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豆: 【西九爭議】西九,一個關於 City Branding 的笑話公仔箱論壇 o% z, V. }! I& S5 a% k9 `
1 Z+ Y" K+ n7 O, @,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w: l% A) F& N% ~' x2 B1 d
os.tvboxnow.com4 q# s4 H% N8 |# }# J
4 j6 `7 S' L F/ A4 y J8 h1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打從第一天起,西九項目的重點就不是文化,重點是用文化包裝城市地標、 city branding 、吸引遊客、經濟利益(地產利益被盡量淡化,但你不會相信它真的不存在吧?)……既然如此,林鄭司長何需介意文化發展水平趕不趕得上?% @. o) O' @: t: O* Q
3 ^# N5 K/ p* U: X a除非她介意的其實是,文化水平不夠,所以不足以很好地包裝這個地標。* [* F* z3 |. N7 ~* n/ j0 e
公仔箱論壇* r, i) u8 c8 l4 c( Z3 S
西班牙城市 Bilbao 興建 Guggenheim Museum ,惹來不少冷嘲熱諷,批評這樣一個與本土文化毫無關係的龐大項目強加於本土之上,促進當代藝術博物館麥當勞化,與當地生活格格不入,帶來「士紳化」 (gentrification) 的影響,也不是一個很好的公共空間。但若純粹從經濟角度出發,這個 city branding 項目其實是成功的。一個博物館將一個城市推上國際旅遊版圖,吸引遊客,在西班牙經濟低迷的時代,難得帶來經濟效益,算是一項不錯的投資。數年前遊西班牙,若不是好奇想去看看 Guggenheim Bilbao ,我真不會特地繞道去這個吊腳的小城市(到了 Bilbao 有種被博物館騙去那個地方的感覺)。但這些充其量是經濟上的成功,不是文化上的「成功」。
, x" g' `% ]: r/ c# W& ttvb now,tvbnow,bttvb os.tvboxnow.com) V* i- `3 U6 L# t
同樣道理,香港政府推西九,打從第一天起就是由 city branding 的經濟角度去考慮。所以,林鄭要否定發展第三期,也應該講一個經濟上的理由,例如預期發展第三期投資回報不佳。然而她卻講「文化」,以文化水平有限為藉口,怎能不叫人毛管戙?
S- e% G/ X) S3 @3 h. N8 ctvb now,tvbnow,bttvb
1 J+ d6 F: o4 d# L1 L7 n- Y三年前我在英國讀一個現代及當代藝術史的課程,那是在本科畢業工作數年後,放下工作去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曾幾何時腦中也閃過一個念頭,西九的發展會否帶來一些什麼機會。但回港後因各種各樣的原因,一直沒有進入「文化圈」,或者嚴格來說,一直沒有以文化藝術相關工作作為受薪的正職。而我回港後做過的叫做 involved in art and culture 的事,大槪就是在主場用筆名亂寫胡謅。然後主場藝術的編輯也曾經告訴我,有一些有償寫藝評的機會,但我覺得做一個評頭品足的「專家」感覺很奇怪,或者說,英國的教育力求超越 art appreciation 的層次,我寫文章一直也甚少只為某些作品評分論高低。若能讓我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關心的話題,純粹是腦中有個念頭靈光一閃,或對某個題目有很強烈的感覺,那有趣得多,儘管無償。 L& ^' j" E" {2 E: u
+ i3 Z3 t3 }* x這樣的話,西九與我有什麼關係?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x, h# k6 q) r8 h1 H3 v
os.tvboxnow.com/ ~5 s3 H# ~; u7 h- g4 v# p
西九未建成,卻帶動不少以藝術為名的事物與消費,熱鬧過頭,對我來說也許是帶來多一點談論的資料。例如尖沙咀 LV 店的樓上角落會有一個 gallery space 展出藝術家作品,又例如 Art Basel 搞得火熱,當然也有較為有趣的活動,例如 Clockenflap 、自由野……我印象很深刻,一次特地去 LV 店看其展覽,門口一條排隊買手袋的人龍(相信當中沒什麼人是為了那個 gallery space 來排隊),一個裝束看似來自內地鄉下的阿婆手挽一袋二袋LV,累極坐在 LV 店櫥窗外的石階上,一臉難以言喻的表情,似是滿足,也似是受到消費文化的衝擊。阿婆、鄉下、 LV 、藝術……這些 juxtaposition ,對我也是一種衝擊。
" c+ \6 v/ R7 Y# Z! s( B2 Pos.tvboxnow.com 公仔箱論壇& S: l4 `4 G. C* _, f r/ N
這不是在製造「消費」 vs. 「藝術」,或「文化」 vs. 「經濟利益」的對立。或者應該這樣說,(當然不同人看待「藝術」有不同的方法)有人說藝術不應脫離生活,我想能找到藝術與生活連繫的那一點的最好的方法,不是找到藝術於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用途」,例如用藝術來包裝商業,或包裝政府項目,藝術不是一種宣傳包裝手法,而是以藝術來回應生活,以藝術作為思考模式,這樣,借著藝術,我們或許能找到思考生活中迫切問題的新方向,這些問題包括,舉個例,太多的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degrade 至純粹消費的關係。
' A* d o! [8 n' D- E! \9 Q8 Eos.tvboxnow.com
2 }. y, \9 b/ H7 g) J2 Tos.tvboxnow.com英國不少大學的人文學科左到不得了,最大的得著不是讀了多少藝術理論,而是讓人明白,人其實可以不必生活在一種互相消費的關係之中。我們相信市場,尊重市場,但也必需認識到市場的不足,沒有必要什麼東西都拿到市場上去賣。我去讀書,我不是去消費教育;我去博物館觀展,我不是去消費藝術。分別在於︰消費一樣東西,你給了錢,換取那樣東西的擁有權或使用權,使用完/消費完那樣東西就沒有了;參與一樣東西,例如去上課或去參觀,你思考,提出你的看法,你也有 input ,那樣東西是多了而不是少了。
7 ~! [4 ?: K9 _' U公仔箱論壇
& K: y9 }, w: \3 F8 y西九作為一個 city branding 項目,純粹當經濟項目來討論好了——當然這樣的話,也許會削弱 city branding 的效果,因為其原意就是用「文化」來 brand the city 。要什麼樣的「文化水平」才足以 brand the city ?但願林鄭能夠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