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社會的「好生活」基調是功利主義的,只要確保生活安穩及經濟成長,何種治理方式並不重要。「後移民」社會更缺乏一以貫之的價值信仰。在馬來西亞極力維護母語教育,卻為李光耀關閉南大辯護;在催淚彈雨中高喊選舉改革,卻抨擊香港佔中運動。當生活富足與自由民主不可兼得時,李光耀的專制亦情有可原。從移民到後移民,一個獨裁明君已成為不得批評的偉人。
/ t) v" D. l2 F; R/ j% o公仔箱論壇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辭世,結束一代強人生涯,萬人瞻仰遺容,畢生功過成為焦點乃預料中事。令人錯愕的是,大多數馬來西亞華人網民對李氏打壓母語教育、關閉南洋大學、長期拘禁政敵、壓抑媒體與公民社會等鐵腕手段辯護。同一時候,卻抨擊馬國政府對付異議人士的各種高壓手段。這般合理化李光耀威權統治的理由其實只有一個,就是無論手段如何,新加坡最終實現了一個高收入、高效率、廉潔及秩序井然的的現代社會。. Q- o3 i# }4 v- E7 `! K+ f: ~, e
許多人認為,馬來西亞華人崇拜李光耀源自對本國政府失望的「投射心理」。然而,就只是如此嗎?
- j9 @, `! @; I8 q! w0 u* [) ~" e首先,民主自由與繁榮穩定原本就不一定是魚與熊掌,兩者非得擇一不可。在亞洲,香港、臺灣及南韓在維持一定的經濟成長下(即使不是最亮麗),仍嘗試完善民主、自由、法制治理。在歐洲,富裕小國如荷蘭、奧地利、比利時的經濟成長及社會安定也非一定要以犧牲自由為代價。李光耀治理的新加坡,除了富强安定,原本可以開放更多自由言論及思想的空間、對異議或多元價值觀有更多的包容同理心,但他顯然不打算這麼做。在歷史功過毀譽上,必定引起極大的爭議。$ K6 ?1 |& g% M, |
本文並非要討論李光耀的功過,而是分析什麼樣的社會價值觀及社會民情(mores),使得一個社會的大多數民眾為這類「爭議」辯護。我認為這不只是源自「投射心理」或「大馬華人人格分裂癥狀」(東方日報,2015.03.30,言論版),而是一種「後移民」心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w+ _0 c' j! J" Z' }7 b
在政治身份上,東南亞各國華人經歷了半個世紀,逐漸從移民轉型為公民。公民與移民追求的「好生活」,有根本的區分嗎?
2 |: I$ G3 e) w; W" D; {( V0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照片來源/North Country Public Radi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l t8 {3 T( x
「好生活」應享有多元平等權利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s" |% L! z: e8 o" m8 w
在基本的生活需求上,如安定、經濟、教育等方面,移民與公民要求的「好生活」不會有太大落差。然而,一旦落實公民身份,公民實踐的「好生活」,就必須根據一定的價值理念去建立個人與國家及社區互動的標準。因為一名公民,不可能只是追求經濟生活,也須面對政治參與及社會關懷。例如,如果我們相信所有公民不分任何族群背景,都應享有多元平等的語言文化權利,以這項價值來檢視國家的作為,也會因此衍生同理心,去理解其他少數族群的語言文化困境,從而給予援助和參與。我們也必定因為相信社會公義,才不會遺忘趙明福事件尚未水落石出。
) E- f5 ?6 g$ x4 c( Mtvb now,tvbnow,bttvb相對於公民,移民社會的「好生活」基調則是功利主義的,只要能確保安穩的生活及亮麗的經濟成長,何種治理方式並不重要。因為移民不是公民,無需思考與國家、社區的互動關係,也不需認同特定的價值導向,更遑論建立政治信仰和社會關懷。
9 i, t' o. s. I6 ]9 Qtvb now,tvbnow,bttvb包括維護母語運動在內,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歷來在多元族群權利平等的各項努力,都屬於公民社會運動。但在評定李光耀歷史功過的辯論中,卻未完全脫離「後移民」心態——爭取民主自由多元平等,只因國家無能,而非華社認同這些價值。如果國家能安排好生老病死的政策,這些價值皆可拋棄,公民自主或公民參與也無必要。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h4 }' i9 \0 D( @' R
如評論人楊艾琳所言「人對生活環境的追求,不外是治安良好、教育平等、交通完善、豐衣足食。孩子有本事就能上大學,出到社會公平競爭,政府部門辦事有效率,廉潔不貪污,經濟繁榮時,獲益的是人民,而非少數權貴。有了這些,我很好奇,所謂『言論自由』的言論,究竟是言什麽、論什麽?」(東方日報,〈新馬兩地,你選哪國?〉,2015.03.25)
; C8 j( Q+ k! ~" g% D. c2 J& etvb now,tvbnow,bttvb(照片來源/AP Photo/Vincent Thian); N3 o+ Z% N1 D6 t
犧牲小我:移民社會的功利基調tvb now,tvbnow,bttvb1 i: z0 f3 W- ~' U' y V5 n
這項說法恰好反映,如果典當自由可以換得穩定的生活,拋棄自由又何妨。如此價值判斷,也就解釋了為何馬來西亞人幾乎一面倒地擁護李光耀,即使他關閉南大、打壓媒體、拘禁謝太寶長達三十二年。一切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安定,其他人的犧牲都是值得或「不得已」。類似犧牲一小撮人來大多數人幸福的論述,恰好符合了移民社會的功利主義基調。tvb now,tvbnow,bttvb7 W0 ^% _5 e, _1 d& D! k3 a
公民社會要求自主自決,要求與國家對話,以便雙方可以就公共議題達成共識,而不是完全由國家決定我們的生活模式和方向。這種自主自決的自信,是衡量一個社會公民意識成熟的標準。從獨立至今,馬來西亞華人參與及領導了各種社會運動,顯示了華人社會早已經不是移民社會形態。但在長堤的另一端,當生活富足與自由民主不可兼得時,李光耀的專制卻情有可原。只要有「好」領袖,強大及高效率的政府,没有公民自由也不會有任何負面影響(實際上,許多網民對批李文章的第一反應是「小心/或最好新加坡政府告你」)。這種價值觀證明:馬來西亞華人只從移民步入「後移民」社會,離公民社會還很遠。
% {2 F; w$ Z& n7 I8 \tvb now,tvbnow,bttvb「後移民」社會缺乏一以貫之的價值信仰。在馬來西亞極力維護母語教育,卻為李光耀關閉南大辯護;在催淚彈雨中高喊選舉改革,卻大力抨擊香港佔中運動。這種社會的另一特點就是缺乏安全感,不斷地移民再移民。
# s0 s9 Y" X) j' Wos.tvboxnow.com金庸《鹿鼎記》的韋小宝經常表現出,只要人人生活過得好、人人有飯吃,何須反清復明的思維。這種論調與李光耀功過評價何其相似。華人社會從移民到「後移民」,一個獨裁的明君也就成為不得批評的一代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