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少數民族强調本身文化的獨特性需要勇氣和高度「選擇性」。在族群政治氣氛籠罩下,任何可能威脅執政精英維持現有支配局面的「集體意識」都要壓制,不管這個集體意識是以族群、宗教和地方情結的形式出現。政治生態讓各民族趨向各族內的一體化,就是馬來人更像馬來人,華人像華人,似乎大家凝聚一起才能對抗被邊緣化的命運。當砂拉越的非穆斯林土著積極地要讓「達雅」族名正言順,聯邦執政者卻遲遲不願表態時,可以預見馬來西亞政治史的下一個篇章還是族群政治。
& Z2 d# G7 W6 B+ u3 Yos.tvboxnow.com在國際社會,達雅(Dayak)一詞指的是婆羅洲土著。在砂拉越,達雅指非穆斯林土著,而穆斯林土著則被稱爲馬來人(Malay)。砂拉越的達雅人,由數十個族群或部落組成,最大的群體是伊班人。在歷史上,伊班族被稱爲陸達雅,而比達友族被稱爲海達雅。關於砂拉越境內的非穆斯林土著(natives)是否要以達雅族作爲統稱,一直存在爭議。但是,今天砂拉越的族群政治,讓越來越多伊班族的知識分子支持在組織名稱或官方資料上,以「達雅」統稱所有非穆斯林的土著。tvb now,tvbnow,bttvb2 M# ~5 I1 B5 ]1 x& ]* l/ k
最近關於「達雅」名稱的爭議又再浮出檯面,只是這回看來爭取「正名」(recertification)的力量來自朝野。例如有來自達雅族社會的聲音,要求政府去掉官方表格裡種族欄的「lain-lain(其他)」字眼,以達雅取代。這個提議不僅獲得朝野達雅政治領袖的同意,也獲得現任州首席部長的口頭承諾。砂拉越的行動黨已表示,要在州議會動議,修改《砂拉越詮釋法》(Sarawak Interpretation Ordinance)裡的「土著」(natives),將之改爲達雅,那砂拉越的土著將分爲達雅族和馬來族。在達雅族的名稱下,所有現有族群如伊班、必達友、本南族都列爲sub-ethnic groups。/ f: a: m: M" Q/ R3 n& @% {' I
公仔箱論壇5 Z" T7 e% l8 f1 o& O$ [; B# C/ ^
捍衛集體認同符號tvb now,tvbnow,bttvb/ w& d( ^; T, S% o1 U+ e/ g
砂拉越達雅畢業生協會(上圖)也發表聲明,要求政府把所有表格的「lain-lain」改爲達雅。之前,首席部長阿德南同意了,並表明已經向首相納吉提出改成Bumiputera Iban、Bumiputera Bidayuh等。但是多數達雅族領袖認爲,Bumiputera無法取代達雅,因爲Bumiputera只是一個享有優惠地位的名稱,不是一個族群。他們堅持絕大多數達雅社會支持使用達雅,如Dayak Iban、Dayak Bidayuh等。
9 f* W0 U; Z8 J% Y! S公仔箱論壇雖然達雅的「正名訴求」屬於地方性議題,我卻覺得可以比照臺灣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借此談談馬來西亞的政治生態。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k4 `' ~5 f5 S0 X# z8 a
一位在臺灣修讀人類學的朋友說,臺灣原住民過去數十年所推動的「正名」運動,效果豐碩。除了把「山地同胞」修正爲「原住民」,許多原住民也成功爭取恢復他們的傳統地名和部落名字。目前臺灣政府的「族群認定」還在進行,臺灣原住民仍有機會申請或「修正」他們的族群歸屬。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 H, ~1 C& K8 e0 f% K
臺灣原住民的人口占總人口不到三個百分比,多數居住在臺灣東部。這個正名運動,讓臺灣出現越來越多的「部落」 族群,有一些部落即使在語言和習俗上高度相似,但也各別向政府爭取「正名」。據說,一旦正名成功,臺灣政府就會依據國家法律,保障該族的權益,包括獲得各項固定撥款等。
: _0 e# _6 `/ [6 i6 N) W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實際上,臺灣的原住民也跟砂拉越的非穆斯林原住民一樣,感覺本身政治影響力小。但是臺灣的政治環境,似乎讓原住民在政治上有不少討價還價的空間。他們似乎不會對越來越多「族群」出現而過度緊張,如擔心會否分散他們的政治影響力,削弱「原住民」的身份與團結。相反地,他們感受到强調本身文化獨特性的好處,積極追本溯源。
& u5 |- r, A. W" `1 Qtvb now,tvbnow,bttvb在馬來西亞,少數民族强調本身文化的獨特性需要勇氣和高度「選擇性」。在族群政治氣氛籠罩下,任何可能威脅執政精英維持現有支配局面的「集體意識」都要壓制,不管這個集體意識是以族群、宗教和地方情結的形式出現。7 m3 r" b* h4 n `
9 o& @; _5 R3 o& j9 ^5 ~
正名有助建立主體性
$ ]. O' m% Y( h6 ~tvb now,tvbnow,bttvb臺灣和馬來西亞都有族群政治。但是,馬來西亞的威權政治卻長年累月滋養族群政治,讓它越來越猖狂。臺灣的民主政治和文化,雖然在某些時候因爲言論空間開放而激化族群關係,但是卻也讓社會走向議題多元化,間接淡化了族群政治。在馬來西亞,族群化政府(ethnicized government)靠著分化族群延長統治壽命,一邊看似扶持比較支持執政黨的多數族群,另一邊壓制少數族群,讓後者感到被邊緣化。這樣的壓迫感,讓少數族群感到數量少就是沒力量沒聲音,所以十分渴望的「重組」社會裡分散的力量,然後結合起來向執政精英爭取權益。當歷史證明只有「自己人」才能愛「自己人」的情形下,本身的族群意識被强化,也悲情化,最後會化爲統一且强大的政治力量來對抗「外人」。1 i2 n7 W* U: E% E5 g
達雅人跟馬來人和華人一樣,都是統稱。但是馬來人有共同的宗教與語言,還有執政精英所提出的「馬來主權」叙述,這些都是這個民族凝聚力的基礎。華人,雖然過去籍貫與文化有許多不同之處,但是還有文字、習俗和歷史經驗作爲凝聚力。達雅族,沒有共同的語言或文字,也沒有共同的文化族譜。雖然多數達雅人信奉基督教,但是基督教似乎不曾在歷史上顯示足以凝聚達雅人的力量。我認爲,把達雅人凝聚起來的力量,最主要來自過去數十年在馬來西亞政治和經濟領域被邊緣化的記憶和經驗。這個經驗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族群化政策下的不公待遇,另一方面則是私人企業界裡對鄉村達雅人的刻板印象。
( ^; V) x" t( P. x+ ] Y5 Q( ]tvb now,tvbnow,bttvb馬來西亞的政治生態,讓各民族趨向各族內的一體化,就是馬來人更像馬來人,華人像華人,似乎大家凝聚一起才能對抗被邊緣化的命運。所以當砂拉越的非穆斯林土著積極地要讓「達雅」族名正言順,聯邦執政者卻遲遲不願表態時,可以預見馬來西亞政治史的下一個篇章還是族群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