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署理總會長廖中萊說,馬華不會脫離華社。他也認為只要馬華能代表華人,華人就會支持馬華。忘了哪一位馬華領袖說,馬華是魚,華社是水,水可以沒有魚,魚卻不可沒有水。這比喻再恰當不過。
$ S5 l2 e6 ~6 }) e8 L7 w$ O再講得明白一點,華社這水若沒有馬華這條魚,還有其他魚湧進來,華人不愁沒人代表。馬華若沒有華人支持,那怕不到39%的支持,也只有如涸轍之魚,危在旦夕。倘若只靠馬來票上位,就算當上部長,也不能名正言順說自己是華人代表。猶憶在1970年代初,一些巫統國會議員在國會譏諷馬華同僚:別忘了你們是馬來人選出來的。或說:華人都不支持你們,你們怎樣代表華人?os.tvboxnow.com5 m D+ Q, p% d$ p9 O6 I5 R4 X
惡性循環 馬華困境公仔箱論壇8 M7 `/ Q4 C" a: r
儘管遭受譏諷,奈何事實終歸是事實,一個“安全區”就道盡一切。馬華國州候選人第一個鬥爭,是與黨內同志爭“安全區”,堂堂會長也要“安全區”方可。1960年代有“謠傳”說馬華必須重金聘請,才有“勇將”願意出征吉隆坡市區。1 x- b5 ]) }% [5 q8 \" U+ t
事實既是如此,馬華縱有心要代表華人,也變得“沒有力”,因為巫統根本不當一回事,並不認為馬華代表華人表達心聲。馬華既然“沒有力”,華人就失望,當然不支持馬華,馬華就更“沒有力”,于是成了惡性循環,這就是馬華的困境。2 c5 l/ g0 ]: i' }2 c$ b4 R) F
坦白說一句,馬華今日的困境源于1950年代,那時代的領導層不諳華文,不能直接從華文媒體瞭解華人“要什么”,他們的“代表作”是“這裡不是中國,學華文做什么?”﹑“華文非常難學,我都學不來,要馬來人學華文是不可能的事”。公仔箱論壇/ o; y/ Q. U% Z) V7 K
于是乎鑄成大錯,與董教總分道揚鑣﹑鐵樹開花﹑腰斬華文教育體系,令華社對馬華痛心疾首,馬華基層又迷途不知返,不諳華文的領導人成了傳統,對華社“要什么”總是隔靴搔癢,所以華社要求復辦﹑增建獨中,馬華則急忙劃清界限,原因就是不能真正瞭解華人到底“要什么”,不會(或不敢)抓緊機會“投華人之所好”,如此豈能得到華人的支持?os.tvboxnow.com1 q7 a/ c3 M/ F) q' ~; x
不脫離華社恐說易行難,畢竟已有不少馬華領袖講過這樣的話,可惜在緊要關頭又臨陣退縮,此亦傳統也。傳統不改,馬華要怎樣改變命運?tvb now,tvbnow,bttvb; X" ]. {7 K* r+ \- q* t
馬華既瞭解到要生存,就不能脫離華社這點,馬華就有生存或壯大的希望。但所謂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又謂吃了人的嘴軟,馬華基層卻堅持政治就是請客吃飯這傳統,華社就主動脫離馬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