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芳是個幸福的劏房戶,如果你見過更差。「乜咁平?」是她的住處得到最恭維的讚美︰「個個都好羨慕我。」葵涌區,唐二樓,一人套房有80呎,敢情已經比今天公屋一人最低居住面積的75呎要高;不過實際公屋的人均居住面積有140呎,至於殖民地年代已開始奉行的「鄔勵德原則」中,提倡公屋須有獨立廚房和廁所,來到阿芳的單位,也變種成為獨立「相連」廚廁。今期本來想要探討的,是站在人道立場上那度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底線,未來還有多少繼續逾越的空間?劏房筍盤:廚廁相連黑房「香港地是這樣的了,想平,廚廁很難不相連,劏房全都是這樣。」尤其當看過「有線新聞」報道更駭人聽聞的牀廁相連單位,這樣的格局,已算是劏房中的筍盤;熟知區內情况的「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發言人吳堃廉說,同區相似的單位,起碼五六千,而這裏不過月租二千八。無窗太焗 落簾不閂門「我們的業主真是個很好的人。」阿芳懇切的性格都寫在臉上,細氣柔聲,對於業主、她的好姐妹鄉里以特惠租金租給她的住處,她安分知足,唯一可以挑剔的地方,可能是八十呎的空間沒有一扇窗口︰「我一個人也沒有什麼所謂,道門也不閂的,入面裝兩條簾,睡覺也不閂,(否則)好焗。」有窗無窗的日子也是這樣過,搬入這間房前,阿芳住在同一個單位的平台的僭建屋,僭建屋同樣一劏五,她住過其中兩間房,一間有窗,一間沒有,靠抽氣扇帶進新鮮空氣,抽氣扇壞了,她便打開門,如此這般住了年幾,也是同一句︰「一個人住,沒什麼所謂。」麻煩的是下雨天︰「漏水,一落雨啊,牀都濕了,一拆張牀,爛晒,我都爛了兩張牀咯,哈哈。」有時候老鼠會在假天花上走來走去,吱吱作響,不過後來大廈要維修,拆僭建物,她搬到室內這間房來,乾淨企理,也就不怕老鼠。煮飯一房油煙? 只煠不炒實在沒有什麼好挑剔的,三千有找,獨立水電表,整個區只此一家,除了廚廁相連可能有多少衛生上的問題,譬如,煮飯中途人有三急如何是好?「我會煮好飯才去洗手間。」只有當鄉下的弟弟有時來寄住,大家生活習慣不同,才難免時有尷尬;看到廚廁與睡房之間有門,何不食肉糜的問題衝口而出︰「閂了門炒菜便不用怕油煙?」阿芳呆了半晌,有點莫名其妙︰「不會炒的,而且用電磁爐,炒不炒也沒有大分別,求其淥菜淥麵就算。」差點忘了,劏房戶有劏房戶的煮食法則。總體而言,阿芳對於自己的住處沒有覺得有什麼好抱怨︰「所以你們叫我去遊行,我也不會去。」說着訕訕地笑,她說怕被別人影到,給業主看見,會怪她不會知足,雖然她不是沒有想過可以再住好一點︰「有得揀當然想住大少少,而家開張食飯枱也開不到,開到又閂不到門,又沒地方坐,但自己的經濟能力這樣,沒辦法。」她是食肆雜工,月入一萬元,扣除寄給鄉下患病母親的,她實在不願意多花租金之上,左思右想,三千六是她的極限,比現在每月多付八百元,可以為換來多一個窗?廚廁分開嗎?她問。居住標準 低處未算低從阿芳的住處離開,幾乎要被說服︰「間房其實也算不錯。」當劏房被普遍社會接受,視為無可避免的存在時,只要有更差的出現,本來不算太好也會變成沒有很差——這是現代社會在逆來順受中,不斷自我降低標準的進行式。要在倒退的洪流中守住文明底線,唯有共同重建一套標準共識。「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去年的一項調查,先由前線社工根據接觸不適切居所居民的經驗,總結出22項住屋標準,再透過約100名不同地區的街坊經小組討論及投票,選出的「十大住屋標準」(表一)。定一標準 留一尊嚴底線吳堃廉說,訂立標準是為了希望政府將來制訂與房屋相關政策能有所依歸︰「劏房的狀况已維持了相當一段時間,我們也相信在未來十年也會繼續存在,既然如此,就要想相應的方法,不只針對劏房,而是整體也要符合住屋權的要求。」國際間有關「居住權」的討論,早在一九九九年由聯合國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委員會通過「適切居住權」(the 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奠定了七大指標,包括「居住權保障」、「基本服務與設施」、「可負擔性」、「居所適切性」、「住屋機會」、「地點」和「文化共融」等(表二)。同年,香港立法會也曾討論過《私人住宅的居住標準》研究報告,報告內容仔細闡述了「建築物條例」和「消防條例」對住宅的要求,但有關面積一點,卻以「在香港,私人住宅的居住空間及居住密度並沒有任何標準」作結。直至二○一三年,時任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議員謝偉銓在立法會提出制訂「制訂住屋開支比例目標及人均居住面積標準」的不具約束力動議並獲得通過,時任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重申,私人單位面積,取決於市場的供求情况︰「不少人指出,因為樓價貴、租金高,所以愈住愈細。最終來說,只有在房屋供應充足,合乎市民負擔能力,人均面積才可逐步改善。」放棄追上公屋 寧要獨立廚廁但5年過去,人均居住面積並沒有因為供應增加而有所改善,吳堃廉說,今天的劏房居民,早已拋棄對居住面積的期望︰「雖然『人均居住面積不少於75呎(公屋標準)』最後也有列入十大指標之中,但假如要揀選一些『必要符合』的標準的話,他們不會揀這個,因為知道不切實際。」以3人家庭為例,人均75呎即等於225呎的單位,一般基層家庭根本無法負擔租金︰「如果要他們揀,他們寧願放棄,揀要獨立廚房同獨立廁所。」重演七十二家房客 基層妥協?吳堃廉接觸過的居民,普遍認為相比起面積,獨立廚廁才是對住屋的最基本要求,像阿芳,她寧可住處不見日光,也不願意與別人共用廁所;早前社聯獲政府支持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明愛基層組織發展計劃組的調查便發現,七成深水埗劏房戶表示,因擔憂共用廁所和生活習慣不同,所以不會參加。但隨着劏房變成共居,牀位進化成太空艙,基層租戶在「面積vs. 設施」上已經作出的妥協,將再一次面臨衝擊。低端人口 住高端太空艙阿芳月入一萬,不希望花多過三千六在租金之上,毫不過分,本來租金佔收入三成便是國際標準,不過這裏是香港;所以根據她現時月租二千八,在市區能夠負擔的,便只能夠是與人共居的牀位,或者進化版的「太空艙」。陳先生代理的深水埗太空艙位,概念是來自日本的,硬件則來自「廣州米艙太空艙科技有限公司」,登上官網一看,認得款式是編號M863的「簡潔款橫式單人艙旗艦版」,用配備的智能鎖匙卡在門外的裝置上一「嘟」,橫趟艙門應聲而開,裏面是長202、cm寬92cm、高115cm的睡眠空間。艙內有照明系統,充電糟,牆上還掛有一個小型滅火筒,如果能夠克服艙門關上一刻後的幽閉感,大概可以入眠安睡,艙身還配備「可調進出換風空調循環系統」,其實就是抽風機,將唐樓單位內的冷氣抽入排出,保持空氣流通。「太空」艙 無儲物空間將太空艙整疊堆在唐樓單位之內是一道奇怪風景,不過真正的違和感是來自每個艙外面掛着待乾的內衣褲,令人聯想起昔日籠屋的景况;因為艙內基本上沒有空間放置私人物品,因此每艙戶會獲安排一個牀頭櫃和一 個小型儲物櫃,共用空間是艙與艙之間的走廊,以及廁所和淋浴間,沒有太空設備,回歸傳統唐樓格局。以上艙位,包水包電包Wi-Fi,月租也不過二千八,與阿芳的預算脗合,單以艙位內的光鮮整潔程度,其實不差,不過又不符合她要有獨立廚廁的要求,是她的要求太高?還是社會的標準已經不同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訂立指標呢?有時不止我們,連街坊也覺得很難去判斷到一個單位到底算不算抵租。」吳堃廉說。剛過去的扶貧高峰會上,特首林鄭月娥說要為居住環境惡劣的兒童發聲,問題是,今天香港的住屋標準模糊不清,何為環境惡劣?何為適切居所?表一﹕民間十大住屋標準1. 每年加租幅度少於通脹2. 以政府水平收取水及電費 (不濫收)3. 有簽署租約4. 業主願意提供合理的維修服務5. 人均居住面積不少於 75 呎 (公屋標準)6. 有獨立廚房7. 有獨立廁所8. 有窗,室內通風良好9. 天花及牆壁無剝落、漏水、滲水10. 有冷氣表二﹕聯合國七大指標1.居住權保障穩定的居所,受法例保障,免受逼遷、爆竊等威脅2. 基本服務與設施安全水電供應、基本衛生設施3. 可負擔性不會因為租金影響日常生活4. 居所適切性免受天氣、傳染病、自然災害威脅5. 住屋機會保障社會邊緣社群有合適居所6. 地點附近有就業機會、基本社會設施7. 文化共融不會因為任何形式的歧視被剝奪住屋權利【住屋篇】文‧圖//梁仲禮編輯//林信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