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廖克發/膠林深處,不即不離

《不即不離》投靠不了任何一方偉大的敘事立場,觀眾看到只是一家子從老到幼,從男到女,南到北,兩代人叨叨絮絮地怎麼紀念著一個老鬼魂的家庭故事。因為這些事,也不是只發生在我們這並不怎麼特殊的家庭裡,這樣的家庭在馬來西亞其實多得很,只是沒有機會述說。個別的個人成了「缺席」賴以傳承的最後載體。
0 L1 C& g8 N( E& e6 o! ^- y'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家鄉馬來西亞北,霹靂州的實兆遠,在膠林中佇立著的一棟老舊木屋。阿嬤(婆婆)是一名寡婦,帶著四個孩子搬了很多次家,每回搬家,就是把這些老木屋的木板條全部拆了,運到下一個地方,再重新搭建起來。這些老木板跟著我們家很久了,像陸地上的漂流木一樣忠心,烙印著每到過的地方,不同年代留下的旱雨交替的斑駁。tvb now,tvbnow,bttvb9 n) A. p' e5 J3 d4 p7 t
房子大堂上掛著一張神秘男人的畫像,每逢過年過節我們都得拿香祭拜。小時候從不知道他是誰,直到長大成人,才曉得那是阿嬤年輕時就死去的老公,也就是我的阿公(祖父)。我知道時已是事發五十年後了。他在1942年加入抗日軍,後來轉入馬共的森林游擊戰鬥,1950年死在和這木屋周圍一樣的膠林裡。那時我父親僅三歲,阿嬤拖著四個孩子含辛茹苦,四十年來多次搬家,沒有一次搬進新村,從此家人也忌諱未再提起阿公,我想是在躲避牽累吧。當時如果受牽連,將被英殖民政府強迫遣返中國。六、七零年代,解了嚴,社會比較緩和,阿公的畫像才終於可以擺出來祭拜,掛在牆上。小鬼頭如果好奇多問上兩句,就會挨罵,慢慢地也就養成了不聞不問的聰明。我就是在這群遺留的老寡婦和大孤兒們中,壓抑著好奇心和幻想靜默地長大。tvb now,tvbnow,bttvb+ u$ b* _; y6 v
2014年,我和工作夥伴回馬來西亞,拍攝一部四十分鐘的紀錄片《不即不離》,想紀錄從小時候就好奇過的,這段阿嬤和阿公之間隱密的情感。同年,片子在臺灣各地巡迴放映,因而受邀寫一些感想。我是學電影的,從來不是馬共研究的學者或專家,和我的電影一樣,我只能就個人經驗,分享賽璐璐底片一秒二十四小方格假造光影的經驗。
2 E% d! G* U8 P父親展示阿公的照片。
) M7 k7 u: [0 W. {* `tvb now,tvbnow,bttvb關於阿公「不在」的家族記憶os.tvboxnow.com; D+ |) m6 W& `5 |: H9 W
我們拍的是六十年來,阿公在家族裡的缺席,這個缺席並不只是單純的「不在」而已。中訪問了他的子女以後,便發現這個「不在」如鬼魂一樣,還在老木屋周圍遊走。製造一個「不在」的疆域,偷偷滲進子女的生活和成長、逃亡和否認的記憶中。為了能夠懷念這個可以祭拜,但不可言說的名字、保存但不可流傳的畫像,夢見但不敢向誰證實的童年印象,各種似真似假的記憶,對於四個還來不及長大,或未弄明白人生與悲傷到底是什麼回事前,老木屋中他的四個孩子和子孫們,已經被迫先接納他的「不在」,各自用有限的知識和表述方式,要不是迷信、故事、儀式、聲音、英雄事跡、厭惡去拼貼、縫補了那些「不在」的空洞。
; I* I) g6 q5 P8 r1 f8 A( a* m公仔箱論壇也許是因為每個人都太害怕,把這個「不在」給輕易忘記了,又受於恐懼,也沒有討論或共識的機會。它在每個人心裡都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版本的際遇、冒險或死亡的說法。如果他有一百位子孫,就會產生一百種不同的故事。在拍攝過程中,我們就碰到了這樣的疑問,在這一百個故事當中,哪個有足夠份量的資料和證據,去印證己身為正統無誤、客觀的歷史事件?正確與否成為了一道疑問,有記憶的老者死去大半、能夠有完整記憶而說得出完整事件的更少之又少,沒有文獻、那年代跟著阿公入林闖蕩的大半都是勞工、並非什麼知識份子,沒有弄墨的能力,也不知道有這個必要。如果沒有拍攝,這些故事大概都逃不過,背負著這些文盲和老人無聲無息、逐個凋零的過程,一場巨大的、喑啞的缺席,一代一代傳承了下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 t3 ]5 J6 a. G; N, Y
身為一個電影人,並非歷史學者,其實我倒喜歡這一百個故事的,因為它們是思念阿公的一百種方式,一百種情感的變身。一位影像工作者的思考是,就算鏡頭前的這個人那麼認真地重複同一個謊話時,說了一百遍,我們也想讓觀眾明白,他那編謊的情感也有其可愛與真實出處,尤其連他都捨不得自我揭穿時,已經假出了真的味道。影像是相當原始的,它並沒有去審判事件對錯真假的能力,它能做得最誠實的事,也只是引領一個人去試著同理另一個人的感受。os.tvboxnow.com# v& n8 J$ d3 n* X9 ]0 \2 J
os.tvboxnow.com% J" A5 k  H9 v1 E9 I  ~0 G/ B
伯父掃墓祭拜阿公。
5 Z& g; F  `1 Y缺席這回事,在東南亞國家經常發生,歷史缺席、文化缺席、公義缺席、公帳也可以無緣無故地這裡缺洞、那裡破口,近來連飛機都在空中缺席,大部分人早就練就了一身堅定的麻木和深刻的尖酸心理,藏而不露。對於抱著想看大歷史、時代紀錄片的觀眾,《不即不離》的確讓他們失望了,因為他們無法看到一部大洋洋的編年史,或黑白立場明確的心理。在剪接時我們就發現,它投靠不了任何一方偉大的敘事立場。觀眾看到只是一家子從老到幼,從男到女,南到北,兩代人叨叨絮絮地怎麼紀念著一個老鬼魂的家庭故事。因為這些事,也不是只發生在我們這並不怎麼特殊的家庭裡,在馬來西亞這個國家裡面,這樣的家庭其實多得很,只是沒有機會述說。個別的個人成了「缺席」賴以傳承的最後載體。
7 ~' \9 W  n  g' H& f我們家族一點點的歷史感在這棟老木屋,和阿嬤藏在了一起。每一次搬遷老木屋,家人也把關於「缺席」的所有記憶,從一個地方搬到下一個地方。越來越零碎地,也越來越依賴個人的方式和情感,去把它沾粘成曾經真實發生過的一些事。7 s5 u, ^5 R5 e, L0 a& F
我常常讓自己回到小時候生活在老房子裡的某些畫面。記得每到傍晚,阿嬤拎著一根短棍,掛著一個細鐵線纏著兩頭的鐵餅乾桶,當作大蚊香器,裡面的乾草木材薰出團團的白煙。她像一個拎著破燈籠的小女孩一樣,一拐一拐地繞著木屋的每個房間,把所有蚊蟲在入夜前薰出屋外。孩子們一律被趕出房外,守著看那像受了彌撒加持的木屋,怪獸一樣,各個黑色的門窗把煙霧一圈一圈地吐入天空。
- Y5 \0 [2 R( p( K. Y; v, @0 h- @# Atvb now,tvbnow,bttvb
, C& j7 S/ c: C' V+ C伴隨家族三代人回憶的老木屋。( S/ Y  w* F3 O6 X$ L$ Z1 r0 j
跟蹤發楞的阿嬤入膠林os.tvboxnow.com' W4 d9 Z) r8 N; o& r. m: o/ t$ E, q* D
一時半刻誰都不能回到屋裡,阿嬤例行地在四周散步一圈,不時彎腰手一摘,嘴上會咒罵那些小孩子亂吐水果種子,並將落進泥地裡亂長出來的番石榴、木瓜幼苗,一一連根拔去。我記得,阿嬤每走到了通往膠林深處的那條小徑,就會停駐下來,那種停駐是刻意而又假裝順道的。她停著許久,兩眼睜睜地看著林中空無的綠色深處就出了神,站上好一陣子,是雷或是雨,有時是受孕的橡膠種子爆破聲響,或是撥動樹葉的風突然改了向,她才會猛地回到了這個世界中。那些時候我挺喜歡那樣靜靜跟蹤她,看她,在這一天末了的時候,終於有愣著的片刻,在想,在看,看她到底從林中看出了什麼來?那神秘地、寧靜地,只對她現了現身,然後又消失到綠叢中去的東西。這種好奇對我的影響很深,我想從小若有任何稱得上一點點詩意的體驗,便是從這裡來的。我的影片也是指向那裡的。
( M& i1 K1 n# G8 o& g1 |os.tvboxnow.com記得當初田調讀資料時,從《生命如河流:新、馬、泰16位女性的生命故事》(Life as the River Flows: Women in the Malayan Anti-Colonial Struggle)的訪問記錄中,最讓我感動的幾處便是,當初許多十五六歲的年輕女生加入了馬共,單純只是因為在當時女子受不得教育的大環境下,想要好好有機會學寫上幾個字,或是想逃脫賣女兒的盲目婚約,就毅然加入軍隊走入森林。那樣的描述,不但是感人的,也是更人性的。如果我們從小處看不出這些人個別的可愛,其實也沒有什麼要把歷史敘述偉大起來的理由。
5 F) [+ {( q3 \- f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針對馬共獨立前的歷史背景,我會在長版的片中會一一補上,只是那些都需要製作費來購買版權或重演呈現的歷史畫面。在臺灣拍片是可以申請文化補助的,除了拍片,搞戲劇、音樂、文學、展覽、辦搖滾演唱會、出版童書、老者寫寫回憶錄都可以是申請文化補助的範疇。我是土包子,來到臺灣才長見識,也才明白,為什麼我來自的那個地方,就是生不出一點精彩的事。但是因這部紀錄片題材特殊,所以在臺灣是不受補助的,其實想想也有道理,憑什麼我們做自家的事業,卻來到別人家裡要錢,倒過來想如果成立的話是更可笑的事了。離開馬來西亞到海外尋找空間從事人文事業的,也不只是拍片的我們而已,和願意留在本土創作的,都需要不同的勇氣。
- V: ~/ V, t0 q0 r: {os.tvboxnow.com我們自掏腰包在做的這些事,一些臺灣朋友問道:你們幾個人就算是自資地弄一點家鄉的文化事業嗎?在我有機會出國遊學以前,這一輩子可能也碰不上幾個牽扯了「文化」的問題,真的干擾了我每天的衣食住行,或者說,在還未啟蒙出任何一點點對歷史或文化好奇以前,日子就理所當然的過下去了,更何況是經歷過新村、戒嚴、內安法洗練過的社會環境。所以生兒育女的生兒育女,供房子的供房子,那也是踏踏實實、正確無誤的人生。試問如果我們永遠弄不明白,我們所缺失掉的,落實在真實的人生中,到底是造就了什麼樣的空洞和虛無的話,也就生不出什麼像樣的飢渴來。我對自己長久缺失與不解的情感所作的一次創作,是想對自己負責,就已經夠了。每個人對自己負責地多跨出去的一兩步道路,就會越來越明白本身和這塊土地的這些事,借用北島的話就是「有著廢墟的完整」。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