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股票] 內銀鬧錢荒 傳4大行向人行施壓 周三前降準備金率

中國流動性緊絀,加劇銀行對放水的訴求。《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4大行呼籲央行降低準備金率,更引述4大行高層透露「期望央行在周三(19日)前降低準備金率」。然而,多位經濟學家相信,放水雖有必要,但央行仍需時觀察,才會決定出手。
《星島日報》報導,近期中國銀行拆息(SHIBOR)大幅波動,其中7天回購利率一度升至7%以上;隔夜拆息亦一度扯高至9.6%,至上周五始回落至7%。7天回購利率昨(18)日報6.7977%;隔夜拆息再升見5.596厘,較上個交易日急彈78.3點子。銀行間拆息持續高企,表明市場流動性趨緊。

中金日前發表報告,分析中國銀行間利率大幅波動的原因,認為是多種因素造成,並擔憂中國經濟增長遜預期;又指銀行料改善內部流動性管理,短期流動性需求將下降,銀行間資金偏緊的局面會顯著鬆解。
專家表示,目前來看央行貨幣政策仍保持中性,主要是擔憂放水將導致影子銀行及樓市失控。央行仍需觀察及權衡,若經濟增長7.5%的目標受壓,央行將隨時放水保經濟。
人行轄下的《金融時報》周一曾引述來自多方的消息指出,當前資金緊張屬結構性,當局並不願大規模放水。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緊絀,將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予以平衡,少數因自己的商業行為而造成的流動性緊縮,則交由市場自行調節解決。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贊成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他指出,流動性從5月下旬開始緊張,目前有加劇趨勢。在目前情況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是有效的方法。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師周浩昨日指出,中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發展過快,影子銀行潛在風險過大,對此央行一直很擔憂,因此,央行不願為銀行注資,助長理財產品,甚至造成影子銀行失控。
放鬆銀根的另一個阻力是中國房價持續上升。平安證券綜合研究所投資策略部副總經理羅曉鳴稱,經濟偏弱,投資出路少,不少資金仍選擇投向房地產,樓市潛在的風險也在加大。
中國「錢荒」現象蔓延,央行上周四(13日)及昨天均暫停正回購,但昨天3個月期央票重新亮相,儘管規模僅20億元(人民幣,下同),但業內人士稱,這表示央行仍傾向收緊流動性。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廖群稱,今年首季經濟增長7.7%,料次季增長在7.5%至7.7%之間。政府已放棄「保8」增長目標,若下半年7.5%增長亦不保的話,央行可能要放水。
香港《文匯報》報導,《華爾街日報》還指出,上周農業發展銀行拍賣債券,認購規模不足目標的60%,上周五財政部拍賣國債也未能足額認購,反映內地資金緊張。人行上一次調低準備金率,是在2012年5月。
也有分析下半年將維持貨幣政策不放鬆。惠譽中國金融機構評級主管朱夏蓮昨出席研討會時表示,近期中國流動性緊缺,是受節日的季節性因素、資金流入規模減少及理財產品將大量贖回令銀行間同業拆息上升所致。預料人行將維持收緊流動性,以免信貸放寬令資金流入地產市場。

朱夏蓮表示,內銀流動性緊缺尤以中小型銀行為甚,不單資金流入規模減少,6月份開始更有大量理財產品到期進入贖回潮,亦令同業拆息抽升。但她相信人行考慮中國樓價見回升跡象,為免刺激樓價,會維持貨幣政策不放鬆。至於樓價回穩會否令政策方向改變,目前仍難以評論。
中國信貸規模持續擴張,評級機構惠譽在4月下調中國長期本幣債務評級。朱夏蓮指去年中國信貸擴張規模達100兆元人民幣水平,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倍;預計今年信貸擴張規模放緩,但仍會增加19兆元人民幣。
有分析員表示,早在端午節前內地資金已見緊絀,並傳出大型內銀向人行施壓要求減RRR,但人行似乎不太願意,故即使今次真的調降存備率,也可能只是短期應急措施,應付臨近的半年結資金進一步抽緊的情況,中央審慎貨幣政策的大方向並沒改變。
事實上,面對中國資金抽緊,人行昨日並無作出逆回購向市場注入資金,反而發行20億元人民幣3個月期央票,利率維持2.9089%,似無意出手「放水」。人行主管的《金融時報》日前撰文指,目前內地貨幣市場沒有流動性危機,又指個別銀行出現融資問題,主要是這些銀行過度依賴銀行同業市場拆借短錢,認為這些銀行應自行解決融資困境,而不是依靠人行提供流動性。
內銀股昨日隨大市向下,即使中央匯金出手增持4大行A股,但由於數額少,加上市場資金緊絀,銀行不良貸款問題影響投資者心理,工行(1398-HK)跌1%,建行(0939-HK)跌1.25%,中行(3988-HK)跌1.24%,農行(1288-HK)跌0.3%。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