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烈頭痛 腦動脈瘤隨時爆 3%港人潛藏「炸彈」
5 T2 c3 v9 V6 {% X$ \6 f: eos.tvboxnow.com
![](http://www.mingpaohealth.com/ftp/Health2/20140113/news/_13yc101.jpg)
os.tvboxnow.com4 w7 ~/ D% `4 h" W4 @
透過微導管動脈瘤栓塞術,以白金線圈堵塞血管瘤。(資料圖片) ![](http://www.mingpaohealth.com/ftp/Health2/20140113/news/_13yc102.jpg)
3 B' x3 k$ v1 _% V0 ^& V# S
左圖為腦血管瘤,用微導管放入白金線圈,填充血管瘤(右圖)。(資料圖片) ![](http://www.mingpaohealth.com/ftp/Health2/20140113/news/_13yc103.jpg)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W( D: C* Q
編按﹕腦動脈瘤不是惡性腫瘤,而是血管壁受損、變薄,像氣球般鼓起,容易破裂。每100港人就有2至3人腦內潛藏這顆「計時炸彈」,隨時爆破,引致中風。 os.tvboxnow.com' n$ ]" d6 R$ d2 o Q/ `. X
腦血管破裂或中風
+ ]0 `2 {1 [, p i* \&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踏入冬季,天氣轉冷,又是中風的高發病期。腦中風是港人第四號殺手,每年有逾3000人因中風而死亡。在內地,中風更是第一號殺手,每年有逾150萬人死亡,發病率比心肌梗塞高出三至五倍。腦中風可分為血管栓塞與腦出血兩種,腦出血可以是因小血管爆裂所引發的腦內出血,或是腦動脈瘤爆裂引致的蜘蛛膜下腔出血。
# a- V+ t/ Q& @os.tvboxnow.com
徵狀﹕頭痛嘔吐畏光頸硬直 tvb now,tvbnow,bttvb9 l: \8 _4 B( ]
腦動脈瘤爆裂,通常沒有任何徵兆,發病之時,患者會出現劇烈頭痛,這種痛楚,被患者描述為「有生以來最嚴重的頭痛」,除此之外,患者會出現嘔吐、頸項硬直、畏光、重影、癲癇,或不省人事的徵狀。如果病情較輕,一般大眾認為頭痛只是傷風感冒或工作過勞所引發,只要休息一會或服食止痛藥物,就會復元,以致延誤診治。
% i5 H1 U2 X# T% g$ Pos.tvboxnow.com
研究發現,在超過一半腦動脈瘤爆裂的醫院病例中,患者有兩次或以上的頭痛病徵,才入院接受治療。除了病史與神經系統檢查,進一步檢查包括電腦掃描(CT)與血管圖掃描(Angiogram),過去,血管圖掃描需要導管造影,現在,電腦血管掃描(CT angiogram)或磁共振血管掃描(MRangiogram)已經取代風險較高的導管檢查。 : z+ a9 h" t0 O% W
導管栓塞術免再出血 2 U$ L% y. J( M) Q
如果腦動脈瘤爆裂,再出血的風險相當高,傳統治療方法是做開顱手術,將動脈瘤夾除(Clipping of aneurysm),到了上世紀90年代,醫學界引進了導管動脈瘤栓塞術(Coiling of aneurysm),在1995年,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古氏可脫性白金線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應用於腦動脈栓塞手術,在實證醫學方面,《柳葉刀》(Lancet)醫學雜誌於2002年發表了一份一級實證(Level 1 evidence)的文章,在治療腦動脈瘤爆裂上,證明導管栓塞術比開顱夾除術更安全。
( v( A- u' h+ j" u- ]( ~os.tvboxnow.com
及早治療 過半患者康復
; X) b8 N2 ?7 T! W$ zos.tvboxnow.com
除了再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的血塊會阻塞腦水通道,產生腦積水(Hydrocephalus)現象,如果情嚴重,要施行腦水引流手術,紓緩腦壓。蜘蛛膜下腔出血還會引發腦血管痙攣(Vasospasm),這種併發症通常出現在出血後五天至兩星期,因為腦部血液供應減少,會出現缺血性中風的危險,如果藥物與臨治療無效,可利用導管手術,在動脈內注入擴張血管藥物或以「通波仔」的方法擴張血管,增加腦部的血液供應,減輕永久性神經缺損的風險。 7 P& ^9 e0 n5 R# Z" D0 A, B
在2014年的香港,醫療水平與導管治療已經相當先進,只要及早察覺,求醫診治,腦動脈瘤爆裂是可治之症,經過適當治療,有過半數病人可以康復出院,正常生活。
& y9 o$ E6 I4 s& j; _+ p9 ^) Kos.tvboxnow.com
文﹕鄭建明(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