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署理总会长蔡细历6月20日在麻坡主持马华区会代表大会开幕时的一席话是相当出位的,虽然这不代表马华的立场。他说:现今的政治局势对国阵是不利的;尤其是马华,因为越来越多华人选民支持回教党,马华应探讨存在的价值,理由是身为华基政党的马华竟得不到华人的支持。他质疑到底是华人对国阵不满,或回教党宣传有效或华人受到误导云云。
+ ~2 r3 e( d! V3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5 l/ C# X& C
如果这段引述没有错误的话,那么我们愿就此大议题探讨“马华存在的价值”,以便尝试寻找答案:“马华在什么情况下,才没有存在的必要?”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W8 F( J. k8 D! ?: z
从历史上来说,马华成立的正当性是因为先有了巫统的组合(1946年),后有“华人新村”的出现(1948年后),才在情势紧迫下被鼓励在1949年成立了马华公会。最初的责任是照顾和援助英殖民政府打压下炮制的“华人新村”,用以治标而非治本的解决陷入水深火热的华人。换句话说,马华的成立是因为英殖民政府要它担任“消防员”的工作,协助“扑灭”华人胸中燃烧的烈火,庶免局面失控。当然在另一方面,也借助非共或反共的华人集团与马共划清界限,藉此消除所谓所有华人都是反英的印象。
7 p2 O+ w7 I1 Q+ Z @% t2 y' j9 i1 Q- \$ R, P, c/ \" K {
在这之后,马华在陈祯禄领导下,扬起了一面华人民族主义大旗,并与巫统扬起的马来民族主义大旗来一个政治联盟(1954年正式组成联盟,印度国大党也加入)。除了马共与左翼阵营不予认同外,陈祯禄则成功地拉拢非共或反共的个人和政团组成一个华人团结的阵线(1954年林苍祐加入马华,并间接地促使他创建的“急进党”无疾而终即为一例)。
$ z* ]9 |/ [6 P+ {, p$ v0 W
8 F4 s; e* K/ k' @) Y3 g公仔箱論壇正因为形势所需和华人已经无法依据已被宣布为非法的马共所“保护”,造成了马华公会在1955年的普选取得全面的胜利(15席全胜;巫统参选35席,胜34席)。它也基本确认了马华在民主机制下已成为代表华人的合法政党。自此之后,马华与巫统的合作也就不可分割了(历史后来告诉我们,马华无法也不可能与巫统分道扬镳而自行上路)。 公仔箱論壇9 i6 m y2 Y7 c6 {! N8 z; o
tvb now,tvbnow,bttvb2 L3 x$ C& s1 N& S
在初时,马华和巫统的地位基本是相等的(各派6人组成联盟,国大党3人;后马华减1人剩5人),但1958年爆发的马华与巫统的党争,以第二任马华总会长林苍祐派的失败而落幕。他无法争取到马华被分派1/3的国席参选(104个国席中的至少35席到40席),最后从原本分配的28席增加至31席。 # @( P" f5 u. X2 B
公仔箱論壇# b9 \* n" \6 |5 a
这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马华内出了一个陈东海,他是东姑的亲信,是置在马华党内的一颗重要的棋子。1956年,身兼马华执行秘书,又是联盟秘书的他,竟有“神通广大”的魔力,可以将以刘伯群为首的华团备忘录束之高阁,只以他的个人意见凌驾马华公会的意愿,陪同东姑在英伦为独立的宪章划上句号。接着在1959年,他又成功地拉拢陈修信倒林苍祐派,也成功地争取陈祯禄倒回支持其儿子陈修信。在铲除林苍祐派后,为马华公会重新洗牌。 & O9 V7 t0 W9 z; W" Z' f. D. o' G* w6 U8 {
os.tvboxnow.com* J d, E8 A' A Y6 u6 ~9 t" w0 V
我之所以提起陈东海这个人是要提醒马华公会,每每在关键时刻总会出现“折衷性”或“妥协性”的人物,让马华在矮化中取得“生存的价值”和继续其华人代表性。陈修信就是因为受此影响而在1959年后成为马华的实权领袖(他在1962年才正式成为马华第二任总会长)。
* O% E0 G/ X. v6 b# m3 K+ J
0 M1 @: f P5 U( ptvb now,tvbnow,bttvb因此我们不必惊异为何在后来(陈修信之后)的马华公会只能高举陈祯禄的形象而不是陈修信的形象(除了1972年林敬益在吡叻搞“文革”式的欢迎陈修信莅临时,才见陈修信的肖像如毛泽东在一片欢呼声中飞舞)。这是因为在陈修信领导下的马华其华人代表性越来越模糊,而有了1969年大选的第一次马华输得不清不楚的结局。马华也就没有理由为陈修信继续扛着这沉重的政治十字架。
- h7 f& E4 c) o1 [( ^# h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3 A* E0 W# H: l, Q4 g
来到李三春主持马华的年代(1974—1983),虽然有乘直升机空降的曾永森(他被视为敦拉萨的心腹,扮演如同陈东海在马华的角色,既是马华副总会长,也是联盟秘书长及后来的国阵财政,直到1981年),但他有先见之明,不做陈东海第二,而是一头栽进马华建立起自身的势力,才有了1979年曾永森与李三春争夺马华第一把交椅的故事。不过他始终无法改变李三春的改革路线,以致马华在经历千辛万苦后,终于走出陈修信的阴影。 tvb now,tvbnow,bttvb" U4 v& d& d9 c, n/ Z% |
2 I1 i7 }+ J2 \& a李三春的建树在于重塑马华的形象与强化在华社的代表性,倒也取得某些正面的成绩,可是他仍然无法改变国阵(1974年联盟扩大成国阵)向一党独大的局面滑下去,只能在国阵内斗民政和在国阵外斗民主行动党,他的突破是有局限性的;尤其是来到马哈迪强势主政的年代,他的“急流勇退”变成“知难而退”的迷思。 公仔箱論壇/ t) h9 W% b/ H* |
. L8 a6 C6 p0 v8 `- x: U" E9 htvb now,tvbnow,bttvb不幸的,他这一退,马华陷入空前的竞争,即使1984年陈群川的脱颖而出(1984—1986)和林良实时代的降临(1986—2003),都无法比李三春更为出色地为马华加分。虽然林良实通过教育上的大突破,提升拉曼学院和创建拉曼大学,然而,他同样无法扭转陈修信以来马华在国阵内的弱势地位。
! L* v( e( }& b3 ]公仔箱論壇
4 Z4 Y. N, g- P& X3 H# U华人社会在积怨之下,一直相信国阵不败的神话,也就接受马华在国阵内扮演“朝里有人好办事”的角色,但不能全然诠释为“华人爱马华”。由于历史的陈陈相因,当2003年黄家定接过棒子后,他萧规曹随地相信内部的协商是马华存在价值的最好保证;特别是2004年的大选在阿都拉效应下的大胜,已被黄家定解读成马华维持原状是它存在的最大正当性。 公仔箱論壇" ~/ A9 _/ w) G, p4 Y3 C! d0 w
/ ^" |1 I) ]1 P9 T( [. s* \
讵料308的政治海啸把马华建构的正当性神话冲击得七零八落,迫使黄家定不得不退位,而意外地(如果不是308,不会是这样的排阵)扶起翁诗杰“君临马华”的年代,但他也面对蔡细历在夹缝中脱颖而出当了老二。就这样地他成为马华当权派眼中的“异议派”。吊诡的是,他竟被赋予新职务(国阵总协调),有些相似陈东海的角色和曾永森的角色,在马华内给翁诗杰造成一定的压力。
, j, t' z* W0 p( u0 c9 O, r2 @$ j0 M+ h7 ^& K- A
因此蔡细历尤其要警惕自己,不要在无意中掉进陈东海的“历史陷阱”中。 os.tvboxnow.com8 v$ M, _, D6 {) f, U
公仔箱論壇- Z* J2 }8 \, \
一句话,马华存在的价值取决于它如何影响巫统引导国阵进行大改革,而不是翁菜配这么简单的方程式便天已亮了。举个例子来说,支持吡州还政于民的蔡细历要如何劝请巫统同意他的观点?不然的话,又怎么怪华人不支持马华呢?如果马华再一次遭遇比308更大的政治海啸,那它存在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