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青心直說:投資唔會講義氣

高盛上周沽清工行(1398),一股不剩,再套現11億美元,配售價較當日收市折讓不足3%。由高盛沽貨,再由高盛一手包辦配售,肥水不流別人田,大咬兼賺盡,實在夠叻。
工行於06年上市前,高盛已屬策略股東,低買高沽後,從工行獲利近570億港元,另加期內累積所收取的股息,七年回報是3.5倍。




高盛手法勝滙控相比之下,滙控(005)沽平安保險(2318),回報雖仍以倍數計,但價位一般,更重要是手持重注的交通銀行(3328),股價遠比高峯期為低,當年逾三倍股價對賬面值,現在僅約一倍。單從中國投資獲利角度而言,高盛贏晒。
滙控手上還有上海銀行20%左右股權,另外還透過恒生(011)持有興業銀行15%左右股權,連帶集團內部自然增長,中國業務佔集團總資產大約8%,說多不多,話少不少。滙控有義氣,或者更實際是希望放長線釣大魚,人沽我不沽,人獲利我捱義氣,這就錯失了更好的短線圖利機會。
當然,滙控沒有錯,假設亦正確,但問題在於,投資字典只有「現實」,但沒有「義氣」兩字。如果滙控內地業務盈利增長繼續受制於內地市場的開放程度,且未能進一步增持交行股份,滙控盯住的大魚也未必十拿九穩。
當年多間內地大型銀行上市,增資擴本,借用名牌效應,原來僅是為外資金融機構提供絕佳投資回報機會,先有蘇皇、瑞銀、美銀,又有高盛。現在走的走,沽的沽,總之都收益甚豐,中國對老外比對任何人都要慷慨。
內地媒體早幾年,不斷指摘該批外資行,視投資內銀股為提款機,攞盡着數。表面來說絕對成立,可是投資市場好現實,外資沽內銀背後的考慮,其實也是有理有據的。


1

評分次數

  • goldmonk

返回列表