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或不幸,馬來西亞是高度依賴外需的開放型經濟,若否,過度不均的收入與財富分配更挫敗經濟增長。皆因收入與財富過度不均將抑制消費力。缺乏需求與消費,經濟自然增長不起來。惟馬、新、港等國,則靠外需來替代或補充內需,故尚可維持一定的增長。在高度依賴內需的國家,缺乏內部消費力會鈍化增長,使國家陷入貧困陷阱;或對已擺脫貧困陷阱,甚至進入中等收入等級的國家也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反過來抑制投資與就業,使經濟無法升級。- q8 @! Y2 G8 F
馬哈迪當政時提出「2020宏愿」(Vision 2020),納吉政府也端出高收入國目標,預計在2020年時實現人均收入1萬5千美元的目標。tvb now,tvbnow,bttvb9 K" I5 o, X. h
所謂人均收入,與平均家戶收入一樣,只是個平均數,無法反映普羅大眾的實際收入,特別是在馬來西亞。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2009年馬來西亞的基尼指數(Gini coefficient)與中國同樣為0.43,高於印度、印尼、日本、韓國等國。說得具體些,從收入的角度來看,在馬中兩國,最高收入的10%與最低10%收入層的差距是22倍,遠高於美國的15倍、英國的13倍、德國的7倍、日本的5倍,或泰國的5倍。印度與印尼則低於10倍。
: T: m, ?- H/ h: j上圖:2014年吉尼指數世界地圖(來源:世界銀行)
: _; `3 |4 b: [& Ios.tvboxnow.com公仔箱論壇! v2 M0 `7 \6 } S% y& s
超過七成家庭領一馬援助金1 M! w. x- a. h% L& i: m d/ @2 v
據此可知,人均收入或家戶月均收入(2014年5千9百令吉)並不足以反映實際收入,即便馬來西亞能在2020年靠舉債實現高收入國目標,意義也不大。在收入相對平均的日韓或西北歐國家,人均收入或月均收入,可在相當程度上反映現實(約0.25到0.3之間,最高或最低10%收入群差距低於8倍),加上社會福利較完善,使得這些國家的社會結構較像橄欖型(或蛋型與鉆石型),但馬中明顯較像金字塔型,也就是高收入層遠少於低收入層。如在2009年,馬來西亞的1千1百萬工作人口中,月均收入在4千到7千令吉者,只有大約130萬,7千以上者也只有80萬,餘者皆在4千令吉以下(見《經濟轉型計劃》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ETP,2010年)。實則,近年申請「一個馬來西亞援助金」的家戶數量便高達480萬戶,占全國約630萬戶的76%!在2012年,收入5千以上的家庭也只占33.6%,可見馬來西亞的中產階級並不大。& P: {" R4 U# ?5 Q4 y
幸或不幸,馬來西亞是個高度依賴外需的開放型經濟,若否,過度不均的收入與財富分配更挫敗經濟增長。這是因為,收入與財富過度不均將抑制消費力(缺乏購買力)。缺乏需求與消費,經濟自然增長不起來。惟馬來西亞、新加坡和香港等,則靠外需來替代或補充內需,故尚可維持一定的增長。+ ], {9 f0 l' N; `7 O/ T0 E8 n
在高度依賴內需的國家,缺乏內部消費力會鈍化增長,使國家陷入貧困陷阱。或對已擺脫貧困陷阱,甚至進入中等收入等級的國家也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因為收入與財富過於不均就會導致內需不振,反過來抑制投資與就業,使經濟無法升級。此外,這也涉及產業、技術、人力資本與消費升級等事宜。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6 y8 G( R& s! a; X
6 q* a% D- p: I' u' U2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另外,收入與財富也是有所區別的。收入是個流量(flow)的概念,是即時性的,而財富則是存量(stock)的概念,是積累性。財富可使有者以錢賺錢,而收入則否。也因此,有人認為均富的重點在於平均財富,可用征收財產稅或遺產稅等來達成。唯這也具有爭議性,它鈍化個人的工作倫理,或使財富外流等。畢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國家儲蓄財富減少,也會損及投資。, x# Y. n m0 D& l0 I" c1 s
較實際的方法依然是,創造就業機會與加速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使社會結構具有流動性,也就是讓不同階層的人有機會擺脫固定地位。要實現這個說法,最好的方法是普及教育與培訓,讓盡可能多的人具有一技之長與學習精神,而政府的角色則是促進者(facilitator)。
1 T: ^) ]# R3 N# x2015年征收消費稅百上加斤
( U. D% Y5 s$ \4 _8 Y- x* Q h: kos.tvboxnow.com具體而言,是要打造一個國家創造基業,能者創企業,企業創就業,百姓有家業者,有恒產才有恒心,富而有禮、有文明的社會。但目前的現況是,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普羅大眾薪資基本上停滯,通膨逼人而來,特別是2007年油價大漲,以及2008-09年美國搞量化寬松後,滯收與滯漲的冰火兩重天下,普羅的生活壓力日增;更甚的是中央政府還在這困苦條件下,搞補貼合理、汽油、電費節節上升,若再加上2015年消費稅可說是百上加斤,禍不單行。
' B" j7 O3 w3 [3 v- z補貼合理化與消費稅並出,是不智之舉,特別馬來西亞在全球化浪潮下已被邊緣化,可說不合時宜。本來,在這種條件下,政府應加強公共物品與服務,以減輕人民負擔,提供覆蓋廣、福利薄的社會保護網。因為這正是人民需要可負擔保護網的時候,但政府卻在這時削弱保護網。os.tvboxnow.com! V9 j0 B& b4 J. K/ d5 B0 u
有道是「政者正也」,執政集團本身不搞好財政紀律、經濟管理、有素質的經濟增長與創業,卻強迫人民負擔後果,顯然太不合情理。它不但加劇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還導致中產坍塌萎縮,而私營(盈)化與官聯公司更趁火打劫在特定地區炒高屋價,或大搞私人高級醫院,這也是刮走中產血汗錢的魔法。
* x( k& L+ z9 u公仔箱論壇約而言之,馬來西亞的高收入國目標並不切合實際,不啻為一種半吊子的新自由主義,借用民族或國家名義,來牟私人集團利益的行徑。許多做法,如由朋黨或官聯公司主導的城市經濟,國產車政策其實在削弱普羅和中產的生活水平與素質。據此,政策目標實應該為蛋型社會,打破金字塔結構,防止極富與極端貧困的兩極化M型社會日益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