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擁鄧小平風潮背後的玄機

北京的「學習日報」7月1日刊登「鄧小平的政治智慧」一文,引起北京政壇廣泛注意。這篇文章被認為是近期擁鄧風潮中的一個小高潮,而且進一步挑明擁鄧潮的政治玄機,不僅鮮明反左,更是文諫勸進。 學習時報是中共中央黨校機關報,撰寫「鄧小平的政治智慧」一文者,是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王長江。王長江近年來是中共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起草參與者,同時也是色彩鮮明的改革派。他這篇長文,主要總結鄧小平「奪旗幟、塗顏色、算明帳、不爭論」四大招。 所謂「奪旗幟」,是超越意識形態,把大量失去的話語權收入囊中;「塗顏色」,即以「中國特色」,既回擊僵化保守力量對改革開放路線質疑,又切斷西方勢力要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念想;「算明帳」,說的是對好的東西,該承認就承認下來,不含糊,不藏著掖著、吞吞吐吐,但心中有數,不被人牽著鼻子走;「不爭論」則主要是指不搞無謂的意識形態論爭。鄧小平不止一次稱這是他的「一個發明」。 鄧小平這些政治智慧,人人皆知,王長江這篇文章為何引起北京政界關注,甚至有些方面表現振奮呢?首先這篇文章,代表著擁鄧的小高潮。 作為在中共官場內有一定影響力及在理論界被視為風向標的刊物,在王長江此文之前,學習時報已刊發了另一篇文章,題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重溫鄧小平的改革觀」,作者是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的李海清。但作者名聲沒王長江大,觀點沒有王文辛辣鮮明,影響力稍小。 但李海清文與王長江文有個共同特點,即名為擁鄧,實為對中共「今上」勸進。李海清的文章中說,「在固化的求穩思維之下,風險稍大的做法就可能不會嘗試,改革的探索就有可能趨於保守,然而謹小慎微的做法往往會使改革機遇在猶豫不決、瞻前顧後之際喪失。而一味拖延、貽誤機遇的後果就是使難題解決的條件越來越不具備,解決問題所付出的代價與成本越來越高。」 王長江的文章更進一步說,「我們不難發現,千招萬招,在(鄧小平)他老人家那裡,我們絕對找不到退讓這一招。躲閃,畫地為牢,把自己封閉起來,讓出陣地,與他老人家的性格和勇氣是格格不入的。」 擁鄧風潮不僅捲起在學習時報這塊近期的反左陣地之上,在其他改革派活躍的地方和改革派人群中,也有表現。改革派學者名譽的吳敬璉,就大講鄧小平不爭論,但有自己的改革總體規畫。著名學者張維迎,更直指改革的挑戰,取決於中共領導人本身,因為在中國的體制下,現在領導人不像鄧小平那樣有權威性,也不像毛澤東有權威性。領導人本身不能缺少膽略,像80年代的時候改革寧肯犯錯誤,也不能不改革,要殺出一條血路。 在王長江、吳敬璉等人之外,還有更多的理論界和知識界人士,近期在擁鄧上已有不約而同之舉。其最初表現,應當是針對近期左的回潮,包括憲政爭議風波等,而作出反擊。到近期,其相關言論,已直接推到當今領導人身上,著名學者周其仁更說出「拖延改革,永無寧日」的重話。 無法迴避的是,目前越來越強烈的擁鄧潮,話都是說給今天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聽的。在北京知識界、理論界中,一個成形的看法,是在中共18大後,特別是今年3月人事大調整結束以來,習近平出現全面左轉的表現,引起他們極大憂慮。 當然,對習近平左轉,目前仍有兩種解說,一說習近平是「打左燈向右轉」,為消解左派制約而轉左,以謀更大的向右;一說是傳統左派勢力,綁架習近平向左轉,取得初步成功。不管那種說法,擁鄧潮的出現,目的都是拉習脫左,回歸改革。其成效和結果,我們只有等著看。 5 A$ T4 }+ O% }: `

! E1 Q; c: ^+ e; |1 L( l0 I" F
' y& z) {& R- Yos.tvboxnow.com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