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 now,tvbnow,bttvb: S& `! K' \6 r7 ]. F
救護車將一身傷、陷入昏迷的女童緊急送院救治。
4 U6 s# L% H3 c! ?os.tvboxnow.co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O4 T* N/ s2 c% y3 B" k
台灣新北市一名11歲許姓女童,平日由單親媽媽交給契媽照顧,假日才回家住。本月4日凌晨3時許,女童在契媽家昏迷倒臥客廳,經救護人員緊急送院,發現她嚴重顱內出血,且頭臉、腹部、背部、腳板底都是傷,疑似遭人用棍棒虐打,醫護人員認為有異,即通報相關單位。
1 g% Z$ x% {5 A$ L) ?, i
i4 Q2 h6 L+ x Hos.tvboxnow.com警方調查指,女童的生母及契媽均供稱,女童因癲癇發作才昏迷,眼眶瘀青處是不小心被冰桶砸傷,背部紅腫是近期幫女童刮痧留下的痕迹,腿部及膝蓋傷勢是被蚊子叮咬後抓出來的。她倆僅因女童沒做功課,打她腳板底。不過,兩人無法交代為何女童嚴重顱內出血,警方也沒有查到女童有癲癇症就醫紀錄,因此認為案情可疑,已報請基隆地檢署檢察官指揮偵辦。tvb now,tvbnow,bttvb+ f4 n0 d( y! p' |& l% K
( X" a: q, }$ q/ z: B! V警方今日上午指,女童去年9月曾走失過,契媽也急着找她,警方當時感覺女童有點發展遲緩,其生母因為工作關係,將女童託給契媽照顧,契媽很錫女童,連與女童年紀相仿的契媽女兒都向警方說,她有點吃醋。鄰居則透露,當天凌晨聽到救護車抵達樓下,女童曾大聲哀嚎:「好痛!好痛!頭好痛!」
5 Q( q+ i+ S# r/ [2 k
, z. C& }5 {1 H+ O! F8 X$ xos.tvboxnow.com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家防中心)指出,女童的親生父母因一早就要去街市擺檔,無法接送女童上下學,從去年中開始,便將她託給批發商的友人照顧。去年10月,家防中心接報得知,女童眼眶外側有大片瘀青、腳上也有傷痕,女童表示是自己搬東西時,被高處掉下的物品砸中。經醫療中心協助認定,傷勢疑因外力重擊造成,但無法確認是虐兒。為保護女童安全,家防中心聯絡其親生父母,要求他們接回女童自行照顧,並多陪伴關心。os.tvboxnow.com# w( K/ W9 T4 K" G4 R. R( g6 e
公仔箱論壇) g% h8 c; i' x' e$ d
家防中心表示,調查發現女童的親生父母與契媽均沒有施虐紀錄,但為顧及女童安全,從去年11月起多次家訪及校訪,其間並未發現不明傷勢。社工訪視會談過程中,發現女童疑有發展遲緩情況,結合教育單位進行特殊教育輔導和專業輔導資源,並進行語言治療,以改善女童學習和互動能力。tvb now,tvbnow,bttvb9 [7 z ~+ v+ X5 Q( e% p: I9 a
4 J6 T( s" o3 a8 R" C" @2 r
校方說,去年8月女童轉到該校,學習等各方面都很正常,也未曾缺席,很遺憾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去年10月,校方曾發現女童眼睛有瘀青,家長說是女童調皮跌倒,當時校方已通報社會局,並有出面了解狀況,後來一直都很正常。直到這次送醫院,校方才知道事情比較嚴重。公仔箱論壇, Y1 O! C/ g. H \7 Q
公仔箱論壇! l- r7 g' B3 L* O. G! C5 d% C$ `3 @# m
女童的契媽及親生母親今日下午現身,聲淚俱下地說明女童受傷由來,嚴正反駁虐待女童。她們說,女童常會半夜起來看電視,當晚契媽起來發現客廳還亮着燈,走出房門一看,女童就倒臥在沙發前,疑似癲癇發作,擔心女童會咬斷舌頭,趕緊將筷子塞進女童嘴裏,並電召救護車送院。她們還說,女童嗜睡,看書會容易睡着,故曾帶她去刮痧,改善情況。今年春節全家出遊,女童走樓梯時不慎跌傷膝蓋,結痂還沒好,女童又抓破皮。至於肚子的傷痕,應該是癲癇發作搶救時壓傷的。另外,黑點是胎記,不是受傷瘀青。- I/ G1 O7 }% R \( I; \
tvb now,tvbnow,bttvb. a [5 Y! T# U2 f, N
有關女童顱內有血塊,是因為她走路時常跌倒,回來後也不主動提起。至於眼睛傷勢,則是在雪櫃製冰盒掉出來時砸到的。契媽說,她有一個親生女,個性較為叛逆,常會頂嘴,相較起來,她反而比較疼愛女童。! @! y o9 \ [7 _5 v
' f+ Z/ P5 A! q) w+ r3 ?: {3 C2 B生母與乾媽兩人在街市工作,為僱傭關係。因為兩人交情很好,契媽才會幫忙照顧女童。她們說,議員未將事實弄清楚前,就鬧得沸沸揚揚的,讓她們名譽嚴重受損,不排除提出控訴。" Y2 m' m* m. E
& u* {1 O- t,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台灣《蘋果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