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林嘉翰/回應李建聰:307爲何是歷史事件?

任何形式的反抗都不是為了個人而戰,不要誤以為參加一場遊行示威就盡了公民的全部責任。307將被歷史記載並非因爲事件有多特殊,而是在於受害者的身份。若具有任何時代意義,那是因為安華的身份地位,這恰恰反映出抗爭本身缺乏了民主精神的體現。讓我們認清一個事實,民主無法讓其他人代勞,與其寄望政治菁英,不如反思自身日常。os.tvboxnow.com0 a  w1 U, u8 j
感謝李健聰撰文〈307:青年上街的時代意義〉(以下簡稱李文)的回應與批評,如拙作所提,要建設怎樣的國家是大家必須思考的,結果也是開放的,任何形式的交流與對話應被視爲健康的現象。
+ t* R: V+ l" _" f, V' G& Ptvb now,tvbnow,bttvb然而從李中可以看出,作者顯然曲解了系統暴力的本質,可能誤判了局勢發展。容許我在此澄清,進一步闡述相關概念。
" k. X" `' n( i: m" c3 x' w所謂系統暴力,其實不一定與官僚體制掛鉤,不要忘了,人民也身處在這系統當中。若要理解何謂系統暴力,其實可用另一個方式帶入,那就是問:307爲何會是一項歷史事件?公仔箱論壇! D, Q9 P2 I3 W( t5 H% u8 ^; R
無論當天有多少人上街,集會訴求是什麽,或斷言它已「爲505黑潮後停滯不前的政治社會局勢打開新局面」,307將被歷史記載並非因爲事件有多特殊,而是在於受害者的身份。早在馬哈迪1988年罷免聯邦法院院長和幾名最高法院法官,蠶食司法體系的獨立性,受害者斷不會只是安華一人。但我們又能否知曉其他受害者的名字?誰又會爲他們站出來?這就是系統暴力。, k# O. v$ Z$ N2 r
(照片來源/The Malaysian Insider)
5 @# d8 e3 i! K公仔箱論壇李文提到「當國家的系統暴力設定307爲『和平集會』時,我們當然不需因爲集會和平而産生不必要的的焦慮與自我矮化」,是明顯誤解了系統暴力的概念。系統暴力會催生出眼見的物理暴力,但不會將抗爭設定為「和平集會」。試問一開始將抗爭定性為和平集會,難道不是主辦者本身?另外,李文認為當權者的軟弱和警察不敢鎮壓,由此斷言307成功「爲505黑潮後停滯不前的政治社會局勢打開新局面」,那麼,日前警方鎮壓雪州格拉纳再也關稅局反消費稅抗爭,是否意味著這剛被打開的「新局面」又遭關閉呢?很可悲地,若307具有任何的時代意義,那是因為安華的身份地位,這也恰恰反映出抗爭本身缺乏了民主精神的體現。tvb now,tvbnow,bttvb' q8 w1 y* h' o& e
再舉一例,從2003至2007年,就有超過1500人死在監獄、警局和移民局的扣留所及康復中心,但直到2009年雪州行政議員助理趙明福被發現在反貪委會墜樓身亡,引發社會強烈反彈,扣留所羈押死亡事件後來才受到關注。但運動並不限於為死者平反,因此契機而成立的趙明福民主基金會,為剷除系統暴力往前邁向一步。
7 M. V$ Y# I& L) e# c8 k, P)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安華被判入獄後激起的社會抗爭,本可成爲改變體制的催化劑,但却因無法辨識系統暴力而被疏了。目前在吉隆坡獨立廣場的持續抗爭,把訴求擴大至要求總警長下臺,目標更為明確,但更應重提成立「獨立警察投訴與行爲不檢委員會(IPCMC)」的建議。
# W) F" @, i) E公仔箱論壇也許有人認爲要促成體制的改變難度,大于要求總警長或首相納吉下臺,又或根本不曉得該為抗爭注入哪些內容,此時當權者的言論可作為指標。青年及體育部長凱里當年曾表態,處理羈押死亡案和警察濫權問題,重要的是「嚴厲行動」,而非成立任何委員會。這不啻表明,那些被當權者拒絕的,就是我們應當戮力爭取的。
5 Y, I+ c$ |' B2 q6 m- O公仔箱論壇
; I4 v3 ]% A6 K' qtvb now,tvbnow,bttvb馬來西亞已經來瓶頸,我認同應「用更多不同、更激進的手段打破常規化的挑戰」。丘光耀提出的夜宿雙子塔,延長抗爭時間的建議,本可將抗爭路線多元化,可惜最後無疾而終。為此更多的策略討論是有必要的。公仔箱論壇/ I7 p7 ?) r( V* _( y+ A
另外,曾維龍在〈激情•儀式•瓶頸:307後思慮〉準確指出「有參與即可」成了慣性模式,公民組織亟需思考遊行示威是否已經儀式化?如何避免成為一種贖罪儀式?這種贖罪儀式其實已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就像以為參與植樹計劃就能減緩全球暖化一樣。須警惕的是,不要誤以為參加一場遊行示威就盡了公民的全部責任。這不只是容易被計算,而是完全符合了當權者的期待。
  ]) V) w" Y: M: t; Atvb now,tvbnow,bttvb是的,爭取釋放安華時必要的,但同時勿忘了摧毀背後的系統暴力。不管是臺灣「太陽花學運」或香港「雨傘運動」,任何形式的反抗都不是為了個人而戰。最後讓我們認清一個事實,民主無法讓其他人代勞,與其寄望政治菁英,不如反思自身日常。tvb now,tvbnow,bttvb8 U4 w/ t. u7 Q0 V
同樣一句話,我們必須開始嚴肅思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