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曾劍鳴/評論之必要

編按:2013年馬來西亞全國大選結束,變天未成,彌漫鬱悶氛圍。接下來的民主進程該如何繼續走下去,似乎是當前社會大多數人的疑慮。十六年前,「烈火莫熄」運動以降蔚為風潮的各種政治社會運動,是民間社會力與既存體制結構間之矛盾與衝突的展現。這些激情的身體與聲嘶的叫囂背後,蘊藏了豐沃的生命故事,將曾經孤獨的理念匯聚,形成一波波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衝撞當中,推動整個社會緩緩向前,見證了社會改革之艱難,也見證了民主轉型的奮進。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Z2 ?2 x/ N% |# }9 Z) p

- X# d8 }" C' F% e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民運動要有清楚的論述,更要有具體實踐的力量,才能不斷地擴大社會基礎。配合10月20日舉行的推介禮暨講座「時政評論與時代精神」,我們特此刊載一系列相關文章,期能溫故知新,對日後的公共討論有所助益,繼續用文字介入社會。tvb now,tvbnow,bttvb& m  [3 F' N. Q2 ]$ r7 s8 W/ Q
tvb now,tvbnow,bttvb5 C: Y* K; Z2 |! W7 i; W& u
評論就是要以說理的方式建立公共理性,意在反思,是人的思想精神的體現,雖注重批判,但卻不是戰鬥檄文,更不是廉價的宣傳。揆諸以往,本土評論欠缺思考究竟如何建立超越黨派的共識及提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普遍理據,暴露的是缺乏底線共識與公共理性,因此通常策略考量淩駕於原則釐清,例如一旦爭議出現在所謂的反對派與民間內部,往往就抓襟見肘,需以槍口對外消弭爭議。. F' T% l& \+ I8 b# a$ e
) e7 N, i* b1 Y( y/ y9 s
評論和新聞有何不同?美國評論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極具形象地指出了新聞的限制:新聞不會告訴你種子如何生長,但卻會報告你第一棵破土而出的秧苗。新聞總是囿於「當下」,尋找已然發生的亮點;但評論卻要追問事件的原因與發展方向,並嘗試評價其意義。
: w( s. `8 @; T5 z2 W5 p0 v時間對新聞而言是消極的,沒有人會欣賞已成昨日黃花的新聞,因此總是追趕時間;但是評論卻需要一定的時間醞釀,甚至是需要時間距離,印證其歷史洞見。當代媒體的競爭趨勢使得新聞邁向快、短、零碎、趣味化的方向發展,卻更凸顯評論的重要。因為,紛沓而來的資訊不會自動告訴你前後發生的事件有何關聯、人在時事潮流中如何把握自己,而評論的作用就是如此。
* i- ~( s) W. ^' @4 V: o7 u4 {新聞在乎的是現實性,評論尋找的是可能性,後者不滿足於解釋客觀現存,而是嘗試否定、批判與超越之。評論可能揭示過去的偶然性,拆解凝固堅實的現在;也可能質疑現在虛構的過去,恢復歷史的多樣性;更可能調動對於未來的想像,干預和糾正現在。tvb now,tvbnow,bttvb- u3 z" o* _; `. _# K
用說理建立公共理性os.tvboxnow.com) E7 T0 F, N2 V; C; L
評論是由評斷與論說二成分組成,評斷就是說出好惡是非;論說就是分辨和解釋。只有評斷而沒有解釋,就很容易淪為立場表態、乾巴巴的說教,其末流就是搶佔道德制高點,自鳴正義。反之,有敘說、解釋而沒有評斷,就會淪為資料堆砌,雖不乏文字剪裁美感,但缺乏直面事實的睿智與勇氣。
- F5 J& Z; j" {1 f* T( l* \撰寫時事評論的網路作者日漸減少,反觀文化討論、社會理論介紹文章所占的比例日趨增加。或許好的時事文章不易為,要將形勢判斷、策略判斷、原則判斷融為一體,在在考驗作者的歷史感、現實感與價值意義釐清與批判的能力。
; p/ ]6 X6 k+ I3 \9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如果理論引介缺乏介入具體議題,就不免蒼白,缺乏生命力。舉例而言,引介性/別理論者對父權社會的具體經驗現象理解與解釋不足,就無法回應或受坊間一股腦「保護女性論述」所惑,即便不認同之也難以向社會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解釋。公仔箱論壇% b; t8 q( U0 y. Z/ r5 J
反之,若把「保護女性論述」也當作一種評論、看事情的方式來分析,其雖然是平權意識日漸高漲的產物,但過於策略思考,只是借趨勢之便,挪用傳統社會已有的善良意志、素樸道德意識,而缺乏對於父權制度與價值的整體批判反思。它汲汲營營要國家權力保護女人,卻忽略社會性別權力關係的顛覆與改造,反而複製與鞏固國家宰製社會的邏輯。這樣的策略性論述一旦遇到價值衝突的事例就難以自處。婦女團體反對「廣告物化女性論述」中就完全沒有主動參與「波霸遴選」、愛展現身體女性的位置。婦女團體輕易地以「缺乏醒覺」的理由(實際是政治不正確),就否定女性的自主,這又何異於父權的「自由要以正確(行為、價值等)為前提」方式?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j% O4 N1 F9 T+ h+ t) Z
評論主要做的是理解、解釋、說理,闡述事件的意義,界定人的認同與位置,並提出評斷的標準和作檢討。評論意在反思,是人的思想精神的體現,雖注重批判,但卻不是戰鬥檄文,更不是廉價的宣傳。如果把文章當作動員的工具,以情緒召喚取代說服,重視語言效果而不是語言的認知功能,流弊所至,往往就是立場先於認識。公仔箱論壇* g; u5 o) m. \. ?; f4 w* s
揆諸以往,本土評論欠缺思考究竟如何建立超越黨派的共識及提出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普遍理據,暴露的是缺乏底線共識與公共理性,因此通常策略考量淩駕於原則釐清,例如一旦爭議出現在所謂的反對派與民間內部,往往就抓襟見肘,需以槍口對外消弭爭議。
/ ^. H8 J8 h$ ?5 `評論就是要以說理的方式建立公共理性。公共理性指的就是闡述公共議題的能力與評斷理據。如果評斷公共議題的理據源自特定的意識形態、信仰,那麼相異者必然就會衝突不止。反之,公共理性不從特定的意識形態、信仰、傳統價值出發,它是內在於自由民主制度的理念,是現代公共生活(意即沒有人可以自居社會之外)的產物,但也不必然是與這些價值衝突。例如,宗教團體要反對墮胎政策,就要把信仰語言翻譯成世俗語言,借用人權、生命權等概念來闡述其理念。
6 ?; v+ S/ Z9 Vos.tvboxnow.com現代世俗自由民主不是都向所有的理念開放(例如政教合一),但前述的轉譯過程,使得社會繼續接受各種理念的挑戰,既維持了保守與激進論述言說自身的可能,又不失去價值競爭與反思的活水源頭。2010年末阿拉字眼爭議引爆攻擊宗教場所事件,筆者曾撰文反思,當中提及多元社會的底線共識何在以及伊斯蘭國議題,可與這裏的「公共理性」概念作參照,延伸討論。(參見:〈宗教動員、民主轉型與多元共識:反思馬來西亞「阿拉」爭議事件〉)
+ `5 _, I2 \3 q+ O& |9 {tvb now,tvbnow,bttvb
9 Q  G) z* \2 z4 p) n公仔箱論壇認清衝突及權力關係
' V% Y5 v/ T' @8 B4 ~5 @3 `, ?社會多元,分歧必然加大,評論要論說不同的價值與利益衝突首先要對社會現象有一清楚的描述與認識,需要的是一套「知識分析架構」,其所指的是安排與詮釋經驗現象的理論工具箱。立場差異可分為兩種:一是可以溝通,立場不一樣;二是不能溝通,立場可能不一樣,也可能不清楚。前一種狀況之所以認識到對方的差異,其實預設了「相互認識」這一前提,而這前提其實就是同一的「知識分析架構」。本土很多所謂的意見衝突往往一開始就未能把問題描述清楚,以致帶來誤解,缺乏的就是清晰的知識分析架構。
# g5 p+ r0 h- k0 b2 ~7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再者,評論人之間產生衝突另一根源就是無法區分價值原則本身,以及提倡該價值原則者,以致被批評時缺乏自省的勇氣與覺知。評論人一旦走出文字共和國,成為名嘴、活動家,甚至某運動的領袖,期間必然與社會及權力結構有一定的關係。有自覺者不會利用其承擔的價值來掩蓋或否認可能存在的利益和權力關係。tvb now,tvbnow,bttvb' ?( i) u6 u# b. Y& C
這也就是為何資深報人張景雲疾呼警惕

「精神權力光環」,認為知識份子儘管以宣導理念為己業,但其介入社會時,其言論也構成行動之領域,因此需要其他知識份子檢驗與監督。要指出本土對此缺乏反省很容易,譬如「意見領袖」常被當作褒義詞使用,讚譽其對輿論影響力;卻忽略了此詞在社會輿論學裏有的貶義,即指精英對群眾有的柔性操縱。


8 o0 ^# {( J! I& w+ H' mos.tvboxnow.com轉型時期的批判任務
4 o  Q5 M' c( s/ s+ P公仔箱論壇

本土正值政治轉型,反威權呼聲四處可聞,評論正適時厘清爭議,追問反對運動仰賴的是什麼理想,是否會淪為「彼可取而代之」式的反對?我們不應該忘記,儘管反對勢力頗具規模與聲勢,但是各黨派對於憲政大法、語文文化、社會公正、

邊緣社群權益等都有巨大分歧,人民若是單純寄望政黨開創新機,恐怕將自陷改革之牛後,拱手讓出主動權。


# b; z* r/ \1 @% Ktvb now,tvbnow,bttvb此等高度政治化的處境,卻有一令人費解的問題:為何政治評論反未增加?除上文所言考驗寫作的現實感等判斷之艱難,另一原因或許是友人笑稱的「戰場上廝殺無暇爭論戰略」。執政集團錯過改革轉型時機,一再打壓在野黨,加上治理失能,及數項公害計畫惹起民怨,以致倒執政黨的呼聲響徹雲霄。如此之氣氛,似乎一切言語分析已經多餘,惟有動員為尚,在大選打翻身戰。然而,畢竟政治權力更迭只是社會轉型的一種,雖然是很重要的開端,但是社會沒有理由欠缺對於改革議程的討論,評論也沒有必要缺席,而妄自菲薄,尤其是知識份子更不該逃避思索的責任。
1 I( k- J" _  U" E$ ttvb now,tvbnow,bttvb2013年1月12日集會十萬人之眾不只創下記錄,另一意義就是社運與政運勢力呈匯合之勢。社運自然不會甘於淪為政運的奪權工具,也會檢視一旦政運目標落實,其目標有可能落實多少。但更根本的是,或許其必須思考,即便有可能政權更迭,霸權集團體制的結構如果一樣延續,各種壓迫性的計畫還是有可能發生,因此必須徹底改造體制。然而,社運如果過於孤注一擲在政運取得突破,一旦受挫則必然面對慘烈的潰敗與蕭殺局面。公仔箱論壇: G8 q& i/ U$ V# @3 C( ?! R! q
政運與社運目標有別,前者旨在奪取權力,分配資源;後者卻是要改變權力的架構,擬定新的價值。社運的改革必須要以深入地批判既存社會架構與價值現實為前提,並提出宏觀的理論認識。例如,種族主義難道只是權勢分子的煽動,而沒有深層的體制根源?其與官商資本集團、臃腫的官僚體制等的關係為何?既存經濟體制是否是自由市場?推動社會公平,如果僅僅依賴國家擴大功能,是否只會助長尾大不掉?
/ x5 G( ^1 L3 W( p3 Cos.tvboxnow.com民主轉型理論告訴我們,轉型期的權力集團博弈是非常兇險的,既可能導致民主前進,也可能倒退,即便政黨輪替,民主制度若不能鞏固也可能崩潰。民主是政治與社會轉型的大業,不能單單窄化為奪取政權的想像,否則就有可能掏空民主的意義,忘記了其承載的多重理想。而在轉型的過程中,如果缺乏多層次議題的辯論,民主就可能失去與社會不同群體的聯繫,更甚的是如果其民主的金字招牌遭權勢分子竊據,就有可能反過來成為一獨斷,不能被檢視的教條,以民主之名壓抑不同的社會價值與群體。
0 \  j% r- _. Zos.tvboxnow.com除了上述客觀形勢,評論也要檢視思想狀況的物質條件,而今面子書等社交媒體已成資訊大軍,雖然阻截資訊已經不可能,但是其單面化、扁平化的資訊限制,卻可能形成柔性的思想制約與情緒政治濫觴之園地。因此必須喚起嚴肅與整全的思索,但卻不應該樹立精英與民眾對峙的標籤。
! P# z5 q- o, _4 j( l6 S. `2 bos.tvboxnow.com哪里是改革的切入點與生長點,如何尋找改革的動力,改革的理論資源在哪,批判的理論根據是什麼?時代向評論人提出召喚,也發出挑戰。評論應該以平實的知性誠實探索上述轉型期問題,既不向權力低頭,也不向群眾諂媚,後者的破壞性更大,卻鮮少受注意。評論既要有熱情的介入精神,也要有懷疑的旁觀思索。或許此時評論工作應以更嚴肅的思想工作標準要求自身,以承擔批判的志業自詡,在這多變與紛爭的時代,才不負「探尋時代的可能性」的任務。
- S# b$ {9 g! K4 d  y公仔箱論壇(按:本文完稿於馬來西亞第13屆全國大選之前,2013年1月17日刊於《當今大馬》中文版,今獲授權轉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