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中國時報:2016併選 政治風險大

隨著2016期程逐漸逼近,“總統”與“立委”選舉究竟是該合併還是該分開舉行,又成了爭議話題。啟動這個話題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主張應考量分開舉行,理由是4個月的空窗期實在太長,民進黨這邊的幾位領導精英多半都持反對態度,理由不外乎民意及選舉成本考量雲雲。政權交接是“國家”何等大事,不能只有藍綠政治算計,各政黨應該嚴肅思考這個問題。
( M9 z5 }8 H0 ~9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x+ z/ H% B5 U% S$ ttvb now,tvbnow,bttvb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指出,所謂“空窗期太長”,講得直白一些,如果不出現政黨輪替,根本連討論都不需要討論,但是若碰到政黨輪替該怎麼辦?台灣在過去十年已經歷過兩次政黨輪替,未來再次出現政黨輪替的機率也非常高,對一個新生民主政體而言,當政黨輪替逐漸成為一種常態,不再是一種“變天”的集體焦慮之後,或許可以回到基本面去思考,究竟那一種體制安排,對“國家”與全民是有益的。
3 @2 D/ Y/ Z5 J7 W* V) u公仔箱論壇公仔箱論壇2 u) t  A* t7 [- F" X
  從歷史的經驗的考察,台灣“總統”與“立委”選舉合併舉行,其實僅只有2012年這一屆,而這一屆選舉的結果是馬英九獲得連任,並沒有所謂國政空窗期的爭議。至於先前在台灣的兩次政黨輪替,則都是分開舉行。
6 b2 p% N5 ^$ Btvb now,tvbnow,bttvb
1 i6 T1 L: q; Z/ `公仔箱論壇  2000年的第一次政黨輪替,那時節“立委”任期還是3年,相距時間較長,比較沒有爭議。第二次的政黨輪替出現在2008年,那一年是1月先舉行“立委”選舉,3月再舉行“總統”大選,距離5月就職只差2個月,也沒啥爭議。但2016年若再次出現政黨輪替,這中間差了4個月,情況恐怕就不太一樣了!
3 o$ N! P5 e% M) Z# _) `1 Z1 k; ^  e$ ?0 ^
8 x' D  {3 h# [. d" U  在這里不妨做一個政治模擬。假如現狀不更動,“總統”與“立委”選舉最終還是合併舉行,2016年初的“總統”大選再次出現了政黨輪替,由民進黨的候選人當選,這就出現了一個很奇妙的局面,即一個確定要卸任的執政團隊,卻還必須要執政長達4個月,我們當然不必期待這個看守政府還可能在這4個月有什麼做為,但萬一外部發生重大政治、經濟或影響“國安”的變局,或是內部出現危機事件,但朝野立場嚴重分歧,那該怎麼辦?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從重大天災到金融海嘯,誰又能預測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
6 X. G" J: Y# M& f; n
8 r# o! d% ^1 t5 j公仔箱論壇還記得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的前夕,那時節全球油價飆漲,年初就出現歷史上空前的100美元一桶高價位,到了5月時更高達130美元一桶,而台灣這時正好碰到3月政黨輪替,當時擔任看守政府的民進黨執政團隊,眼看著國際油價天天飆漲,就是硬著不調整島內原油價格,也不准電價上漲,講得好聽是體念民間疾苦,其實是拿全體納稅人的錢去貼補,這個政治操作,讓當時等著接手的國民黨團隊只能在旁乾著急,完全束手無策。等到接手時“國庫”的貼補虧損已經相當嚴重,只能立即被迫立即實施“油電雙漲”,而當時已經焦頭爛額的執政黨,又碰上可怕的全球金融海嘯,而這時已變成在野的民進黨,卻順著民意反彈大肆批判,反正好人都是他們做。試想連兩個月的看守期都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如果是長達4個月,豈不更嚴重?
9 {3 L. [- \. G8 K' X' e
/ K1 n/ ]4 S4 M.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回頭再談政治算計,倡議“總統”與“立委”選舉應分開舉行的朱立倫,提出此議題,究竟對國民黨的好處在那里?很耐人尋味的是,答案恐怕是對國民黨沒有任何好處。從選舉策略論,“總統”與“立委”選舉若是分開舉行且期程又是很接近,一定會出現衣尾效應。2008年就是這樣,國民黨先是在年初的“立委”選舉大勝,這個氣勢也就一直連續到3月,並未出現進黨所期盼的鐘擺效應。而依目前現階段的政黨氣勢消長,“總統”與“立委”選舉若是分開舉辦,其實是對民進黨為較有利的。換言之,政黨氣勢才是關鍵,國民黨如果一直拉不起氣勢,不論“總統”與“立委”選舉是合併還是分開,其結果其實都不能改變什麼。
% P9 l/ T4 K" {. a9 n5 h$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8 _. w! Q5 P5 E  所以,與其糾結在無聊的政黨算計里,不如回歸到體制的基本面,好好思考一下究竟哪一種體制安排,對台灣整體發展是有利的?我們所在乎的,究竟是過高的選舉經費成本?還是在面臨政黨再輪替時,過長的政權交接空窗期?哪一種的政治風險較高?其實是一個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不是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