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莊迪澎/超越「技職」的傳播學教育

傳播學教育也許離不開實務訓練,但不能囹圄於實務訓練,尤其是馬來西亞的傳播學研究仍待建設和深耕,開辦傳播學系的視野應該超越實務訓練,不止於為媒體業培養「工人」,而是培養媒體業的「知識份子」及傳播領域學者,深耕傳播學的知識。國內三所民辦學院,既然並非以營利為主旨的商業學校,應該走出本身獨有的路線。
0 j, m( v! J4 n- T& G+ }- }os.tvboxnow.com馬來西亞的大專院校傳播學教育起步其實不算太遲,吉隆坡的馬來亞大學(馬大)在1962年成立,七年後(1969年)政府創辦第二所國立大學--馬來西亞理科大學(理大),理大第二年就在人文學院裡開設傳播學課程,而同年創立的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國大)也有開辦傳播學系。tvb now,tvbnow,bttvb+ B2 k% g" x" {. L
在非國家教育系統方面,檳城獨中韓江中學在1978年開辦「新聞專修班」,十年後(1988年)停辦,2000年韓江學院成立,以傳播學系作為其重點科系。此外,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間,在吉隆坡先後出現韓新傳播學院、中央藝術學院新聞系(已停辦)、大馬新聞資訊學院(已無招生)。民辦的新紀元學院(新院)及南方學院(南院)則在千禧年後趕上傳播學教育的列車,前者在2000年開辦媒體研究系,後者則於2006年開辦傳播系。
, h" \! @4 ?4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S1 p2 m& {7 y) x2 T4 ?
馬來西亞傳播學教育沿革公仔箱論壇1 _6 ]5 {# n* ?/ m6 z/ N
回顧傳播學教育在馬來西亞的沿革,至少有兩個現象值得考察:
( Q/ O4 f  w! R9 Q0 kos.tvboxnow.com一、在早期,馬來西亞的中文媒體(主要是中文報業)的編採部門幾乎沒有國立大學傳播學系的畢業生,「科班」出身的若非韓江中學新聞專修班/韓新傳播學院的畢業生,就是留台畢業生。這種現象一直維持到1990年代中後期始有改變,如今在中文媒體(報業和廣電業)已不乏非中文源流的國私立大學的畢業生。, r( P1 Q4 G5 ^8 |4 S
二、馬來西亞的傳播學教育從一開始就著重所謂的「實用」訓練,「大學教育產業」在1990年代中後期快速擴張後,傳播學教育更日益變成「技職」訓練。
( v5 I; P2 {! T/ j6 c3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早期國立大學的傳播學教育著重「實用」訓練,是受後殖民時期發軔自美國的「發展典範」(development paradigm)影響之故,但國立大學畢竟資源豐富,不乏國家保送出國深造的馬來知識精英回國任教,師資來源不成問題,而且留洋背景不同,所以在著重「實用」之餘,仍有受歐陸知識系統熏陶的師資傳授批判性的傳播學知識(理大傳播學院是重要範例)。* L8 }5 B4 F' ?/ f9 l; e. R, u
私立學校的情況稍有不同,韓江、韓新、大馬、中央這些以中文為教學媒介語的新聞與傳播院校,偏重「技職」訓練的主因是師資不足,幾乎完全倚重在職媒體工作者兼職授課,不在乎授課者的學歷、學力及講授學理的能力。後期林立的商業性質私立大學也紛紛開辦傳播學系,主因是它有「市場」,而偏重「技職」訓練,師資問題是其中一個因素(這和待遇有關),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出自招生績效的考量,因為「技職」訓練要比學術訓練易讀、易考、易畢業,比較容易招生。
  {$ y1 q( n* ?7 A. W這些現象加強了念傳播學或新聞學等於當記者、當主播的刻板印象,而且想來有點悲哀的是,即便如今含博碩士資歷的講師已逐漸增加,他們治系和教學的理念、手法和言行往往也在深化這套刻板印象。os.tvboxnow.com  Q( G; h' r1 G5 U! M+ F  c( n! ~
傳播學教育也許離不開實務訓練,但不能囹圄於實務訓練,尤其是馬來西亞的傳播學研究仍待建設和深耕,開辦傳播學系的視野應該超越實務訓練,不止於為媒體業培養「工人」,而是培養媒體業的「知識份子」及傳播領域學者,深耕傳播學的知識。公仔箱論壇# ~, Z8 M% G# R2 g
過去十四年來,我有幸參與規劃兩所民辦學院的傳播學教育——2000年新院媒體研究系、2005年南院傳播系,以及2012年南方大學學院的新聞與傳播學系。前兩者規劃文憑(diploma)課程,由於不是完整的學士(bachelor)課程,而且礙於教育部對文憑課程的限制及配合畢業生到外國友校以學分轉移、「雙聯」方式深造的需要,課程規劃有點礙手礙腳。tvb now,tvbnow,bttvb* M( E" Z/ r" v/ S
2012年南院獲准升格為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可自主開辦學士課程,我當時建議南院傳播系重組為「傳播與文化研究系」,意欲凸顯文化研究已成傳播學的重要領域,應引導學生接觸和了解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這兩大學術傳統,進而期許經過長期的學習,思考和探索兩者之間的對話,乃至兼容之可能性。
9 \, ^1 T% p# H( N3 @. y1 v9 ltvb now,tvbnow,bttvb  l( h; U- I1 W9 |
傳播與文化研究課程規劃
" a4 I. Z$ ^5 \os.tvboxnow.com基於「超越技職」的思路,「傳播與文化研究系」學士課程的規劃立基於深度、廣度與實踐三大原則,超越僅止於培養媒體產業勞動力的短淺目標,放眼於培育具有中文識讀能力的傳播學者,進而期許他們深耕本土的傳播學研究,尤其是仍有待開拓的中文傳播與媒體研究的學術園林。
2 A7 R/ y" v2 r5 W3 E+ `' S2 e. e一、深度:著眼於培養學生的知識素養、學理深度,批判分析能力,以及知識分子應有之秉性,因為傳播系所畢業生能否成為傑出的傳播與媒體從業人員,更重要的因素並非掌握基礎操作技能,而是有無思辨能力。思辨能力之有無或強弱,則取決於其在學期間所吸收之知識紮實或空泛、教師是否展現了積極正面之身教,以及學生投入職場後有無砥礪自勉,深化學養。以優秀新聞記者的判準為例,不在於掌握新聞寫作方法和撰述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在於其對新聞事件之洞察、理解、詮釋與分析能力,以及恪守專業意理之風骨。公仔箱論壇# o5 @" D. k, D3 u0 z( h
而且,基於培養傳播學者及深耕我國傳播學研究與教學之遠景,整體課程規劃放眼於培養學生具備知識素養和學理深度,乃意在培養學生具備兩種能力:(一)具備銜接研究所(碩博士)深造之學力――培養他們立志以學術研究為理想志業,且畢業時之學力應能從容應付國內外大學相關學門研究所之學力要求。(二)具備分析本土傳播、媒體與文化現象之能力,期許畢業生即便他日未選擇側身學術機構,亦有從事媒體監督、批評及推廣媒體識讀之能力。os.tvboxnow.com+ ], O. [/ k* ?7 M8 {3 N
二、廣度:相對於一般大專院校的傳播系所只傳授主流傳播學和新聞學的知識,且偏重於實務操作的基本技能,「傳播與文化研究系」的學士課程規劃保留教授主流傳播學與新聞學研究之餘,以引介傳播政治經濟學及文化研究兩大批判性理論與研究取向為重點,作為引導學生思考、檢驗傳播與媒體現象和議題的理論工具。比起偏重(若非只限於)實務訓練的傳播學課程,此課程規劃廣度更大、更全面和周延,補足學生學習視野的偏頗與局限。8 x7 c9 e" m3 d8 v) ?, i2 X
三、實踐:「傳播與文化研究系」的學士課程規劃,亦重視「實踐」精神。所謂「實踐」,並非狹義地意指培訓學生掌握媒體實務技能,更多的是沿著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所謂的「實踐」(praxis),強調理論與行動合一的精神,意即在三年的學士學程期間,不僅傳授學生批判的、深度和廣度的傳播學知識,亦意在培訓學生的行動力;例如「媒體批判與媒體改革」一科之開設,不僅讓學生理解媒體改革之理論與意涵,亦冀望藉由案例研究,讓學生借鑒他山之石,激發他們推動、參與媒體改革之意念。
$ W1 ?: {* \2 }! K1 g' Q: y0 [  gos.tvboxnow.com如此思路有「理想類型」的味道,但是我的期許是,馬來西亞的三所民辦學院,既然並非以營利為主旨的商業學校,應該走出本身獨有的路線。即便用「曉以大利」的市場語言,誠如我(極不願意地)在2011年發表的〈辦學不止於開課教學――新院媒體研究系創系十周年思索〉所言,鮮明的學術定位、教研方向及傑出的師資陣容,是可讓自身在同類科系中鶴立雞群的「產品定位」(positioning)、「獨特賣點」(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及「品牌策略」(branding)。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