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不論「文化日」或「新體驗」,除了安排演出和展覽,主辦單位亦會推出一系列配套,例如演前導賞和演後對談,讓參與者在觀賞藝術節目外,同時接收更多相關資訊,包括藝術家和藝團特色等,參與學校普遍讚好,認為措施有助學生鞏固知識、深化體驗。os.tvboxnow.com2 b1 g9 f1 x) ^% ?+ b' c- v5 k" ^
tvb now,tvbnow,bttvb# j1 t1 a7 i. N1 r7 h) |# k
入場欣賞是第一步7 J1 b# S1 Q% y( x0 \
公仔箱論壇* ?( L: _2 l% P9 x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一起左轉、舉起左手」,在大角嘴聖芳濟書院禮堂,過百名高中生一起學習吉卜賽舞,為即將觀賞「新體驗」節目──羅馬尼亞吉卜賽舞蹈劇場作好準備,同學由最初一竅不通,到後來有板有眼,算是初步認識了吉卜賽舞,「單純觀看演出的話,過程往往比較被動」,學校老師盧美茵認為,入場欣賞只是接觸藝術第一步,如何鞏固、深化才是關鍵,肯定配套活動價值。
. R/ q' L& l* q8 n w( W9 Ltvb now,tvbnow,bttvbos.tvboxnow.com( @! c+ B ~+ ]
儘管具體操作仍有改善空間,但普遍受訪學校和老師認同,「文化日」和「新體驗」作用甚大,其中油塘聖安當女書院參加上年度「新體驗」節目——中英劇團《海倫.凱勒》,帶隊老師王慧妮表示,由於家境問題,不少本港學生無機會參與藝術活動,處方現時猶如為他們「打開了文化大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