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食肆地點] 檳城賣菜街益和茶樓

檳城賣菜街益和茶樓
1 X4 y* Z9 K( n9 n: B/ q
. V  `: P) n; p9 Y特約:林金城,“知食分子‧人文空間”召集人。 菜市場是所有生活場景中最早甦醒的地方。 廣東人居住的城鎮,無論從前還是現在,巴剎附近總不難找到一些舊式茶樓。天未亮時,便開始為附近早起的老街坊,或遷居到別處一早回來跟老友相聚天南地北的念舊者,提供一個享受水滾茶靚和一盅兩件的「老地方」。
. ^6 q2 c8 Z( @" los.tvboxnow.com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8 e9 V6 D8 ~' u

: _+ {) N& L8 Xos.tvboxnow.com場景可能是在吉隆坡的茨廠街(對不起!茨廠街現在就只剩下一間玉壺軒了!),又或者在廣府人地頭的怡保,又或者在想像不到廣東風味竟能保存得那么教人感動的檳城喬治市。 是的,這期介紹的益和茶樓,就位于檳城新街頭巴剎附近的賣菜街上。五十多年歷史,傳至第二代,不假手于人的李老板,仍每天親自以傳統方式製作包餃點心。雖新式花樣不多,不賣弄精緻,沒隨波逐流一味的港式化,卻老老實實保存了許多簡單而最傳統不過的老好滋味。 像糯米雞,就讓人有種找回“認真在做”的感覺。其他如手工包,雞紮以及最基本不過卻用來評定工夫是否到家的蝦餃燒賣,都不失傳統風味;而最教我欣喜的當然就是店家還在食牌上保留了肉眼捲和燒雞捲等幾乎絕跡的舊式點心。 所謂肉眼捲就是以肉片捲起三塊分別由豬肝,肥豬肉和馬蹄組成的內餡,一碟兩件,以高湯蛋白炊蒸而成。而燒雞捲則捨馬蹄而取同一食材包成肉捲,后用類似廣式鴨腳包的醬料醃漬,最后放入烤爐焗成。一白一黑,賣相並不討人歡喜,但嚐過后肯定被其濃郁的古早味給深深吸引。 [size=+1]椅背烙上 益和字樣 從店裡往外看,可見到街上擺攤賣菜的小販及疏疏落落的行人,與市井貼得那么近,活生生的生活就擺在眼前。當目光移進店裡,千萬要記得留意身旁一張張鐵椅,因為每張椅背都烙上益和的浮雕字樣,這早已少見的“文物古蹟”,清楚地記錄了幾十年前的生活風貌,仿彿歷史就停駐在那抹稍縱即逝的晨光裡。 小時候常會疑惑:茶樓以“樓”自居,一定要有兩層才算數,但為何許多只在底層經營,甚至根本無樓可“上”的平房茶肆,也敢敢稱為“茶樓”呢? 就像外婆常說的,如果她中了福利彩票便帶我上“高樓館”嘆世界。其中,高樓館所指的,就是酒樓。我曾多次追問外婆有關“樓”的定義,她總是笑瞇著眼用東莞鄉音大聲的說:!有錢怕什么?怕搵唔到有樓的“高樓館”咩?到時想登上幾層就有幾層啦!傻仔。 [size=+1]茶樓茶室 意思不同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前陣子在翻尋香港的茶樓歷史,無意中竟從吳昊教授的著作《飲食香江》中找到了答案。 據稱舊日香港茶樓,分為多種類型,大凡兩層樓以上的叫作“茶樓”,如果規模較小,只得地下一層的,比較高級舒適者稱為“茶居”,“茶室”次之,最簡陋的就是“二厘館”。 此外,“茶樓”裡的茶錢也分為三級。最貴的當然位于樓上,雖然當時還沒有電風扇設備,但窗戶洞開,風涼水涼,可謂上等靚位。中價的設在樓下和二樓之間的閣樓,雖不及上座涼爽,但仍屬清靜雅座。至于樓下鋪位則最便宜,因空氣流通不佳,門口大開,市聲嘈雜,為一般勞苦大眾飲茶之處。所以時人多慨嘆:有錢上高樓,冇錢地下踎(廣東話蹲的意思)! 所謂“地下踎”,也有此一說。因為當年沒錢上茶樓飲茶的勞苦大眾,就只能到一些佈置簡陋收費低廉的“二厘館”消費,由于這些苦力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了蹲的姿勢,所以到茶室飲茶時,好些還是脫下鞋子,蹲在椅子上…… 倒是后來合而為一,不管有樓無樓,一律稱為茶樓。 上周到檳城出席新書交流會。第二天特地起個大清早,到賣菜巷益和茶樓去補拍幾幀點心照片。無意間察覺椅背上烙著的浮雕字樣是“益和茶室”,而非“益和茶樓”,不禁會心一笑,似乎“真相”早已寫在那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