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香港] 網上易失控 令人遺忘同情心

前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以及被嘲笑全球最醜女子麗莎,均以自身經歷宣揚反網絡欺凌。研究指網絡可降低人的感情控制能力,手指一click好易,但大家可別把人情味也當兒戲。公仔箱論壇6 a3 Q( k! F) s; E
互聯網改變世界,我們為此享受到更多便利及樂趣,但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失落了一些重要東西?17年前捲入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性醜聞案的前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Monica Lewinsky),上周四出席TED會議演講,大談網絡出現缺乏憐憫同情的危機(a compassion deficit, an empathy crisis),呼籲大家上網時要有多點同情心。公仔箱論壇  ~' p; ^6 e  ?' _& e
她在演講中談到自身經歷,當年性醜聞案令她不僅面對報紙電視等輿論批評,當時她亦在網上受到公眾羞辱,在網上發表抨擊及刻薄說話的人,猶如向她投擲「虛擬石頭」,殘酷的人性透過互聯網,將對別人的羞辱放大,且永遠記錄在案。
- G) n: G- h# f1 z. X8 @( R網上欺凌殺傷力 足以奪命
) J; D% d, `# l: Qos.tvboxnow.com萊溫斯基曾稱自己是第一代網絡欺凌的受害人,到了今時今日,網絡欺凌仍然肆虐。近日美國女子Lizzie Velasquez,也為此而發聲,她因天生因素令她身體無法積存脂肪,體重不足64磅,且有一目失明,其外貌遭到嘲笑,17歲時有人將其影片放上YouTube後瘋傳,且稱之為全球最醜女人,有網民留言稱「怪物」、要「燒死她」。這些年來,她未有被這些惡言「擊倒」,最近她更成功籌錢拍攝自己的故事,包括網上被欺凌的經歷,宣傳反欺凌及要勇敢面對人生的信息。- J" l: z, a' _3 X) u0 Y
網上欺凌的殺傷力,不是人人承受得來。事實上,有多少人為此受苦,心靈受創,多年來有不少因網絡欺凌而自殺個案,如2012年有加拿大少女Amanda Todd遭受長達3年的網絡欺凌後選擇輕生(見表),她自殺前拍下短片控訴網絡言論「殺」人無形,引來國際關注,當地曾因此討論是否針對網上欺凌立法。, h7 E/ U3 f9 `% n+ y
事實上。去年一項針對9至21歲青少年的荷蘭研究亦發現,遭受網絡欺凌的人,自殺風險較常人高出3.21倍,比起現實欺凌的2.16倍還要高。tvb now,tvbnow,bttvb8 g/ `7 I/ D8 Q' s3 ]7 ~
英調查:8成人認網上易暴躁
. @; s; `3 C& }, F; P0 V0 a2 x網絡上的惡言惡語,來自四方八面,可以是相識或不相識的人,何謂欺凌?甚麼話說不得?要以立法來管制,爭議一定大,或許大家更應該反思的,是網絡會否令人變得刻薄?在現實上若你不會輕易說出涼薄的話,在網上是否有同一標準?隱身在電腦後面,是否就會令人變得放肆,少了人情味?
$ H- Y9 G+ b) r( F, Mos.tvboxnow.com英國《每日郵報》本月報道指,當地一個調查指逾80%英國網民承認在網上容易變得暴躁,較現實生活更容易「攻擊」他人。報道又引述當地心理專家Richard Sherry解釋,網上留言者由於感覺與當事人的距離變遠,又可匿名躲藏在電腦背後,結果對他人的同情、憐憫減少,他稱互聯網好像奪走了人性之中的重要部分。
' k+ j4 n$ Q$ j) a4 \* e9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網絡欺凌的可怕,毋須多說,排山倒海而來的留言羞辱、「改圖」惡搞,以致被人肉起底,將自己的私隱及舉動也被公開,又或連自己朋友親人也遭殃,躲不了又無力反抗。《華爾街日報》2010年曾有文章將現今世代形容為「羞辱時代」(Age of Humiliation),相較未有互聯網出現年代,惡意留言無限增加,對他人的羞辱也來得簡單及即時,不只是名人的聲譽,連一般人也變得脆弱。
0 ^/ k6 O; K9 z! d) w互聯網不缺好人好事,憑藉網絡威力,有失去聯絡數十年家人找到對方,也有不少展現人性光輝的感人事情,但另一方面,網絡也可成為別人的地獄。社交網站如今已成人與人之間重要溝通平台,在fb上留言、按like,變得平常不過,但手指一click之間,也輸出了感情。網絡世界把人與人之間距離拉近,但網絡欺凌展現的無情也被放大了。在虛擬世界也要盡可能保留多一點人情味,是奢求嗎?
係要為網絡設下規矩先得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