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吳益婷/華教運動的老化癥狀

馬來西亞華教運動若想重振雄威成為華社知識份子的集中場域,是否得像七、八十年代一樣尋找魅力型領袖?或采取符合時代價值觀的途徑,走向多元中心,減少對單一組織和領袖的依賴,讓更多團體分享資源,擔任不同責任,發揮不同角色,探究多種論述。目前董總的危機,提供關心者對運動未來方向的思考。過於執著「拯救」董總也許只能讓運動踏出一小步,思考如何提升運動的包容力和創新力,也許對維持運動的活力更重要。
( J% [5 M- h8 @9 T馬來西亞華教運動近年來不斷浮現老化的癥狀,似乎已走入遲暮階段。這是近來觀察董總發展所得的感想。關於華教運動的老化跡象,洪敏芝(下圖)的專書《Institutions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The Chinese Education Movement in Malaysia,1951-2011》【暫譯:「建制與社會動員:馬來西亞華教運動(1951-2011)」】作了相當有趣的描寫。這本由博士論文改寫的著作,完成期間正巧碰上新紀元學院事件(2008年)——現任董總主席葉新田擔任新紀元學院理事會主席時與院內教職員的對峙,這場紛爭最終導致多位教職員離職抗議。
( C; l) ^6 M4 u! J( f
3 i% f7 _4 x/ h+ pos.tvboxnow.com雖然未涵蓋近年關丹獨中的爭議,以及目前董總內部天天上演的唇槍舌劍,但是這本書準確地指出,早在關丹獨中爭議發生之前,在董總主席葉氏的領導下,華教運動已顯得步伐蹣跚。os.tvboxnow.com( r' W, |; p) z3 e; f' N+ h
作者提出了幾個華教運動老化的癥狀,包括組織的官僚化(bureaucratization)、中心化(centralization)和僵化(ossification)。雖然我不太認同作者認為華教運動的領導董總出現官僚化問題,但相當認同她所指出的,華教運動出現中心化和僵化的癥狀。華教運動原是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支持者來自全國各地、不同階級和教育背景。但七十年代的獨中覆興運動後,各地華教運動的事業逐漸由華校的董事擔起。華校的教師,不論華小或獨中教師,都把時間投入於教育和學校活動,無法再扛起五十年代林連玉肩負的重擔。這樣的局面,也促使曾經是運動領導核心的教總,逐漸退出核心,成為附屬於董總的華教組織。
' H# ^: e9 a7 a  }; W
& E1 c4 A4 v# y) wos.tvboxnow.com三機構分道揚鑣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B1 Z; [$ V3 p  T$ Q
在五十年代,華教運動的領導核心本來由三個機構組成,就是教總、董總和馬華公會三大機構,但是馬華很早就離隊。所以到了七十年代,當教總也失去活力後,董總自然成為華教運動的核心。
" }4 G1 a8 B' `( n3 q1 atvb now,tvbnow,bttvb七十年代的董總主席林晃昇(1973-1990)被華教界譽為高瞻遠矚又有氣魄的領袖。在他的領導下,董總廣納人才,各地華裔知識分子,包括畢業於英國、臺灣、紐西蘭等地的專業人士,都願意投入華教運動,協助華文教育的發展。在他領導下的董總,設置了獨中統一考試,又出版統一課本。這些關鍵性的步驟替獨中發展鋪下了穩固的基礎。
4 ^+ Z$ |4 c9 v4 [os.tvboxnow.com到了八十年代,董總已成為華教運動的最高領導。雖然當時還有其他華人社團如中華大會堂、中華總商會等,但是都無法與董總的崇高地位相比。除了華教議題,其他影響華裔權益的課題,如國陣政府的新經濟政策、文化政策、語言政策等,董總幾乎都是代表華社表達心聲的主要推手。譬如1985年十五個華團所推出的《華團宣言》,由董教總,各州大會堂和總商會發起。當年的董總主席林晃昇甚至鼓勵華團人士參政,以促成兩線制。他本身就辭去主席職位,以在野黨的旗幟參選1990年大選,可惜功敗垂成。
- |6 W4 p4 J6 ntvb now,tvbnow,bttvb九十年代,華教運動仍有創新,如成立新紀元學院,圓了許多華教人士的心願。新紀元學院從創辦到發展,幾乎都是由董教總教育中心策劃。在1999年大選前夕,由董總和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等號召的華團大選訴求,不僅得到國內數千個華團簽署,也罕有地得到其他公民社會成員的響應。可見,除了教育課題,董總也是代表國內華社心聲的發聲者。公仔箱論壇- i2 G. }( `9 W  t. X' l# i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7 n% F5 u2 l
論述守舊固步自封
* F& R  E8 U0 V九十年代後的董總,仿佛進入中年,既成熟穩定又有保守和固步自封的傾向。在董總領導的華教運動已經很少考慮開拓新支持者,處於自滿又保守的狀態。當國家面對新的政治局面,華教運動的論述和著重點依然守舊,無法抓緊一個時代所提供的政治機會。而且董總一而再地陷入內部鬥爭,如此拖拉數年,董總和華教運動的現有機制都無法擬出一套方法處理派系鬥爭和人事矛盾,只能任由少數當權領袖操弄。因此許多人感嘆華教隊伍四分五裂,人心渙散。這是一個僵化的體制,也是運動老化的另一癥狀。
1 e: R/ c; a4 K$ z" F' ?9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華教運動承載無數的機構與團體,由龐大多元的制度組成,華文學校是最基本單位,尚有董事會、家教協會、華團等。但是過去數十年,華教運動的領導層和資源集中在董總身上,其他運動成員相對勢力微弱,讓這個運動走向依賴單一組織和領袖的地步。當這個「最高」組織和領導無法順暢操作,這個運動就落入停滯不前的狀態。可以說,董總因魅力型領袖而崛起,也因領袖的老化而沒落。
7 N2 c3 ~$ ]2 d' i9 i& P' ?, c今天的華教運動,若想重振雄威成為華社知識份子的集中場域,是否得像七、八十年代一樣尋找魅力型領袖呢?還是尋找另一個可能性,就是采取符合這個時代價值觀的途徑,走向多元中心。這包括減少對單一組織和領袖的依賴,讓更多團體分享資源,擔任不同責任,發揮不同角色,探究多種華教論述等。目前董總的危機,提供了關心者對運動未來方向的思考。過於執著於「拯救」董總也許只能讓華教運動踏出一小步,思考如何提升華教運動的包容力和創新力,也許對維持華教運動的活力更重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