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立論:股票市場的M型社會

著名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概念其實可以應用於今時今日的商業社會及股票市場。
查實,早於大前研一提出M型社會概念之前2000年,《聖經》馬太福音早有相關的記載。話說,耶穌向門徒講道時,提及過一個譬喻,中心主旨大概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 如贏家通吃話說,有一位主人在遠行前,召來了三個僕人。
主人對僕人甲說:「你很能幹,我給你五個塔倫特(古羅馬錢幣),你替我保管和經營。」及後對乙說:「你能力遜於甲,但我亦給你兩個塔倫特。」最後對丙說:「你不如甲乙,但我仍給你一個塔倫特,看你能否替我好好保管。」
幾年後,主人回來了。甲賺了五個塔倫特,將本利歸還主人。主人很高興,給了他更多土地和財產去經營。乙賺了兩個塔倫特並將本利歸還,主人亦賞賜了他。丙只將原銀奉還給主人,說:「我將你給我的那個塔倫特埋在地底,現在完整無缺地歸還給你。」
主人很不滿,道:「即使你再懶惰,亦應將錢拆借出去收取利息,怎可以將錢埋在地下浪費資源?」主人命令將丙那僅餘的一個塔倫特收回,全數交給甲去經營。
當然,耶穌講的道,還有其他更深層的意義:雖然每個人生來天賦就已不一樣,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還是應該按照上天賦予我們不同的能力,一盡自己的本份。
這個故事,亦很好的解釋了,為甚麼以基督教信仰為主的西方社會,其經濟發展遠比東方社會發達。
對上述看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已故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關於基督教與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經典著作《基督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上述馬太福音中,耶穌所提出的譬喻,被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金莫頓(Robert King Merton)定名為「馬太效應」,而現代社會最被廣泛應用的,首數科技應用市場被冠以另一個名目的「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all)現象。




散戶易墮入中游陷阱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其實自古已然。而當每次社會兩極化去到最極端的時候,除非有重大的社會思潮及政治結構改革和平修正,否則的話最窮困的一批勞苦大眾,在只得爛命一條的情況下,很可能會群起反抗,輕則帶來地區性的動亂,重則帶來新的政權輪替。
當今中國的經濟狀況,正有加速汰弱留強的現象。太明顯的落後份子,是不會有人碰的,令大部份投資者跌入陷阱的,通常是那些(我們認為)有希望從後趕上的中游份子。
閣下投資組合中,有幾多個成員,是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游份子?他們是否真的有足夠的能力迎頭趕上?


1

評分次數

  • goldmonk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