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連續劇、電影、動漫、服裝、彩妝文化的接受與實踐,把流行文化的消費納入考量,華裔馬來西亞人的身份認同和主體性其實沒有那麽容易被定型。大多數華裔日常生活的文化實踐,並非永遠都須從中國和馬國中抉擇,早已超越「二選一」的狀況,展現出更多樣、更斷裂的文化認同。
' k/ F$ e: S, L; X g% e& M9 @2 Ftvb now,tvbnow,bttvb早前香港佔中和雨傘革命運動的火焰,也延燒到馬來西亞。支持和反對這運動的華裔馬來西亞人在網路上進行激烈爭論,《燧火評論》也出現了數篇討論雨傘革命和華裔身份認同的文章,可以說這場運動在身份認同問題上激起了漣漪。經過了那麽多年,支持或反對中國大陸,依然成爲身份認同爭議的分歧所在。公仔箱論壇+ T, X; o8 L: m
然而,從大多數我曾出席過的本地學術會議,以及在報章或網上讀到的文章來看,在馬來西亞(以及多數馬來西亞華裔評論人)有關身份認同的討論,往往無法擺脫中國和馬來西亞本土「二選一」(或兩者都選)的局面, 因而難以呈現出更多元和更具流動性的身份認同論述。公仔箱論壇* I% O* ^7 c: G) K/ Z5 [2 G. q) s9 m- q
說到流動性的身份認同,華裔學者王愛華(Aihwa Ong)早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了「彈性國籍」(flexible citizenship)的概念,來探討華裔身份認同的流動性質。由於交通科技的發達以及全球經濟趨勢,現代華裔也時常隨著各種需要(尤其是商業需求)跨越各種國界,而華裔的身份認同也隨著居住環境和需求的變化而被彈性處理。例如一位華裔在某時候可以是「中國人」、另一時候也許是「華裔馬來西亞人」(或馬來西亞華裔)、如有需要也可以是「馬來西亞人」等。當某個人移居外地,他/她的身份認同完全可以「隨機應變」,但王愛華的「彈性國籍」往往是建立在商業機會主義之上,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飛來飛去」、跨越國界。換言之,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和同等機會享用「彈性國籍」。
) {5 e. Y4 |( d; }0 R+ V) z'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T2 x* r; R3 ]! X; w& p
彈性國籍的門檻與侷限公仔箱論壇, a6 G0 l5 T+ N
中國經濟起飛,也為「彈性國籍」帶來衝擊,激發散居各地華裔對其重新認同的可能性。於是,中國的進步,具有讓華裔「再中國化」的潛能,近年來在世界各地成立的「孔子學院」,便是它積極推動和重聚中華民族意識的重要措施。惟筆者懷疑現今華裔(尤其是年輕一輩)是否有興趣知道,或在乎孔子曾說過什麽。儒學在現今社會並沒有提倡者自以爲的影響力。
0 O! R( ]( r# A4 W- D. \tvb now,tvbnow,bttvb反而,當今形塑身份認同的其中一個頗具影響力的元素是消費主義。流行文化學者如新加坡的蔡明發(Chua Beng Huat)和日本的岩渕功一(Koichi Iwabuchi)等,都曾提倡與闡述流行文化的消費對身份認同建構的重要性。這種流行文化的消費,不只是金錢意義上的消費,更包括對流行音樂、連續劇、電影、動漫、服裝、彩妝文化等的接受和實踐。亞洲許多國家也無法忽視這流行文化的強大力量,開始發展本土的流行文化工業,乃至輸出國外,打造自身的「軟實力」。由韓國政府和民間企業共同打造,如今在亞洲和世界各地掀風鼓浪的「韓流」,便是最佳例子。中國和臺灣近年來也在大力發展本身的流行文化,而日本的動漫仍然是其軟實力的最佳夥伴。
# N. S5 ~/ ?9 i; a7 v許多研究顯示,這種流行文化的消費是多樣和雜燴的。例如喜歡日本電影者也可能是忠實的韓國偶像劇迷,同時對美國流行歌曲琅琅上口。因此,這種消費和實踐所打造的往往是更多元、流動和破碎的身份認同和主體性。而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華裔馬來西亞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各國流行文化的消費?同時,這種消費如何影響他/她們的身份認同?tvb now,tvbnow,bttvb( f Z$ @2 A9 O9 \# j# K5 Y# P
![](http://www.pfirereview.com/wp-content/uploads/2015/01/0042.jpg)
( `" v1 q L3 B Nos.tvboxnow.com認同意識展現多元面貌公仔箱論壇( W- ]% Q% i9 V% V7 ~; J
想像一位支持佔中、支持民聯、也參加過淨選盟活動的華裔馬來西亞人,卻在日常生活中不太關心本地文化產品,反而喜歡收看《中國好聲音》、觀賞日本動漫,爲了心愛的韓劇去學韓文,其身份認同和主體性到底又是什麽?我們是否可以把他/她歸類為缺乏本土意識或不認同馬來西亞?又能否單憑喜好《中國好聲音》,就視之為大中華意識(或近來流行的用詞「大中華膠」)者?os.tvboxnow.com; K& H Z7 M s' Q4 l6 p" }
流行文化消費主義對某些人來説也許是洪水猛獸,但無可否認它同時也有拆解靜態身份認同的正面功能。它在某程度上更是實現「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其中一股力量,有能力打破各種疆固的文化界綫。隨著不同時間和不同流行文化的實踐,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和主體性也會彈性地作出調整。但有別於王愛華闡述的「彈性國籍」,流行文化消費主義顯然更爲平民化,讓更多人能在日常生活實踐彈性和流動的身份認同。
7 L0 [* E- m7 H& w; Otvb now,tvbnow,bttvb簡單來説,身份認同因包含了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使到它變得複雜而難於梳理;後者更包括日常生活的文化實踐和對流行文化的消費。在當今馬來西亞政治氾濫、政治決定一切的年代,許多評論人往往選擇性地著重於政治有關的因素,而刻意迴避或邊緣其他可能影響身份認同的元素。tvb now,tvbnow,bttvb% k9 W1 P# ~: x# G$ r. x# c
如果把這種流行文化的消費納入考量,華裔馬來西亞人的身份認同和主體性就沒有那麽容易被定型。大多數華裔日常生活的文化實踐,早已超越了中國(中華)和馬來西亞本土「二選一」的狀況,展現出更多樣、更斷裂的文化認同。也許由於國籍之故,政治認同不如文化認同那麽有彈性,但這也不代表華裔永遠都必須從中國和馬來西亞兩者中抉擇。因此,這種「二選一」的思考模式,也必須作一定的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