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德國納粹頭子阿道夫・希特勒,許多人都對他有負面印象,因為正是他聯合了日本、義大利,把當時所有的國家都拖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泥潭。不過,據希特勒私人醫生的日記提供的證據顯示,希特勒似乎具有超能力,他的很多預言都成真,尤其是關於德國戰敗的預言。
二戰後,盟軍分別佔領了德國,後來在美蘇的佔領區分別成立了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從此德國被一分為二。然而,在歷史性的這一幕發生之前,就已經有人成功地預測到了德國戰敗後分裂的命運,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納粹帝國的元首希特勒。
據說有一天,希特勒和自己的私人醫生莫勒爾閒聊,談到了對於未來的世界局勢。莫勒爾象徵性地問了一下希特勒的看法,他原本以為元首不會認真地對這個問題做出回答的,但是出乎莫勒爾意料的是,希特勒卻開誠佈公地向莫勒爾說道:
「我親愛的莫勒爾,既然你問到這個問題,而且你又不是大日耳曼帝國的軍人,因此也沒必要向你隱瞞這些,我什麼都可以對你說。而這些如果對軍人說了,就會讓人喪失鬥志的。所以你千萬不要向別人提起這些。你聽著,根據我的預知力,我們就快戰敗了。戰敗後我們將會一無所有,這裡將變成一塊美麗的草坪,草坪上將會掛著一個木製牌子,上面寫著『納粹總部』。在這附近,將會築起一面長長的牆壁,蘇聯人會割佔我們的大片領土,許多東方的日耳曼人將會被迫背井離鄉,而剩下的德意志將會一分為二,成為兩個敵對的國家,這種局面將會繼續到本世紀末。」
在聆聽希特勒的這番肺腑之言,莫勒爾非常驚訝,不過他將希特勒的這番話,真實地寫入了自己的私人日記中。
歷史證明,希特勒的這個預言成為現實。德國戰敗後,同盟國根據在此之前的波茨坦會議中的協議,決定在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四個戰勝國佔領,並且合組一個最高管理單位盟國管制理事會來作為治理德國的最高機關。
但由於東西方之間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在戰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共產陣營逐漸疏遠。
1948年3月時,美國、英國、法國三國呼籲蘇聯共同在倫敦舉行會議,將各國分別管理的德國領土合併,組成一個新德國政權,但是這個提議被蘇聯拒絕,蘇聯此後更是加快了將德國東部分裂出去的步伐。
面對蘇聯的這種行動,西方的英法美三國針鋒相對,先把三國的佔領區進行了合併。
後來在1948年6月20日,西方佔領區境內進行貨幣重整計劃,當時西方三國佔領區內原本分別發行的貨幣進行了整合的動作,發行了的西德馬克,而蘇聯佔領區也在短短三日後發行了東德馬克,象徵著東西德正式分離。
東西德分離後,為了防止東德的人民逃到西德境內去,在蘇聯的支持之下,東德方面曾於1948年中開始,對屬於西德管轄的西柏林地區進行了為期11個月的封鎖,希望透過此舉達到完全控制整個柏林地區的目的,但是這個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柏林封鎖解除後,在原來的西方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而東德方面也在1949年的10月7日宣布正式成立以德意志社會主義統一黨,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1961年8月13日,東德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筑的全封閉的邊防系統,被稱為「柏林牆」,全長167.8公里。
不過,這則預言也有小小的出入,因為根據希特勒的說法,他的元首宮邸附近將會挂有一塊木製的牌子上面寫著「納粹總部」,但事實上,後來立在那兒的是一個石碑,而且寫的也不是「納粹總部」。但這些都是一些細節的出入。
外界狐疑的是,難道希特勒真的具有超能力?也有人懷疑這個預言是假的,是後人杜撰的。但是這個預言又確確實實存在於希特勒的私人醫生,莫勒爾的私人日記之中,其真實性顯然也是無法否認的。
據悉,希特勒的其他一些預言,後來也都變成了現實。
例如在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前,他預測到西方的國家尤其是英、法兩國不會對德國的吞併行動有所阻撓。果不其然,他的這個預言確實非常正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面對納粹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英、法兩國大力推行所謂的綏靖政策,不斷犧牲盟友的利益,對希特勒縱容姑息。
此外,希特勒還預言自己親密的戰友和忠實的追隨者希姆萊和戈林,會在希特勒臨死之前10天內,同美國人勾結,背叛希特勒和納粹的事業。希特勒做出這個預言時,正是納粹帝國最為強盛的時候。當時希特勒已經在西線擊敗了法國,在東線對於蘇聯的戰爭也進展順利。
戈林是納粹的空軍頭目,是僅次於希特勒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納粹黨魁。希姆萊則是著名的黨衛軍和蓋世太保的最高領導人。
這兩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推波助瀾者,都曾心甘情願地隨時準備獻身於希特勒,而戈林和希姆萊當時均對納粹的勝利深信不疑,絲毫也沒有背叛希特勒的意圖。
當時,大家都對元首的這個預言感到十分的不解和驚愕,在聽到了希特勒的這個預言之後,戈林更是顫抖了足足有半個小時。儘管如此,希特勒的這個預言最後還是實現了。
1944年後,隨著盟軍在大西洋沿岸開闢了第二戰場,納粹德國末日的來臨已經是遲早的事情了,戈林和希姆萊這兩人也開始盤算自己的未來。在希特勒戰敗自殺前幾天,他們悄悄地與美國方面進行停戰談判,他們打算活捉希特勒,作為與美國人交換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