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馬來西亞] 安華回歸:為什麼非到不可

今晚有著幾件事同時交錯,本來還猶豫著是不是要到馬大,不過校方一連串的強烈壓制舉動,堅定了出席的心。 措辭嚴厲勒令學生取消活動、取消所有已批准的夜間學生活動、下午四點起全面暫行一切行政事務及學術活動(包括上課)、全面封鎖校園禁止出入等等。這一切如臨大敵般的遏止,讓人實在難以相信這原本應該是讓人引以為豪的國立高等學府,頂尖知識份子的殿堂,馬來西亞驕傲的象徵。 身為馬大校友,在馬大求學期間,深切體會到什麼是“你不懂你已經失去的自由”,一直到遇見了難能可貴的講師,才有不一樣的認知。講師觸景生情的哀嘆 大一的時候就經歷校方的種種刁難,也在那個時候以為,大學就是那麼不自由,除了求學,其它一切是那麼遙不可及。直到後來,在文學院的國際關係上課,接觸了一位國際間頗有聲望的領土糾紛議題專員,也是那堂課的講師。他教課非常用心、仔細及生動,對國際關係的錯綜複雜更是如數家珍。 記得在一堂課中,他的眼神突然遙望在文學院對面的巴士站,那是馬大圖書館後面的位置。然後帶著感慨的語氣說:“以前,下課後,馬大的師生們就喜歡到那兒去,去演說、去發表,去說任何你的意見和看法,不管是政治還是其它,從文學院到那裡,很熱鬧!” 他說,許多如今的國家領袖都從那裡孕育出來,奠定了他們強大的演說魅力和思考批判能力,包括了安華,也包括了許多在朝的高官……可是,瞬間他的眼神閃過失落,說:“你們現在很難理解和想像當時的校園自由和精彩氛圍,那是一種任你自主發揮的空間。” 習慣籠子不再懂自由 確實,我們很難想像。 我們很難想像為何以為在野黨領袖要在校園演說,如同洪水猛獸般可怕,如同只要一番演說就可以顛覆所有人的判斷和思考能力。我們已經遺忘甚至不曉得言論及觀點的真實碰撞,就是像牙塔里一種難能可貴的教育模式。這是一個連學生參與校園選舉都要心驚膽戰的年代,更不要說發表任何的看法及演說。 我們彷彿一開始就生活在籠子之中,習慣了局限與教條,突然間有人說其實你有自由在天空飛的權利,我們只能瞪大眼睛,一臉不可思議及無法接受。不曉得天空原本存在,自由只是被剝奪了。被沖破的是思維禁錮 所以,衝破籠子(校門)那刻,很多人還是要膽戰心驚,不敢相信那是可以去爭取的自由,不敢相信校門原本就應該要是開著,而不是緊閉的。非常慶幸,還有一群人有想像及相信的能力,敢於去沖撞不合理的限制,才能突破枷鎖,讓現場的人都見到那原有的權利。那一刻,衝破的不是一扇校門,而是被禁錮的思維。 當安華站在車子上,車子緩緩駛向馬大東姑禮堂的時刻,許多人熱淚滿盈,不是因為他們特別崇拜安華,而是一種對母校情感及自由的回歸。我們熱愛這片校園,她孕育了我們。我們卻也無奈,有著許多無法盡情發揮的感慨,可是,那一刻看到的是,有一股自由及堅持的氣息在我們所愛的校園土壤上散佈,還有這一些激情與感動。 自由與熱情回歸大馬 和我們一樣,安華在這裡完成了他的大學生涯,無論他過去的理念及作風如何。這些年來站在民主前線的努力,那是應該獲得認可及肯定的。在人生的旅程上,沒有機會在那風起雲湧的時期,見證馬大輝煌的學生自主及領袖崛起時代;然,卻有幸與當時的學生領袖走一段回歸旅程,一起在我們這片校園、國土上回顧過往,試著在記憶中、想像中尋找那曾經遍布的自由與熱情,那是何其難忘! 重新呼吸那股自由的氣息,收藏在心中,記住,這是學生本來就擁有的,這是能夠帶領學子們飛得更高、打造更不一樣成就的力量! 謝謝你們,讓我見證與經歷這一晚。我驕傲,我們有著這股堅持及沖撞的決心,去捍衛與堅守的精神,即便在風雨中,還是用我們的雙手及雙腳去為了更美好的馬來西亞而前進!*寫在2014年10月28日凌晨2點——馬大史上黑暗的一天,卻是馬大學生力量驕傲的一天。編按:作者彭雪琴是馬大校友。小標題由本刊所添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