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研究以本地華人為對象,由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一組研究員,通過分析《新加坡華人健康調查》的資料,並展開追踪調查後得出的結論。os.tvboxnow.com; v. l: b, c/ A' m* h
4 v8 j% g1 K1 s6 Y* ]$ F$ W
; p, ~: P) A8 g0 h. n&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一項以本地華人為對象的大型研究發現,白飯吃得再多,似乎不會增加患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但如果少吃白飯,轉而以麵條或肉類來取代,反而可能增加患病概率,不如以麵包代替白飯來得更好。
8 j4 @* y* [! }; {1 Q/ G公仔箱論壇這項研究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一組研究員,通過分析《新加坡華人健康調查》的資料,並展開追踪調查後得出的結論。
- E! H; ]% C Z9 z! Q3 [5 e$ |' A/ Htvb now,tvbnow,bttvb《新加坡華人健康調查》是國大在1993年至1998年展開的研究,當時有6萬多名年齡介於45歲至74歲的華族男女接受調查。
@7 G6 X. V' H: x, _. ?6 x研究員過後分別在1999年至2004年,以及2006年至2010年進行追踪調查。受訪者原先沒有患糖尿病或癌症等。
6 d5 z9 a$ i0 T9 A分析4萬多人調查結果此次研究對其中4萬5411人進行分析。他們的飯量各異,吃最多的兩成受訪者,每天的米飯攝取量中位數達649.3克,可裝滿兩個飯碗,吃最少的兩成受訪者每日飯量中位數為236.5克。有約11%,即5207名受訪者在後期確診患上第二型糖尿病。! l3 A" `( g5 C, y
一些國家研究顯示,吃白飯有可能增加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概率,本地的這項研究卻發現,參與調查的男女患上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都沒有因為吃更多白飯而提高。
3 m# n9 G) s* D( E9 r& g$ y3 y7 q相比之下,如果是吃麵條,每多吃一份100克麵條,患病風險便增加約12%,而且女性吃麵條所面對的風險比男性還高出19%。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8 T' A b5 L* X- u3 Y7 i. T
研究也發現,若以麵條取代米飯,每取代一份100克的米飯,面對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就有可能高出14%,若是以家禽肉類取代,風險更增加37%。
& x) k( c, P0 A3 f: Q0 S以全麥麵包取代米飯
) n1 z" m0 `& o0 c比白麵包更降低風險不過,若是改為白麵包則有可能減少10%的風險;全麥麵包則可降低約18%。
5 B! {1 O3 f0 s$ _0 I- O: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很多人以為要避免患上糖尿病,就應該少吃白飯,但是這個研究結果似乎跟之前的認知相反,這是否意味人們可以“放心”吃飯?
. P$ Q2 K- g6 _; G7 n公仔箱論壇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之一、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兼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許恩佩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即便白飯不影響糖尿病風險,那麼吃一些能降低風險的食物豈不更好?雖然我們沒研究糙米,但哈佛大學的研究顯示,以糙米飯取代白飯可能有助降低風險。我們的研究也顯示吃白麵包或全麥麵包,也可減少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若臨床研究也能證實這一點,我們或許可考慮偶爾在早餐時以麵包取代白飯,而不是餐餐都吃白飯。”' a" f [8 c, A) H1 d
另外,她也指出,國外那些顯示白飯增加患病風險的研究,多由歐美國家進行。
- Y/ {& i# W! {9 I“白飯非歐美國家人民的主食,他們可能只是偶爾吃一些。研究顯示,他們的患病風險因吃白飯而增加,也有可能與他們吃時搭配了其他食物有關。”os.tvboxnow.com. [5 @& X$ C8 \
有鑑於上述分析結果,許恩佩建議,若公眾想減少白飯攝取量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須謹慎斟酌替代食物。
& [ A3 _. g7 |9 r6 W/ ^, d“少吃白飯的國人,千萬別以麵條和肉類這些會增加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的食物來取代。”
* {9 S( A- a) G9 x$ @. rtvb now,tvbnow,bttvb這項研究並未進一步分析與對比,白米飯與糙米飯如何影響患糖尿病的風險,但許恩佩相信,由於糙米的消化速度比白米慢,且升糖指數(GI值)較低,理論上控制血糖應會更有效。os.tvboxnow.com* \% \0 I7 d- e3 }- c& ~1 p( r! u* v
這項研究已在這個月初發表在著名國際醫學評審期刊《歐洲營養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