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燧火社論:排外是保守政治溫床

從後308到後505時代,馬來西亞處處可見階級與種族歧視的魅影。馬來右翼組織的寄居論,將孟加拉移工污名化為幽靈選民,還有較早前對付首都遊民的激烈手段,朝野雙方無不爭先複製相似的排外邏輯,挪用排他的方式激化凝聚力,在這場權力分配與文化認同的戰爭裡,惰於省視制度問題,未以政策管道化解歧見。這種排外傾向的最大禍害,就是保守政治與文化力量的溫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_) p( k7 c, T$ k! O
# [1 D: D3 |4 P2 z
檳州政府日前以維護美食品質為由,擬禁本地食肆僱用外籍移工掌廚,民間輿論呈兩極意見。至於傳統美食的變質,跟本國人或外國人烹煮,有無必然關係?未來新條例實施後,能否有效確保檳州飲食傳統不變?首長林冠英除了抱怨主流媒體曲解外,並未具體澄清箇中爭議,表示禁令只針對小販業者,宣稱獲得檳城人普遍支持。公仔箱論壇# g. h- O. e, l
這項尚在收集民意的政策,至今熱議不止,主要在於其社會達爾文式的思考,將外籍移工視為可揮來呼去的「他者」,既昧於現實,也缺乏同理心。促進檳州旅遊業,保護各種歷史文化傳統,本來是立意良善,但為了捍衛古早原味,若權力意志操作下的美食觀,必須藉由對「外人」或「他者」的想像、否認及排斥而成,這種排外情緖將隨著本土(島)意識再度孳生,對誰是本地人、什麼是本地文化劃下重重限制。- K% U/ x- [6 d9 E$ z
全球化衝破國界疆域,加速外籍移工、外傭和外籍配偶等人口流動,而東南亞各國的離散經驗則造就出混雜的飲食文化,產生混雜與離散的認同。作爲一種文化載體,不少新馬美食的改良與創新,在在體現出海外華人融入當地社會的獨有風情,甚至飲食習慣也在交流中混雜、改變。倘若文化底蘊深厚,本土文化根本難以被取代,國民只會因為全球化而拓寬視野,不會發生林冠英所憂慮的「本地美食變成越南餐、孟加拉或尼泊爾料理」。os.tvboxnow.com8 g2 X2 X. U; G; @% G) x7 ?
不少業者擔心移工掌廚食物會失去原味,更怕衛生堪虞,因此贊同檳州政府建議,拒讓他們料理食物。這種偏見與不信任感,源自傳媒長期形塑的刻板印象,不易為社會大眾接納,政府理應透過適當措施來消除歧視。然而,政治人物的倨傲發言不但暴露出掌握公權力者不思消除,更加深了社會歧視外來移工的矛盾。假使上述政策邏輯可以成立,就算來自一個馬來西亞的東馬原住民,恐怕在檳州政府眼中還是彼岸的他者,掌廚資格令人存疑。
* ~4 c7 V/ [: H7 v4 Rtvb now,tvbnow,bttvb從後308到後505時代,「優勢者─劣勢者」關係軸線並未翻轉過來,階級與種族歧視的魅影處處可見。諸如馬來右翼組織的寄居論,將孟加拉移工污名化為幽靈選民,還有較早前對付首都遊民的激烈手段,雖在意識形態光譜上分別佔據不同位置,朝野雙方無不爭先複製相似的排外邏輯。打造內部團結論述時,往往挪用排他的方式激化凝聚力,在這場權力分配與文化認同的戰爭裡,製造認同來動員支持,卻惰於省視制度問題,未以政策管道化解歧見。這種排外傾向的最大禍害,就是保守政治與文化力量的溫床。動輒以民意為名,讓激情與敵視凌駕制度審議,如今的禁煮課題,不啻為排外邏輯的最新突變。「外國遊客見到外勞掌廚,恐怕會將檳城美食當作外勞家鄉菜,對旅遊與餐飲業帶來負面效果」,面對這種防禦性的族群論述,在政經社會、文化與階級上皆處弱勢的外籍移工,從來不具發聲管道也無從為己平反,他們的看法更不屬於主流社會民意了。
4 p1 ?& g* G- w. i, Q% y9 v公仔箱論壇人口流動、語言豐富、文化混雜,本該是馬來西亞引以為傲的特色,也是旅遊業的絕佳亮點。對外來人口的拒斥,將喪失建立多元文化的良機。如何隨著社會現實進行轉化,包容並承認多元族群,無疑考驗轉型社會面對異類與他者的容忍度。治國如烹小鮮,在野陣營談起民主改革頭頭是道,訪視街友時的同情淚也被視為美談,但對待他者或異議,若只能訴諸民粹,繞過理性的公共討論,終究不是文明社會應有的格局與高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