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關志華/政治傳播的嚴肅與歡愉

雖然現今傳播學術領域推崇主動閲聽人,避免放大媒體文本對閲聽人的影響力。但無可否認,許多政治廣告和政治短片卻因內容幽默和「好玩」備受矚目。國人當下普遍上感到政治疲憊,這些幽默和「好玩」,也許正是公民社會繼續鬥爭的調劑。國陣的「感覺美好」策略,也許早已失去魅力;在國家政治前景看似暗淡無彩的氛圍下,除了嚴肅的悲愴與控訴,我們也需要更多樂觀和歡愉。3 ]/ V& v5 E: @4 `% T8 R
現今多媒體的高度發展,讓高等教育可以完全用多媒體授課。以我當大學講師的經驗,許多學生對充斥文字的投影片感到不耐煩,因此我會加入影音材料來吸引注意力,希望藉此開拓課堂上的討論。所選擇的影音資料,其中不乏有趣和幽默的作品,試圖把課程弄得「有娛樂性」一點。這種將學習融入娛樂元素(edutaiment)的做法,許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學家可能會有異議,但對我而言還是頗有效果的。os.tvboxnow.com  b9 V7 K( i" }! x# F* @2 c, \, O
身為媒體傳播課教師,我常常設法在課堂播放劇情電影。例如教「政治與傳播」(Politics and the Media)時,頗適合以劇情電影來開展討論空間。回溯電影的歷史,不乏有以政治和新聞或傳播為主題的電影。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美國電影All The President’s Men(臺灣譯為《大陰謀》,1976年)。這部電影敍述兩名華盛頓郵報記者,在一位「深喉嚨」協助下,不畏強權揭發水門事件醜聞,導致尼克森總統下臺。
8 P8 ], z9 g) n+ w4 w( L9 o- H. Ros.tvboxnow.com
# U8 U# e' e, I  Gos.tvboxnow.com然而,以往我比較鍾情的是Wag the Dog(臺灣譯為《桃色風雲搖擺狗》,1997年)。本片主要描繪美國總統的政治顧問,聘用好萊塢電影製作人在電視媒體上「製作」了一場美國和阿爾巴尼亞(Albania)的戰爭危機,轉移當時正纏擾著總統的性侵犯醜聞,讓他勝選連任。但匪夷所思的是,片中的美國民衆那麽輕易被媒體論述影響鼓動,這有違現今傳播學對主動閲聽人的重視和強調。
" h6 J' {9 T. s) t3 t+ ]os.tvboxnow.com突破局限發揮政治宣傳效果
$ h" t; l- S$ B3 c這個學期我選擇播放的是智利電影NO(香港譯名為《向政府說不》)。這部提名2012年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獎項的電影,主要敍事背景是1988年的智利,統治智利十五年的軍事獨裁者皮諾契(Augusto Pinochet)在國際壓力下,決定讓人民公投決定是否讓他繼續連任,抑或在翌年舉行民主選舉。由多黨組成的反對聯盟,聘用了當時一位著名的廣告創意總監,幫他們籌備和策劃競選活動,以及為他們製作競選廣告。反對聯盟和統治軍方,每晚在公共電視獲得十五分鐘進行政治宣傳。但在獨裁政權壟斷監控下,反對聯盟的媒體空間極度狹小,必須謹慎運用僅有的播出時段,達到最大的政治宣傳效果。
3 b. D) D; C) D: f4 h( R% n公仔箱論壇
  E" M% h1 i% c1 d電影中較深度探討的,是這廣告創意總監對政治競選廣告的觀念和看法。跟反對聯盟衆多領袖的意見不同,他認爲反對派的政治宣傳不應該依賴冗長沉悶的數字統計,以及聲嘶力竭的控訴,不宜過度賣弄悲情,描繪敍述被獨裁者對付的政治犯的家屬多麽悲慘淒涼、反而主張用一種輕鬆、歌頌歡樂的方式來進行整個政治宣傳,讓觀衆對國家政治前景充滿樂觀。換言之,長期沈浸在商業廣告製作的他相信,一般人的天性是比較抗拒嚴肅、悲傷、淒慘等情緒,反而更易接受快樂、輕鬆和樂觀的事與物(這仿佛體現在我的許多學生身上)。因此,他運用了類似可口可樂廣告的策略,運用高大好看的模特兒和藝人,為競選廣告呈現一片載歌載舞的歡愉氛圍,但仍然有許多反對聯盟領袖對這種呈現方式感到不屑。最後,人民對皮諾契表達「不」(No)的意願,讓智利邁向自由民主。
* A% K9 O4 y- E1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向政府說不》放大了政治廣告的力量和貢獻,以及男主人翁及其團隊不畏強權的情操,卻遮蔽了當時智利社會對獨裁者不滿和渴望改變的氛圍。然而,廣告依舊是政治傳播(political communication)無法忽略的一環。廣告的功能,主要是影響閲聽人思維和觀念上的改變,進而作出某種行動,例如購買商品、戒煙、捐款、參加活動(包括政治活動)等。在選舉期間,政治廣告的最終目的是要影響閲聽人作出政治決定,投某政黨一票(或拒投某政黨一票)。% T5 D' F2 q. n8 m4 m" N
政治廣告的訊息,可以簡單被歸納為幾類:展示成績單(我們做了什麽)、政治承諾(我們會做什麽)、對政治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打造、對敵對陣營和政治人物的攻擊(他/她們沒有做什麽、他/她們勝利後對社會和國家會有何負面後果)。還有一種可以被稱之爲「感覺美好元素」(feel good factor),它是展示成績單和政治承諾的一環,主要是讓閲聽人「感覺美好」,例如國民豐衣足食、無憂無慮、笑口常開等。電影主人翁著重展示的,便是這種「感覺美好」的元素,並在某程度上讓觀衆看見政治廣告的魅力,以其所隱含的無限創意和可能性。: D: f! w+ N0 r0 K# g
朝野鮮有廣告創意對決tvb now,tvbnow,bttvb* z; S* u/ r$ `4 S4 G7 V
政治的「廣告化」到底健不健康,也許人們有不同的見解,但馬來西亞卻從未有一個健全的政治廣告文化。在執政政權長期壟斷監控下,主流媒體在競選期間主要還是刊登執政者的廣告。相較之下,反對黨由於缺乏資源(主流媒體空間和資金),朝野陣營的「廣告創意對決和競爭」並不常發生。因此,許多政治廣告在創意上並不算高明。雖然它們的訊息包含了以上所列出的幾幾種類型,但都是依賴圖文並茂、白紙黑字般向閲聽人表達簡單又清晰的訊息,其他「隱喻」的廣告手法並不常見。其中,國陣在主流中文媒體表達「投一票給行動黨/民聯就是投一票給伊斯蘭黨,就是投一票給伊斯蘭國」的系列廣告,算是運用了廣告的「恐懼訴求」(fear appeal)原理。但從上屆大選華裔選民對行動黨和民聯的支持程度來看,這種「恐懼訴求」並沒有達到該有的效果。
' b/ h9 `2 H; S' w+ D" g, @  itvb now,tvbnow,bttvb
6 }% g0 ^1 @1 {/ z  P* x6 T公仔箱論壇令人驚喜的是,馬來西亞的政治傳播卻在網際網路上展現了充沛活力。由憎恨或者支持某政黨的網民,或政黨網路兵團製作的各種廣告和短片,如Nasi Lemak 2020的多部短片、嘲諷雪州政府和民聯的Selangor Pasti Hancor!、嘲諷納吉的動畫短片Are You Ready For BN?和Sukan 1 Malaysia等,都展示了一定的創意。雖然許多作品偏向用現有電影或歌曲進行各種戲仿、改編,但幽默好笑之餘卻無損其政治嘲諷。網際網路當然也出現許多政黨製作的政治宣傳與廣告,如行動黨為迎合年輕潮流的UBAH Rocket Style、郭素沁引發爭議的賀年短片等。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的「動手自己做」、低成本、缺守門人、迅速傳播等特徵,經已開闢另一個政治傳播的戰場。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 a4 k% w. g' P# b# v1 p7 E
雖然現今傳播學術領域推崇主動閲聽人,避免放大媒體文本(包括廣告)對閲聽人的影響力。但無可否認,許多政治廣告和政治短片卻因內容幽默和「好玩」備受矚目。馬來西亞人民當下普遍上感到政治疲憊,這些幽默和「好玩」,也許正是公民社會繼續鬥爭的調劑。國陣的「感覺美好」策略,也許早已失去魅力;但國家政治前景看似暗淡無彩的氛圍下,除了嚴肅的悲愴與控訴,我們也需要更多樂觀和歡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