvb now,tvbnow,bttvb何華芳(2001)。〈南洋報業收購戰政治內幕〉,林德順等編,《報殤-南洋報業淪陷評論集》,頁8-15。八打靈再也:飛腳制作室。tvb now,tvbnow,bttvb' j( J- F- H0 V( e' N- R1 Y* k
劉敬文(2001)。〈兵貴神速耐人尋味--評馬華公會收購南洋報業〉,林德順等編,《報殤-南洋報業淪陷評論集》,頁50-53。八打靈再也:飛腳制作室。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