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onson 當前離線
初級忍者
訂閱 TOP
WuSoLo 當前離線
版主
先提一下傳統的 135 底片,135 底片就是給 35mm 的相機用的底片,也就是一般常見的規格。 為什麼要叫做「35mm 相機」? 傳說中,這是第一台相機的製造者 “萊卡” 命的名。為什麼? 因為捲片軸的齒輪間隔 35mm,故名之。而另一種說法是底片的寬度是 35mm。 回到原題 APS-C、APS-H、FS 的差別在哪?感光元件大小跟倍率有什麼關聯? 現在由於成本與製程的問題,現今的 DSLR 大多都採用 APS-C 片幅;而APS-C 就是一般最常見的規格,焦段放大倍率都放大 1.3-1.72 左右。 而在 APS-C 跟 FS 機 ( Full Size ) 之間還有一個 APS-H 的存在。 以 Canon 為例 ... APS-C 出現在中低階的機身 ( 350D、40D、450D ... );APS-H 則出現在 1D 上;FS 則是 1Ds 跟 5D。 另外提一點,常見的名詞「FF 機」應該特別指 Olympus 的 4/3 系統感光元件。面積只有 135 底片的 0.5 倍大,稱為 Full Frame CCD。他們的系統稱之 4/3 系統,不隸屬於以上任何一種。 註:Full Frame 是指一種光電二極管佔 100% 面積的 CCD ( 普通 CCD 的光電二極管,只佔全 CCD 的 30% 面積,三、四年前的 CMOS更不夠 10% ),Olympus 4/3 系統的 DSLR 就是用這種 CCD。 以下是 APS-C、APS-H、FS 的差別: 紅線範圍是 FS,最大,同等 135 底片感光面積。 綠線範圍是 APS-H,次等、略小於 FS。 橘線範圍是 APS-C,最小,最常見於一般中低階 DSLR。 到底為什麼要乘上那些倍率? 目前相機的發展是由玻璃底片 →塑膠底片 →CCD 或 CMOS,也就是從底片進化到數位。 這個進化讓一些傳統攝影的人士有點無所適從,所以大家達成一個共識 ... 用底片時代的辭彙觀念來轉化。 APS-C 原本其實是一種底片的規格,但是他算是非常小眾的市場,沖洗購買等等都不方便,故被淡出攝影圈。但是進化到數位時代後,由於技術上的困難,以及售價的問題;當時的感光元件並無法做到像常見的 135 底片一般大小,所以當時最先出來的反而是以 APS-C 規格大小的感光元件做基礎的 DSLR。 但是衍生出另一個問題,由於它是 APS-C 規格,所以用傳統 35mm 相機鏡頭拍出來的東西 ... 會比實際用 35mm 像機拍出來的大 ( 參考紅線跟橘線 )。 當時明明用的都是同一個鏡頭,卻有不同的成像範圍,為了適應這中間的差異性,於是出現了焦段倍率這東西。 以原本 35mm 相機做基礎,把 35mm 相機上 50mm 的鏡頭,放到 APS-C 規格的數位單眼上,拍出來的畫面卻同等於在底片機上用 80mm 的鏡頭拍攝,於是便出現了倍率轉換的數字。 談談數位專用鏡頭衍生的觀念問題 ... 常常有人問說,為什麼數位專用鏡頭放到全幅機上會出現「暗角」( EF-S 裝到 5D 上 )? 這是成像圈大小的問題,鏡頭的成像基本上是圓型的,但是由於感光元件或底片的問題,所以顯像是矩形;而這個圓形的東西就叫做成像圈。 傳統鏡頭的成像圈會比數位專用鏡頭的成像圈來的大,同理反推,所以數位鏡頭的成像圈在底片大小的感光元件上會變的不夠用,就會出現「暗角」的那個樣子。 但是因為節省成本的問題,數位鏡的材料等等就不會用的像傳統鏡來的多。反正成像圈也不需要那麼大,APS-C 就這麼一丁點大而已 ... 那也就是說 ... 在 APS-C 機身上裝全幅機用的鏡頭是不需要的?浪費錢? 錯 ... 鏡頭的成像圈解像力畫質等各方面都是以中心向外遞減,同理可証 ... 大的成像圈,畫質佳的面積勢必比小成像圈來的大片。
TOP
lyh0615 當前離線
評分次數
用心回覆 TVB + 2 元 功勳 + 2 點
WuSoLo
JKDVD 當前離線
見習忍者
xxx5581 當前在線
kidd_ho 當前離線
浪人
認真討論 TVB + 5 元 功勳 + 5 點
chungshing1108 當前離線
乞丐
sheep_ilu 當前離線
初級武將
robboy 當前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