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馬來西亞] 潘永傑/跨族群政治論述及其侷限

要避免跨族群政治論述不會走調淪為抹煞社會差異的工具,或成為少數知識菁英的政治美學觀,關鍵在於其能不能夠在馬來人特權、外籍移工的經濟壓榨、語言地位歧視和政治地位差別待遇等涉及政治和經濟資源分配的重大問題上,發展、挖掘和鋪陳更豐富的社會平等正義的主張內容,以回應當前社會各種具體矛盾。
% [, {4 A4 ]8 J6 h3 u$ X2 f, ~; d公仔箱論壇

* F1 w; r: `9 }8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如果要選一個關鍵詞,作為代表近十數年來本地政治論述的景觀,我會毫不猶豫挑選:「跨族群」。
- l# v7 J6 Q# n% g' F; {4 }& h8 a& R公仔箱論壇「跨族群」政治論述,儼然是近十數年來, 本地進步知識人、社運圈和在野黨人奉為圭皋,視為「政治正確」的進步論述。對這些人來說,「跨族群」政治論述不僅是知識分析概念,更是政治實踐的指導原則,視為打破族群政治羈絆的可能政治出路。他們不滿以族群認同作為政治動員的手段,針對族群政治所分化的社會現狀,族群政黨壟斷政治資源的政治現象,冀在族群視野以外,為社會發展更健康的民主運動勢力,開拓和深化民主參與的實踐空間。
- d/ @+ V# L3 w公仔箱論壇顧名思義,「跨族群」追求的超越族群視野的政治實踐,唾棄以族群為軸線的政治動員,選擇以階級、性別、人權等角度切入,重新界定和分析社會的政治分歧。在內容上,「跨族群」論述從歷史建構的角度,暴露族群分際的人為建構色彩;從社會結構的視角,揭示族群利益的虛妄,掩蓋了其他社會矛盾的實質支配關係。在行動上,強調走出自身的族群藩籬,重視跨族群的串聯、合作和聲援。
* {' W+ d% L8 G! f力求鬆動黨國支配體制
/ U7 n' Z: H% @$ v: Ntvb now,tvbnow,bttvb這套力求鬆動黨國支配體制的政治論述和訴求,在308和505兩次大選成績後,更在實踐經驗上證明其具有廣泛民意基礎。不過,譎詭的是,此一在政治上普遍傳播、近似耳熟能詳,眾人拳拳服膺的進步論述,(至少在筆者有限的閱讀經驗裡)中文評論界除了全盤接受和擁抱之餘,我們鮮少讀到對此一論述內容相關的審視和反省的文章,故本文嘗試就其晚近的嬗變提出若干觀察,並指出其可能的侷限。
  }/ w2 B! k* M, n談起這套論述的現身史,不少人(尤其是一些三十歲出頭,有學運背景的中青輩一代)會習慣視1998年烈火莫熄為其登上歷史舞台的始點。不過稽考其思想淵源,實非橫空出世,事實上在前烈火莫熄時期,類似的政治輿論或訴求,亦普遍流傳於一些進步或左翼圈子,譬如由馬來左派在1955年所創立的人民黨,在與公正黨合併前,其章程的宗旨與目標,就列明「捍衛和爭取各族人民的尊嚴、權利和利益」,以及「反對種族主義的思想和行為」。該黨在1986年的競選運動文件,就以「反對種族主義是人民黨的一貫立場」為標題,文內就抨擊,「在新經濟政策的消除貧窮,重組社會的名義下,國陣政府實行各種各樣政策包括許多具有種族歧視的政策,這些政策事實上只使一部份馬來人和非馬來人政客以及與彼等有密切聯繫的商人致富。」這份歷史文獻可說充分概括反映當下跨族群論述的基本立場和觀點。誠然,經烈火莫熄的思想衝擊,讓此套論述從政治邊陲觀點蔚成主流價值。
' G1 n( W' e3 H6 D" D& v- H: ]6 C0 k4 etvb now,tvbnow,bttvb2 S" j/ {/ D" C$ {
一套論述各自理解詮釋tvb now,tvbnow,bttvb& Y2 `8 H3 G1 z( G, l! H
然而,「跨族群」所展現的超越族群政治的政治企圖,不同的人則會有迥異的想像、理解和詮釋。有人會以消弭族群差異,打造單一認同為跨族群政治的首要之務;也有人認定,多語文社群的存在,是跨族群溝通交流的障礙,獨尊某一語文,是必要之惡。亦有人援用「反本質主義」、「反基礎主義」、「去中心」等時髦理論和術語,對任何族群分類的客觀標準都投以質疑的眼光,懷疑一切群體利益的正當性,強調個體自主的優先性,追求「去我族中心」的多元/邊緣新政治認同,作為抵抗族群政治的對治之道。os.tvboxnow.com$ z- \3 }7 e# f' U2 m" x
但是,究竟跨族群政治所要超越的彼岸,是以重視平等對待,強調包容、尊重差異的政治觀,還是某種單元政策思維的借屍還魂?追求多元/邊緣的政治認同觀,是否僅是少數知識菁英的一廂情願?或是誤將政治認同視為個人可以任意轉換的愛好?政治認同僅是個體的主觀愛好?如一些自由派所認為的,個體純粹是一無負擔的自我?還是在現實社會裡,個體的政治認同的形成,是由嵌入於各種社會關係所產生的,具有一定的社會脈絡?其雖有若干的社會建構色彩,然並非任意選擇的結果?追求多元/邊緣的政治認同,是否會淪為一己孤芳自賞的政治美學表態,因為在民主政治體制,在強調尊重差異之餘,也需要在公民間形塑集體政治認同,凝聚政治共識,以打造穩定的民主政治秩序?這些由跨族群論述所延伸的疑慮,在在需要釐清、辯析和匡正。os.tvboxnow.com; o" R0 k# J/ p9 P+ P5 |% R4 o/ P# G9 K
由此可見,當前跨族群政治論述,僅是一套粗具輪廓政治修辭話語,其能否發展成一套融貫妥當,又具有進步意義的政治觀,以指導公共政策的擬定,才是擁抱跨族群論述的人們所要留心經營的。所以,要避免跨族群政治論述不會走調淪為抹煞社會差異的工具,或成為少數知識菁英的政治美學觀,關鍵在於其能不能夠在馬來人特權、外籍移工的經濟壓榨、語言地位歧視和政治地位差別待遇等涉及政治和經濟資源分配的重大問題上,發展、挖掘和鋪陳更豐富的社會平等正義的主張內容,以回應當前社會各種具體矛盾。
2 g! _8 B, T/ J( L* |: y- stvb now,tvbnow,bttvb
9 S* u8 ?; n( v+ g0 P9 cos.tvboxnow.com透過文化表演再現他者公仔箱論壇2 r+ _7 n5 \/ U. L% u& z
不過,令人憂心的是,近來一些政治人物或非政府組織的主事者,熱衷將跨族群政治表現成一種文化表演,透過自身的角色扮演和代入來再現他者,如此只會再次強化我和他者的根本差異,而更無法突顯雙方內部的多元面貌。而且類似的文化表演一再重複,只會粉飾社會長期普遍真實存在的階級、性別和族群等各種矛盾、衝突和壓迫,用一種唯心的做秀表演方式,來代替階級剝削、族群衝突的社會具體批判和解決。公仔箱論壇+ p2 ~+ j+ ~: A% X: [% ^7 s
事實上,跨族群政治論述最大的論敵,就是馬來中心主義。從憲法內馬來世襲統治者、馬來人特權和官方宗教,到國陣/巫統政權各種社會、經濟、語文、教育政策的制訂,都籠罩著馬來中心主義政治觀的色彩。跨族群論述要如何處理此一涉及國家政體定位的爭議,提供妥善解決之道,在在考驗跨族群論述的能耐。這當中觸及各族群在國家的地位和權利保障,如完整的公民權取得、平等的工作權和社會福利權以及不因血緣、宗教、語文和文化等原因,而遭到歧視對待的基本人權尊嚴的保障。) T1 J& I/ I  {! u1 h" o
眼下對於跨族群論述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在伊斯蘭化/伊斯蘭國的重大爭議聲浪中,如何讓不同主張的人,能夠在包容、平等和尊重差異的前提下,凝聚政治共識,走出宗教分歧的泥沼,避免國家又走回以族群/宗教政治來界定社會重大政治分歧的舊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