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尚達昨在本欄提過,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提出新增五十億元經常開支,這筆「教育新資源」如何分配引起教育界關注,其中自資高教界便爭取以學券方式,補貼學生的學費開支。有教育界友好同程尚達傾開,認為高教界面對收生「寒冬期」,除了爭取政府資源之外,亦應「逆境自強」增加收入。
" [4 N) e0 H% c% los.tvboxnow.com隨着林鄭月娥在政綱提到資助中學畢業生就讀自資院校學位,但卻未提「指定課程」,自資高教界便期望下屆政府可以通過學券方式,直接資助學生就讀自資院校的學費,亦希望政府為自資院校提供啟動資金,而非現時的免息貸款,甚至免去未還清院校的貸款,讓院校能把捐款等收入投放在教學上。: ^6 Q: V& j5 e' {# Z& w
聽聞有院校代表提出,認為政府不應再把資源投放在八大高年級學位銜接課程,變相令更多副學位課程畢業生,能升讀自資院校。有教育界友好同程尚達傾開,認為適齡中學畢業生人數將由現時五萬二千一百人,逐步下跌至二〇二〇學年的四萬三千五百人,自資高教界提出上述要求來應對「寒冬期」可以理解,「然而實際學生人數減少,收入只依靠學費收入與政府資助,恐怕難以持續。」tvb now,tvbnow,bttvb) V; U, N4 @1 D* z/ Y3 z
友好坦言,不少自資高教界對海外私立大學辦得有聲有色,投以羨慕眼光,甚至質疑本港的私大發展嚴重落後於八所公帑資助大學,然而這些海外私大的成功經驗,卻不見得是政府「泵水」造就,「海外知名私大,比如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得以躋身國際大學排名,正是他們都是研究型私大,通過研究與技術轉移開源,相當程度依靠企業捐款與研究收入。」
3 f) |" _3 Q7 o友好認為本港自資院校硬件與師資俱備,但教學為主的定位,卻限制自身發展,「不少自資院校把發展定位放在教學上,以為可與公帑資助、以研究為主導的八大『分工』,但事實卻令自資院校發展受制於收生多寡,而欠缺研究與技術轉移,企業未必投放資金支持私大發展,結果只能依靠私人捐款,若非政府提供配對補助金,仍然難解銀根緊絀的問題。」os.tvboxnow.com2 s+ [# Y) E# }1 i |+ P: D
其實自資高教界期望在「教育新資源」分得一杯羹,可以理解,但高教界要持續發展,並不能只靠政府「分餅仔」,長遠而言,更須考慮調整以往只重教學的自身定位,逐步提升研究實力,以知識轉移為院校發展注入新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